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相煦
(遼寧師范大學法學院 遼寧·大連)
[提要]動產浮動抵押制度是一種擔保制度,不僅具有擔保的一般功能,還是一種高效率的融資方式。但是,動產浮動抵押中,由于抵押人對抵押物可以進行處分,抵押物一直處于浮動的狀態,所以動產浮動抵押制度雖然更為高效便利,但是債權人需要承擔更高的風險。在日本、美國等國家,動產浮動抵押制度都設置了相應的保護債權人的規則。但是,我國《民法典》中僅僅規定了動產浮動抵押制度,對債權人的保護措施只字未提,這無疑使債權人承擔了更高的風險。在相對簡單的立法背景下,抵押人自由處分抵押物的權利缺乏有效的監督、抵押物結晶后如何實現債權缺乏可操作性、抵押物的范圍過窄等,這些問題均沒有可行的解決措施。債權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容易使動產浮動抵押制度處于形同虛設的尷尬狀態。本文從制度本身和實踐操作兩個方面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進行分析,希望能夠使動產浮動抵押制度更加完善,充分發揮其制度優勢。
動產浮動抵押制度本質上是一種擔保制度,擔保制度的首要功能就是擔保主債權的實現。如果不能實現這個功能,債權人就會拒絕使用這個制度,動產浮動抵押制度的融資功能更是無從談起。由此可見,想要充分利用動產浮動抵押制度,使其發揮其應有的優勢,保護債權人的利益是十分重要的環節。
(一)債權人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在動產浮動抵押制度中,依照《民法典》的規定,債務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對抵押物進行自由地處分,其他人不得對債務人的行為進行干預,在此種情形下,抵押物始終處于流動性和不穩定的狀態下。但是,債務人對抵押財產自由處分的同時,債權人卻沒有被賦予任何監督債務人的權能,顯然,這對債權人是極其不公平的。在此種狀態下,很容易形成這樣的后果:債權人為了保障其債權能夠實現,拒絕使用動產浮動抵押制度,此時引進動產浮動抵押制度不僅沒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反而增加了貸款方的風險,動產浮動抵押制度的引進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之成為了一紙空文。
(二)保護債權人利益由該制度本身屬性決定。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動產浮動抵押只是動產抵押的一種,其本質就是動產抵押。但其與動產抵押有相區別的地方,也是其制度優勢的根本所在。動產浮動抵押制度較普通動產抵押具有更強的融資功能,其制度本身也更加靈活。但是,動產浮動抵押制度在具有優勢的同時也帶給了債權人更多的風險,因此該制度的本質決定了我們必須要對債權人的利益加以保護。一方面不能忽視抵押人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在抵押物結晶之前,抵押人在經營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買賣交易等行為使一部分財產脫離浮動抵押范圍,同時也會有一些其他財產進入抵押范圍。抵押物結晶之后,抵押的財產被固定,債權人才能行使自己的權利。也就是說,浮動抵押的擔保效力只有在結晶之后才能實現,而主債權實現的范圍取決于抵押物范圍確定后的現存價值。從浮動抵押設立開始一直到抵押物結晶期間有很長一段時間,抵押人很有可能在這段時間內不守誠信,惡意處分財產,使得抵押財產的價值在結晶時所剩無幾。除此之外,浮動抵押結晶后到抵押權實現時,中間仍會間隔一段時間,抵押人極有可能惡意轉移資產以逃避執行。如果出現了抵押人道德風險問題,債權人應當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另一方面正常經營行為與非正常經營行為界限模糊。抵押人在正常經營范圍內享有自由處分抵押財產的權利,那么應當如何定義正常的經營行為呢?有的學者認為,正常經營行為只能局限于買賣行為。但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正常經營行為不僅包括買賣行為,還包括租賃、設定擔保活動等經營性行為。后者的觀點將經營性行為也定義為正常經營行為,顯然對債務人大有裨益,使經營者擁有更輕松的經營環境。但是,從債權人利益保護的角度來看,債權人本身已經承擔了抵押人道德風險,若將正常經營行為如觀點二一般進行擴大解釋,則對債權人十分不利。因此,從保護債權人利益的角度來看,筆者更贊同第二種觀點。
