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郇宜飛
(吉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吉林·長春)
[提要]老年人口數量快速增長,對養老服務體系造成巨大挑戰。養老機構作為提供養老服務的主體,從業人員供需矛盾突出,無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針對從業人員數量供給不足、質量效益不高、專業人才隊伍短缺等問題,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從政府、養老機構、從業者個人三個方面出發提出相關建議,力求更切實際的為養老機構從業人員供給提供對策參考。
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省份跨過老齡化標準線,開始進入“深度老齡化”,國際上一般把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4%,稱為“深度老齡化”。截至2019年底,山東省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5.77%,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經濟發達省份中,山東老年人口多,老齡化程度高,老年人數的急劇增加,也加速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的市場需求,更對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綜合素質提出新的要求。
(一)老年人數量劇增與護理人員短缺矛盾。山東省是人口大省,也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省份,截至2019年底,山東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325.21萬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接近450萬人,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588.07萬人,占總人口的15.77%。預計到2035年,山東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達30%。按國際護理人員1∶3的配備標準來看,要想為所有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的養老服務,來彌補老年人失去的生理機能,山東省至少需要150萬名從業人員,要想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數量要遠遠大于150萬名。據《2019中國民政統計年鑒》顯示,山東省共有養老機構1,688家,從業人員僅25,994名,與150萬的養老服務需求相差甚遠,且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從業人員更少,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專業技術技能人員,均與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有較大差距,隨著山東省“深度老齡化”的迅猛發展,養老機構從業人員供需失衡問題將愈演愈烈。
(二)多元化需求與服務項目單一矛盾。老年人的需求不斷增多,也需要養老機構從業人員擁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能夠提供多元化服務項目,不管老年人在生活上、醫療衛生服務上還是心理上出現的問題,都需要他們進行溝通、疏導與幫助。當前,養老機構相關人員由于文化水平低,服務意識淡薄,大多是根據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為老年人提供服務,且由于相關技能培訓并為真正落實到位,相關人員護理技能和護理能力有所欠缺,專業化水平較低,除了基本的照護服務,對于更高需求的醫療衛生服務、心理溝通與疏導等,多數從業人員不能為其提供服務,即便掌握這些技能的從業人員,由于養老機構老年人數量多,從業人員少,日常任務繁重,其也不愿為老年人提供這類養老服務,鮮有從業人員主動為老年人提供除基本照護外的養老服務,服務時也缺乏對工作的熱情和老年人的耐心,僅僅是隨便應付,當成臨時性的工作,服務質量較差、效率較低。
(三)穩定的人員需求與流動頻繁矛盾。養老工作的性質注定是一項長期性、熟練性的工作,資格較老的熟練工必定能提供更周到的服務,也更受各大養老機構的歡迎,護理人員頻繁變換會給老年人帶來極大的心理負擔。隨著年齡增長,部分老年人可能會出現脾氣性格變壞,記憶力差、對陌生人的心理接受能力下降等變化,熟悉的護工可增強其在養老機構的歸屬感與舒適度,也方便從業人員為其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務,因此穩定的護工隊伍將有效提高入住體驗。然而,由于養老機構招聘困難,“人有限,任務重”,在招收不到足夠的工作人員情況下,現存從業人員需要照顧更多的老人,工作壓力巨大,休假制度不規范,長期的不規律作息也降低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對家庭產生一定影響,迫使很多從業人員選擇轉行。另外,由于從業人員工資水平低,職業化程度低,社會地位也較低,很多年輕從業者入職后,沒有確立在本行業發展的長期目標和職業規劃,僅將其當成臨時的過渡性崗位,遇到新的工作就會離開目前的養老機構,工作穩定性較差。
(四)高強度工作需求與護理人員大齡矛盾。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的基本工作就是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對于失能、失智老人,更是24小時需要專人照料,所以工作時間被拉得很長。較長時間的照顧老人,加上為老人洗衣、做飯、打掃房間等各種體力勞動使他們很難有時間閑下來休息,而且由于工作人員少,養老機構從業人員很難做到各司其職,大部分員工在忙完自己的工作后都要去幫助同事,臨時人手不夠時,還要放下自己的工作去幫助別人。另外,除了基本照護,還要為老年人提供更高水平的養老服務,甚至還要去為老人跑腿買藥、取錢,調解老人與其兒女之間的矛盾,疏導老人的低落心理。但從業人員多為40~50歲進城務工的中年女性,年齡較大的從業人員雖然心理較為成熟,容易獲得老人的信任,可以更有效地與老人進行溝通和交流,但是他們的身體機能都有所下降,生理和心理都無法保持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狀態,重體力或重腦力的工作,基本無法勝任。
(一)政府部門
1、加大財政扶持和宣傳引導。首先,養老機構投資成本高,回報期長,回報率低,相關部門應該通過稅費減免、財政補貼、提供場所、購買服務等形式給予一定的扶持,尤其是應加大對從業人員薪酬、培養等方面的資金投入,政府可以加強養老機構人才聘用補貼,人才培養支出的補助等,為養老機構從業人員建設成立專項基金支持,為各種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其次,政府也應該通過多渠道宣傳山東省對于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的需求,從業人員及行業的發展前景,通過一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社會對于養老工作的認知,提高養老機構從業人員這一職位在社會上的地位與認同。
2、完善行業培訓體系。政府要切實激勵和引導從業人員參與培訓,依據2020年民政部出臺的《養老院院長培訓大綱》和《老年社會工作者培訓大綱》內容,在此基礎上,結合《山東省養老服務條例》,進一步改善培訓內容,尤其是現階段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朝著多樣化發展,相關部門在開展基本護理層次培訓的同時,要基于老年人服務需求,設計出更高水平、高層次的綜合培訓體系,力爭讓每一位養老機構從業人員都成為工作技能強、理論基礎高,對營養學、心理學、康復學、應急管理等可高效應用的復合型養老人才。
