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明旭 陳明璇
(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廣東·廣州)
[提要]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加深,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壓力日益凸顯,養老金三支柱發展極不平衡,第三支柱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本文通過建立保險精算模型,測算個人參與個稅遞延養老保險與不參與稅延養老保險時稅收優惠差異,論證稅收遞延較之現行的傳統養老金繳納模式能夠為投保人帶來明顯的稅惠,并為我國下一步全國推廣政策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參考。
當前,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三支柱的發展極不平衡。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承擔了大部分養老金的收繳與給付,部分省市養老金赤字嚴重,過于依賴中央財政劃撥;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制度局限性較大、覆蓋面小,只有量級較大的企業才配備了相應的福利政策;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保險仍未發展起來。不平衡的養老支柱布局,加大了政府財政的壓力和負擔,不利于長期應對日益加劇的人口老齡化現象。為打破現有養老困局,平衡養老保險三支柱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準確認識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量化分析在繳費與領取長生命周期內稅收帶來的優惠效應,提升產品的大眾認知度和認可度,對我國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的開展普及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運作機制是參保人在工作期間,將在規定的限額內參加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保費列為稅前支出扣除,將繳稅行為遞延至退休后領取端時進行應納稅額征繳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是現階段國家養老保險體系中第三支柱個人養老保險建設探索階段的創新保險產品。吳祥佑、許莉認為,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的投保人既可以享受即期低稅率的優惠,又可以獲得跨期稅率差異的收益,改善自身的福利水平。白彥鋒、董雨浦認為,稅收優惠是激勵個人投保補充養老保險的有力杠桿,EET模式下的稅收遞延比現行的TEE模式能夠為投保人帶來明顯的效用提升。徐杰等認為實行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不僅沒有減少稅收,還能減輕未來財政養老支出。
本文通過計算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對比稅延保險產品優惠力度以及優惠幅度,更為清晰地觀測稅收優惠隨工資水平變化情況。即研究參保優惠效果如何、參保是否劃算等問題,從而量化該保險對個人收入所具備的稅收優惠效應。
1、我國現行個人補充養老保險征稅模式。一般而言,個人年金延稅模式有三種不同的組合,即ETE、EET、ETT,個人年金延稅模式不同的組合使得各自所產生的經濟效應也各不相同。在ETE模式下,個人所得稅順延至投資收益階段計征,繳費和領取階段不征稅;在EET模式下,個人所得稅遞延至領取階段計征,繳費和投資收益階段不征稅;而在ETT模式下,個人所得稅在繳費階段不征收,在投資收益階段和領取階段計征。國內最新研究更傾向于使用EET征稅模式促進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多數學者認為EET模式具有簡單易行、政府稅式支出少、激勵效果明顯等優點,可以刺激個人投保和保險企業的盈利。并且經測算EET模式對財政收入影響小,且能達到較高的替代率水平,較為適合我國解決現階段養老金困境。并且朱文君學者測算,EET模式下的稅收遞延比ETE模式能夠為投保人帶來明顯的效用提升。
《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中規定,購買相關保險的個人,應納所得稅扣除限額按照當月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辦法確定,對個人達到規定條件時領取的商業養老金收入,其中25%部分予以免稅,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稅款計入“其他所得”項目。因此,政策中的免征稅率為6%,免征額度為1,000元,領取階段應納稅率為7.5%。
