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三亞學院 人文與傳播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我國各高校高度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不斷推進思政工作隊伍轉型。三亞學院創新提出了輔導員向思想導師轉型,并深化其內涵提出了“六師”理念(輔導員要成為學生的思想導師、社會導師、生活導師、心理導師、學業導師、職業導師)。其中,思想導師位于“六師”之首。面對輔導員專業化的轉型要求,作為思想導師如何在新時代做好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個值得高校管理者進行探討的問題。
2017年9月,教育部印發了修訂后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明確了“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比齺唽W院的輔導員轉型為思想導師,旨在進一步提升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推進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1]。思想導師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思政必修課任課教師并不相同,思想導師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專業能力,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其重點并非教授學生相關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建立思想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依托,成為他們思想上的引路人。
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限度上取決于開展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但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依然在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很多學校還是采用機械式地說教,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所以,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還是體現在“教”與“學”兩個方面。
目前高校的普遍情況是在輔導員隊伍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思政專業出身的,離專業化的要求以及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要求還有一些差距。一方面,輔導員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不高,開展思政教育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思政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高?!爸乜蒲?、輕教學”的局面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輔導員作為思政教育的實施者,許多高校仍將其視為行政人員進行管理,在職稱晉升、考核評價等方面與專業教師區別對待,導致很多輔導員對提升自身理論素養缺乏內生動力,在思政教育方面抱有“只管教,不管學”的心態,對理論研究和教學缺乏熱情,無法適應新時代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變化、新形勢。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钡斀裆鐣幱谛畔⒈ǖ木W絡時代,多元復雜的網絡信息給他們的思想觀念與道德意識帶來了深刻影響,網絡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成為思政教育中難以忽略和回避的部分。大學生對于枯燥的思政課堂教學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在思政理論課堂上看其他專業書籍、睡覺、玩手機的同學不在少數,相反,微博大V、抖音“網紅”對其“三觀”的影響比思政課教師的諄諄教誨更容易“入心入腦”。
三亞學院通過組織調研、試點,提出了開展課程“三度”建設的重要教學改革舉措,即高度重視提升大學課程和學生學習的“飽和度”“深度”及全學業周期的學習“緊張度”?!叭取苯ㄔO,不僅明確了思政課的教學改革目標和要求,也為思想導師做好轉型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思想導師與思政必修課的任課教師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為開展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不同,思政必修課教師主要依賴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傳授,思想導師可以通過主題班會、談心談話、集中討論等更為靈活和多樣的方式開展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方式的靈活性、多樣性使思想導師在提升學生思政教育的飽和度方面有著非常充分的便利條件,思想導師要利用好課堂以外的“碎片化”時間,選擇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提升學生思政教育的飽和度。結合當前網絡、新媒體發展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和道德意識的影響,思想導師應注意網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要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優勢,以大學生越來越習慣網絡和新媒體獲取知識與改變思想觀念這一變化為切入點,引導大學生通過觀看思政公開課、慕課等方式,運用網絡技術隨時隨地都能夠受到積極向上、正能量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
面對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的轉型要求,思想導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要在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上下功夫。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自身理論水平提高了,學習深入了,才能有深度地回答好學生關切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問題,做好學生理想信念的引路人。此外,思想導師還可以通過線上、線下集中研討等多種方式,組織學生就有思政教育意義的社會熱點問題展開討論,以學生們關心和感興趣的事件為切入點,引導其深挖背后的教育意義,達到拓展思政教育深度的目的[3]。
傳統的思政課堂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思政課課堂的教學注重理論教學,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教育的角色。因此,思想導師在開展思政教育時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提升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緊張度。目前,思政課的評價方式依然采用考試的方式,學生上課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期末考試,然而,考試只能測試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卻無法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等方面給予評估。因此,思想導師在開展思政教育時,應注意綜合考慮其評價機制。例如,思想導師可以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的方式,安排學生以個人或團隊就選定的主題開展班會活動,要求全體學生對選定的主題及班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對主持班會的學生或團隊進行評價。由于改變了被動接受教育的角色,學生自身成為了思政教育的主導者和評價者,如果不提前做好一定的知識積累,學生就無法做到主持班會、宣講和參與討論等,因此,思想導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在開展思政教育時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同時提升學生對思政教育的緊張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