3、改善教育培養體系。要改善教育培養體系,鼓勵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老年服務與管理、健康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專業,鼓勵企事業單位參與康養產業的運營與建設。山東每年高考人數較多,高等院校數量也位居全國前列,但截至2020年底,山東省開設老年老服務與管理的高校僅24所,本科層次開展健康服務與管理的高校不到10所。為此,各高校相關專業應該根據高校駐地的現實情況,在注重理論教育的同時,加強應用型和實用性的培養,與相關養老機構加強溝通合作,加大養老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專業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建設,要定期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到養老機構實習、見習,增強其應用技能,切實將每一位學生培養成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還要加強學生的學業生涯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增強養老相關專業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于就讀本科相關專業的要鼓勵其到養老機構擔任管理崗位或進一步升學深造,加大對養老服務領域的科學研究,對于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要鼓勵其留在養老服務領域,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從而真正提高養老機構從業人員供給數量。
(二)養老機構
1、完善薪酬保障和福利保障。根據雙因素理論,當保障因素得不到滿足時,就會使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產生不滿情緒、消極怠工,甚至引起對抗行為,因此要在工資待遇、工作條件、勞動保護等方面處理好保障因素,進而使保障因素得到滿足,從而增加他們對于職業的認同,消除不滿情緒,可以安心工作。為此,針對從業人員工資水平較低的問題,養老機構應當制定明確的工資標準,并將從業人員工資待遇和獎勵與工作情況相結合,切實提高養老機構從業人員薪酬待遇水平,對于表現較好、態度認真、老年人服務滿意度高的從業人員,要給予適當的獎勵,并樹立榜樣模范,激發從業人員向上進取的熱情,努力在機構內部形成爭當先進,競爭發展的良好氛圍。
2、改善工作環境,加強人文關懷。養老機構要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從業人員的工作場所,為從業人員提供一個安全、舒適、輕松的工作環境。同時,根據人員數量和工作制定出詳細明確的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的工作細則,并相應制定從業人員的工作安排,避免“一人干多樣,一人兼多職”現象的發生,從而減少工作壓力和工作風險。再者,養老機構也要充分維護和尊重從業人員的地位,多關心從業人員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要,養老機構中,很多老年人也“看不起”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甚至從業人員自己也不認同這個職業,機構也要經常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引導老年人、從業人員對于職業的態度朝著更加尊敬、更加認同的方向發展。
3、加強培訓規劃和保障。經過專業培訓的養老從業人員具有專業的技能和較高水平的素質,能夠滿足老年人多元化養老服務需求。截至2022年底,我國要培養培訓1萬名養老院院長,10萬名專兼職老年社會工作者,山東省立足本省實際,計劃培養培訓不少于2,000名養老院院長、20萬名養老護理員、1萬名專兼職老年社會工作者。所以,養老機構除了要組織崗前培訓和入職培訓外,還應該經常組織和引導從業人員參加各種形式的內、外部培訓,在不斷學習和培訓的環境中,提高他們的工作水平和業務能力;同時,對于培訓后提高較快的從業人員,要及時邀請其為機構其他從業人員分享學習成果,交流學習經驗,從而間接提高從業人員的主人翁意識和職業認同感。
(三)從業人員
1、增強職業認同感、歸屬感。養老服務行業與其他服務行業相比,服務對象特殊,因此需要從業人員有足夠的耐心和奉獻意識,而且在工作中從業人員容易受到他人的誤解和質疑,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另外,社會上依舊對養老行業有一定的歧視和偏見,認為這個行業低人一等。為此,養老機構從業人員首先要堅定信念,端正工作態度,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老年人的理解與尊重;其次要多參加社會活動,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自豪,從心里真正接受這份工作,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對于整個社會的重要意義,通過一己之力,感染身邊的人,進而提高養老服務行業在社會上的公眾影響力。
2、強化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養老機構從業人員還要主動學習,增強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珍惜每一次學習機會,不僅要認真參加養老機構的定期培訓,高質量完成每次培訓任務,還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以線上的方式主動學習專業知識,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服務技能,促進自身專業化水平的提升。另外,針對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畢業生,要正確看待和認識自己的未來工作。明確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要充分看到養老機構從業人員這一工作的光明前景,更要對養老服務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隨著山東省“深度老齡化”逐漸加劇,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的問題也愈發凸顯,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的問題并非短期形成,解決也非一日之功,應充分發揮政府及社會團體等多方力量,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提高從業人員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引導從業者轉變職業觀念。同時,養老機構自身也要加強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改善工作環境,減輕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強度,提高從業人員工作滿意度。從業人員也要提高職業認同,不斷提升自己的個人素質,發揮自己的個人能力,以實現人生價值。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支持、社會關注和個人職業認同感的轉變,養老機構從業人員供給短缺的問題將得到明顯改善,機構養老的服務質量也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