2、研究假設。設參保年數為y,參保第n年年工資為Wn,年工資增長率為g,第n年應納稅額為Tn,工資所得稅稅率為t,速算扣除數為a,年利率為i,第n年稅收扣除限額與參保費用均為Ln,保費年投資收益率為r,保費滾存額為B,最終總所得積累值為S。根據現行政策將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的部分記為B·0.75·0.1。
(1)不參保總所得終值


(2)參保總所得終值

(3)優惠效應
優惠效應=(S參保總所得-S不參保總所得)/S不參保總所得
1、退休年齡、繳費年限。我國法定退休年齡為男性60歲,女干部55歲,女工人50歲。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1.7億,占總人口的13.3%,超過國際標準規定的10%,這說明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而隨著人們健康水平提高,我國人均壽命也不斷延長,人均壽命的延長使養老金的支付壓力不斷增加,延遲退休已經成為緩解養老金支付壓力的重要解決方法。根據人社部的延遲退休思路,未來我國采取男女同齡退休的可能性很大。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出臺時間相對較短,購買該保險的職工受延遲退休影響較大,因此將退休年齡設定為65歲。
作為補充的養老保險,并不強制要求購買,受個人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職工在剛開始參與工作時收入水平低,個人所得稅繳納相對較少,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此時的優勢并不明顯,職工購買意愿不高。當職工收入水平上升,個人所得稅繳納比例開始提高,該保險的優勢凸顯,職工購買意愿也相對上升,因此將參保年齡設定為30歲。繳費年限=退休年齡-參保年齡,繳費年限為35年。
2、工資增長率與參保首年工資。基于歷年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的變化情況,工資增長率假設為5%。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的優惠與個稅水平密切相關,對于收入中高、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較多的人群而言更有吸引力,且收入較高人群可支配收入也相對較多,更有可能去購買相關商業保險,因此假設參保首年工資為10,000元。
3、年利率。年利率以市場利率為準。市場利率是市場資金借貸成本的真實反映。根據歷史統計,中國市場利率平均值在3%左右。由于市場利率波動小,比較穩定,這個平均值也是長期穩定的。因此,假設年利率維持在3%不變。
4、收入水平層次和參保人群的界定。根據2019年國家統計局的調查公報,把不同收入水平加以劃分:月薪2,000~5,000元是中等收入,5,000~10,000元是較高收入,10,000元以上是高收入。本文遞延型養老保險的參保人群是月薪5,000元以上的群體。
綜合以上假設,假設參保30年,令不參保所得終值為A,工資增長率為5%,年利率為3%,參保費用為政策規定的稅前扣除限額,即當月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保費年投資收益率為5%,以2018年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計稅方法計征個人所得稅,以養老金75%部分按10%計算稅額的方法計征領取養老金時的應納稅額。(表1)

表1 30年和40年遞延所得終值對比和優惠效應一覽表
綜合數據測算結果,可以得出:月收入水平在18,000元左右時購買該遞延型產品優惠效應達到最大,此時購買該遞延型產品最劃算,得到的稅收優惠最多,大約是5.66‰A。月收入水平在18,000元以下時,優惠效應跟收入水平成正相關,為1.26‰~5.66‰附近;月收入水平在18,000元以上時,優惠效應跟收入水平成負相關,為2.82‰~5.66‰附近。對于月收入在10,000~30,000元附近的群體,稅收優惠效應相對較高,起到合理避稅的作用,因此該遞延型產品對這部分群體有較大的吸引力。參保一定比不參保劃算,但參保時間長不代表優惠效應也高。在月收入5,000~10,000元和20,000元以上的群體,參保40年的優惠效應不及參保30年的,相差0.6‰A左右。
中等收入群體(月收入10,000元以下)參保時的稅收優惠比較低,通常低于4.5‰A,但是隨著收入的增加,稅收優惠效應會逐漸提高;高收入群體(月收入20,000元以上)得到的優惠效應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大幅度減少。
在免征稅率6%、免征額度1,000元和領取稅率為7.5%的前提下,購買遞延型養老保險產品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稅收優惠,但是對于不同年限、不同收入人群,稅收優惠效應有所不同。具體來說,參保年限(30年或40年)確定時,月收入水平在5,000~18,000元區間時,優惠效應與收入成正相關,優惠效應為1.26‰~5.66‰附近,優惠總額度可以達到7,000~190,000元;月收入水平在18,000以上時,優惠效應與收入成負相關,優惠效應為5.66‰~2.82‰附近,優惠總額度可以達到100,000~350,000元。隨著收入水平的增加,優惠效應雖然有所降低,但是由于高收入人群繳費的基數大,所以對應的優惠總額度也比低收入人群多得多,參保所得的絕對值也沒有減小,只是在優惠效應上的相對值比低收入群體小。
