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端陽
(紹興文理學院,浙江 紹興 420000)
在大學教育背景下,創新創業與社會實踐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社會實踐是學生步入社會的基礎環節,也是提升學生個人綜合素質能力的有效方法。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組織形式和實際效果不僅影響著其創新創業的信心,也會對專業人才的培養造成直接的影響。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能夠培養大學生的的創新創業意識,而創新創業的嘗試本身就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
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創業素質和創新思維人才為目標的教育,具體來說,創新創業教育對學生的培養主要從三方面進行:第一,創業意識培養。第二,創新精神培養。第三,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在培養工作中,需結合大學生的創業意向采取不同類型的培養措施。教育培養工作的開展也要重視分層次、分階段進行[1]。這方面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是大學生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需求,更是現代社會對大學生人才提出的重要要求。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創新性特征。從本質上來說,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基本過程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在傳統的高校教育體系中,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并沒有納入到教育范圍內。在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創新創業教育也必須尋找新的教學思路和模式,無論是大學院校還是教師,都必須從理念和方法上實現全面更新,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2]。第二,創造性特征。創業的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是依靠自己的個人能力開創事業的過程,要想達到創業目標,學生必須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的作用,完成學習到實踐、從無到有的過程。第三,實踐性特征。創新創業過程在理論學習階段的效果需要依靠實踐來進行檢驗,從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目標上來分析,這部分教育工作的開展也是為了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實踐,最終在證明自己個人能力的同時獲得更好的個人發展。
創新創業教育已進入初步發展的階段,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背景下的社會實踐也已逐步開展,主要從大學生自身角度探討社會實踐的參與現狀。
現代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環節的認知逐步趨于客觀和完善,在社會實踐中追求創新已經逐步形成于大學生的主觀意識中。大部分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參加過多種類型的社會實踐,對于社會實踐的形式和創新需求并不陌生,并具備一定的基礎經驗。在思想意識方面,現代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創新實踐意識。
部分組織開展或參與過社會實踐的學生表示,其所參與的實踐活動類型豐富,如公益類、科技環保類社會實踐活動以及紅色主題的教育宣傳活動等。部分學生還有參與精準扶貧社會活動的經驗[3]。現代大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內容上具有一定的豐富性,這種實踐經驗的積累對于提升大學生主觀創業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學生個人能力是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其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不僅有利于其未來發展,也代表著學校教育的成果。部分大學生在參與了主題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后,積累了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遇到問題后的處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大部分創新創業工作開展中出現的問題都是由于對有限的創新創業資源未進行有效利用。從開發利用角度來說,大部分校內的創新創業工作開展存在著缺乏創新和拓展的問題。要想取得更好的創新創業實踐效果,應充分利用創新創業資源。在學校內部結合不同的專業類別設置一個綜合性的創新創業基地,提供專業的創新創業社會實踐資源,便于教師在學校教育的維度和空間內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精神的目的。雖然從本質上來講,學校內部的創新創業基地的建立并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創業效果,但對初步形成和鍛煉學生的自主創業意識和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利用校內的實踐教學資源外,學校還可以與社會層面的力量建立聯系,或與同等級別學校建立聯系,共同組織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共享和利用[4]。
已經形成規模并穩定運行的企業,是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參照模板,對于創業人員來講,只有盡可能全面了解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模式,才能在創新創業的實踐道路上把握住方向。校企聯合實踐平臺的搭建,是學生在高校教育階段接觸社會、鍛煉個人能力的重要途徑。學校可結合高校專業特征與不同類型的企業建立校企聯合模式。一方面為向企業輸送專業人才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提供真實接觸企業內部運行和工作模式的機會,這種類型的實踐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更具有真實感和挑戰性,對于學校而言,也能夠最確切地掌握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程度。從企業角度而言,也能夠為企業的人才儲備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要求在實踐活動的開展形式、開展力度和開展效果三方面注重追蹤和評價。創新創業本身對實踐活動的豐富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學校的角度來說,首先,從開辟專項科學研究項目入手。項目的開辟和運行需要學校投入更充分的物力和人力資源。通過項目建設和實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目的。其次,針對育人內容進行豐富,除了針對學生的能力提升采取培養教育措施外,還應當從學生思想意識層次提升的維度入手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最后,針對實踐目標進行考核和完善。創新創業工作開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主觀上的綜合能力,綜合能力的提升除了來源于學生的主觀感受外,更來源于客觀的評價和考核,學校方面應綜合理論學習能力和實踐學習成效,并適當參考實踐企業的意見,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效果進行評價,并依照實際評價需求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完善和優化。
為了取得更好的創新創業效果,學校應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并為學生實踐經驗的積累提供最大程度的資源和平臺支持,確保創新創業工作的開展取得顯著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