楊麗娜,王 維,曹富林,張 利
(新疆醫科大學厚博學院,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2020年9月,《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新內涵強化醫學生培養的基本原則,強化了醫學生職業認同教育的重要性。職業認同是指個人對將要從事職業基本特征的理解,醫學生對職業認同的理解決定著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熱情和上進心,在工作中的責任心、事業心和榮譽感,影響著我國未來醫學事業的長遠穩定發展[1]。但是,目前醫學生職業認同情況并不樂觀,部分醫學生存在職業信念不堅定、學習不積極、擔當意識淡薄等問題[2]。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我國展示出的抗疫精神給當代大學生上了生動一課。基于此,從新冠疫情應急防控的角度分析醫學生職業認同的指導契機,從職業認同中信念、價值、擔當三方面探究當代醫學生職業認同優化路徑,助力醫學生健康發展。
當今醫學教育多以單一專業知識教育為主,對職業信念等人文教育培養不足,導致大多數醫學生缺乏人文精神[3]。縱觀我國的醫學發展史,古代醫學領域非常重視人文情懷、家國情懷的培養,如“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醫者仁心、治病救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際,涌現出一大批愛國敬業、迎難而上的英雄人物,生動詮釋了何為醫者。他們展現出的以人為中心、為國家而奮斗的抗疫精神,是濃厚家國情懷的體現,讓醫學生對“家”“國”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認識,有利于增強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當代醫學生應樹立救死扶傷的職業信念,樹立敬畏生命、守衛生命的責任意識,深入學習醫者仁心的品質。
當前,社會環境復雜多變,造成醫學生出現“空心病”“佛系”等現象,醫學生職業價值存在一定的誤區[4]。此次新冠疫情應急防控中,在鐘南山院士的帶領下醫務人員日夜工作,攻堅克難,與病毒較量、與時間賽跑,挽救了無數生命,同時在醫務人員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鎮干部、民警、志愿者等社會各界先進人士義無反顧地奮戰在抗疫一線,肩負起使命與擔當,在抗擊疫情中詮釋著崇高的職業價值。醫學生在這些抗疫英雄的正向榜樣引領作用下,職業價值認同得到有效強化,對職業價值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使醫學生建立起對醫生的敬佩和身為一名醫學生的自豪感,更加堅定了其從醫之路,以無數醫學前輩為榜樣,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產生對醫生職業價值的憧憬與向往。
研究顯示,部分醫學生對從業環境了解不足,對醫生的使命擔當理解不深刻[5]。疫情期間,全國各地醫護工作者在祖國需要的時候,舍小家拋安危,馳援一線,拿出非凡的精神和勇氣扛起醫者的責任使命。此次疫情是危機也是機遇,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和無法彌補的損失,但它同時也體現了寶貴的抗疫精神,如危機時刻醫學專家挺身而出,深入一線追溯疾病源頭和致病傳播機理,尋找解決之法,為病人減輕痛苦,幫助他們恢復健康,展示出了尊重科學、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表現出了知識扎實的學術和本領過硬的技術。在《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道術、仁術、學術、技術、藝術”的“五術”,要求醫學生作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后備軍,要對照“五術”嚴格要求自己,激勵醫學生在抗疫精神的正確思想引導下努力學習,練就過硬本領,錘煉品德修行,扛起醫生職業的責任擔當。
醫學生的職業信念作為自身的行動指南,影響其責任感與使命感。醫學生職業認同感的提升有賴于職業信念的確立和強化。第一,注重職業信念的培養,舉辦醫學講座或分享會,從情感上引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信念。開展相關活動,如到社區進行志愿活動,將醫者仁心的信念融入醫學生的生活。第二,積極開展臨床實踐,讓醫學生與患者親身接觸交流,強化救死扶傷的使命意識,引導醫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信念,增強職業認同感。第三,加強師資力量,優化教育資源,推動家國情懷在醫學生心靈落地生根。以教師為橋梁,講述醫學前輩為國奉獻,努力鉆研的事跡,引導學生樹立嚴謹的態度和正確的職業信念,堅定家國信仰。第四,建設家校合作平臺,建立全面監督體系。教師和家長通過微信、釘釘等社交軟件共同監督學生的學習和思想動態,幫助其堅定職業信念,明確未來發展方向。
職業價值是人生目標和人生態度在職業選擇方面的具體表現,對一個人職業目標和擇業動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醫學院校要樹立以“學思踐悟,知行合一”為一體的學習觀念,引導醫學生深入學習應急防控中涌現出的醫生前輩模范典型。第一,建立多元化的宣傳平臺,充分利用當代大學生可接受度和關注度高的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進行廣泛宣傳,讓醫學生深入學習先進典型事跡。第二,充分發揮醫學生思政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使其深刻領悟先進典型的優良品質。將先進典型的精神與品質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使醫學生對其背后的專業性有一個全面、多角度的認識。第三,積極鼓勵醫學生成立先進事跡宣講組,與全校各支部的宣講組進行分享,讓更多醫學生能夠感受一線工作,對專業價值具有多角度的認識。邀請先進典型進入校園講述工作歷程,表達內心感受,讓在校醫學生近距離感受醫生的責任感和歸屬感,以共情的方式產生職業情感共鳴,進一步激發對醫學專業的熱情。
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斗爭中,抗疫精神應運而生,即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醫學生要積極學習抗疫精神,肩負起救死扶傷的使命。第一,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本,優化課堂內容。鼓勵教師將素質教育融入課堂,講述先進個人故事,讓醫學生對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等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向醫學生分享中國在全球抗疫過程中,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多國合作抗疫的大國擔當,將命運與共的思想深植醫學生內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第二,注重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在日常實踐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遇到問題認真思考,用科學的方式處理。第三,幫助學生樹立清晰的目標。目標是動力的源泉,分享相關視頻,讓學生對未來要從事的職業有進一步的認識,幫助其分析人才市場供需狀況,樹立清晰明確的目標,明確自身的職責和使命。
醫學生職業認同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來醫療隊伍的專業化水平。隨著新冠疫苗的推廣與普及,全民免疫屏障逐步建立,醫生的專業發展格局持續改善,對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提高具有積極作用。醫學院校應以此為契機,加強醫學職業教育,培養具有人文素養的醫學人才,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