假設參保30年,月收入為18,000元(該收入水平下可以獲得最大的優惠效應),工資增長率5%,年利率為3%,參保費用為政策規定的稅前扣除限額,保費年投資收益率為5%。在上述條件不變的條件下,分別調整免征稅率、免征額度和領取稅率,研究優惠效應的變化。(表2)
結合表2,我們可以看出: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優惠效應跟免征稅率及免征額度成正相關,免征稅率、免征額度越大,優惠效應越明顯。領取稅率對優惠效應具有可觀的抑制作用,即隨著領取稅率的增加,稅收優惠效應的增速會顯著減小:領取稅率由5%上升到10%的過程中,優惠效應的增速由17%減小到3%左右。在免征稅率6%、免征額度1,000元和領取稅率為7.5%的政策條件下,月收入18,000元的人群參保后可以獲得中等的優惠效應,即5.66‰,對應的稅收減免105,008元。

表2 參保30年稅率調整對優惠效應影響一覽表
1、現行政策下的遞延型產品,對于不同收入群體和不同的參保時間,稅收優惠效應有一定的差距。優惠效應大致以月收入為18,000元作為中軸,向兩邊逐級遞減,月收入為18,000元參保人群獲得的稅收優惠效應最大,30年參保的稅收優惠力度可達5.66‰。
2、該政策對于參保群體起到一定的避稅作用,特別是高收入群體受益最明顯。不足之處在于對較高收入群體(月收入5,000~10,000元)優惠效應整體上不及高收入群體,只在優惠效應層面調節了高收入群體的稅收,在實質中兩者的稅收優惠力度差距還是很大。以30年參保為例,稅收優惠至少可以達到1.26‰A,即7,000元(月收入為5,000元),月收入為20,000元的群體則可以得到111,927元的稅收優惠。若參保40年,則稅收優惠是202,237元。
3、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免征稅率、免征額度越大,優惠效應越明顯。領取階段的稅率對優惠效應有抑制作用,高收入群體領取階段的稅率隨著收入增加時,優惠效應增速減緩,稅收優惠力度差距有一定程度的縮小。
1、逐步提高優惠比例,激發居民潛在參保意愿。我國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稅收優惠程度仍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優惠力度較為局限。據本文測算,隨著領取稅率的加大,稅收優惠效應的增速明顯減小,領取稅率由5%上升到10%的過程中,優惠效應的增速由17%減小至3%左右。隨著居民多元化養老需求提升與個稅遞延商業養老保險的普及推廣,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領取端稅收優惠比例可以逐步放寬。以美國IRA個人賬戶為例,最早推出時稅收優惠額度僅為1,500美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2008年逐步調整至5,000美元,并且根據居民工資增長水平進行調整,每年計劃提高500美元。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領取端稅率比例與優惠額度,應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與居民養老保障需求的變化進行調整,通過降低領取端稅率,刺激居民的潛在購買意愿與需求,保持優惠政策的激勵性。
2、設置分級繳費比率,擴大目標群體。根據我國目前的個人所得稅征收辦法,個稅遞延養老保險的主要受惠群體月薪應在5,000元之上,而2019年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每月6,269元,低收入群體投保前還需在當期消費與延期消費間權衡,購買個稅遞延養老保險的意愿相對更低。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家庭人均月收入與人口數統計顯示,我國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000元人口數占比高達94.87%,低收入群體參保市場更為有潛力。因此,在繳費限額范圍內,將目前的月收入6%的固定繳費比例調整為月收入5%~10%的分級繳費比率。對于低收入群體,降低繳費門檻有利于低收入群體進入,并且更有益于個稅遞延養老保險的全國性普及;對于較高收入群體,其稅收優惠整體上不如高收入群體,故可以對較高收入群體設置領取階段6%~7.5%的稅率,從而可以提升該群體的優惠效應;而對于高收入群體,增加他們的領取稅率到9%左右,可以保證高收入群體獲得比較穩定的優惠效應。分級繳費比率有利于均衡各收入水平人群的優惠效應,提高各個群體參保的意愿,以彈性繳費比率滿足不同收入群體多元化的養老需求,使得個稅遞延養老保險更加符合我國當前貧富差距大的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