(一)抵押物的客體范圍過窄。《民法典》第396條規定了四種動產,屬于限制性列舉。這無疑對債權人權利的保護極為不利。首先,法律所規定的四種動產分別為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而在現實生活中,這幾種動產的價值并不高,在結晶之后若想實現其擔保價值會比較困難。其次,根據物權法定的原則,其他類型的動產不得設定動產浮動抵押,那么此時抵押人可能會將動產的形態進行轉變,以此方法使這些動產不進入抵押范圍。除此之外,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公司的形式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出現了很多技術型互聯網公司,而這些企業顯然沒有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等動產。依照《民法典》第396條的規定,這類企業不能以動產浮動抵押的方式進行融資。動產浮動抵押制度中抵押物的范圍過窄,顯然違背了立法者引進動產浮動抵押制度的初衷。
(二)動產浮動抵押的實現方式存在缺陷。《民法典》將動產浮動抵押視為一般動產抵押的一種特殊形式,對動產浮動抵押的實現方式沒有單獨作出規定,而是統一規定在了動產抵押的部分,這無疑給債權人增加了不少負擔。其一,如果執行的時間過長,抵押物又多為零散的產品、半成品等,不僅不易保存,還容易造成損耗。其二,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實現擔保物權的方式僅為拍賣、變賣、折價等方式,難以充分發揮擔保物的財產價值,如果抵押物被零拆賤賣,則會十分不利于主債權的實現。其三,對于設置抵押的財產結合體如何實現其價值的問題,需要具備相關知識的人來處理,如果司法機關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動產浮動抵押將難以發揮其制度優勢。
(三)債權人缺乏制約債務人處分財產的權利。在國外的動產浮動抵押制度中,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各國法律均對抵押人自由處分抵押物的權利進行了一定的限制,賦予了債權人對抵押人處分其財產行為的監督權。但我國法律在這個領域中仍是一片空白,《民法典》中并沒有相關規定。這就造成了抵押人處分抵押財產的權利過于強大,而抵押權人幾乎沒有什么話語權,對抵押人處分抵押財產的行為無法制約,這無疑大大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如果法律不能賦予債權人對債務人的監督權,債權人不僅不能主動控制風險,甚至連防范風險的能力都沒有,那么動產浮動抵押制度對于債權人來說相當于形同虛設,如此一來,債權人就更加不愿意使用這個制度了。因此,在債權人不干涉債務人正常經營行為的條件下,應當適當地賦予債權人一定的監督權,方能發揮出動產浮動抵押制度促進融資的優勢。
(一)建立接管人制度。接管人制度來自于英國的衡平法,接管人的權利十分廣泛,債權人可以憑借債權證要求接管人占有、控制債務人的財產。這樣一來,就能有效地防止債務人惡意處分其財產。接管人制度有點類似于我國的破產重整制度,接管人接管公司的財產,繼續經營公司的業務,公司的經濟狀況可能會因此得到好轉。此外,接管人可以對債務人的資產進行重構,從而發揮企業的優勢,盡可能地避免企業資產被拆分賤賣,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防止企業破產的作用,如此既保障了職工的利益,又保障了債權人的利益。
具體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接管人制度:一方面就是接管人的確定。債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由法院指定一個接管人,或者也可以由債權人和債務人約定接管人。另一方面就是接管人的資格與權利的確定。接管人可以由具有管理經驗的機構或者個人擔任,例如相關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其他相關機構。有關部門對這些機構進行考核,考核通過后,方可擔任接管人。接管人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在接管期間,可以將接管人視為企業的代理人,代為管理公司的財務,處理公司的其他有關事項等。接管人制度有相當大的借鑒意義,接管人制度使浮動抵押的結晶具備了實操性,又實現了債權人對債務人處分財產行為的制約,切實地維護了債權人的利益。
(二)適當擴大抵押物的范圍。《民法典》中只規定了四種動產可以設定動產浮動抵押,如此狹窄的范圍嚴重影響了動產浮動抵押的擔保價值。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總資產中,除了生產設備等動產,還可能包括應收賬款、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而在這些無形資產當中,應收賬款和知識產權的價值往往更高。因此,我國動產浮動抵押的抵押物范圍應當擴大,應當將應收賬款和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納入到抵押物的范圍中。應收賬款作為資金鏈上重要的一環,將其納入到抵押物范圍中,可以有效防止債務人以虛構應收賬款的形式惡意轉移財產,從而保護債權人的利益。我國法律可以采取概括加排除的方法,規定應收賬款和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也可以設置動產浮動抵押,以便更好地發揮該制度的優勢。
(三)對正常經營活動進行合理界定。前文中已經提到,學界對正常經營行為的界定存在一些分歧,筆者認為不宜將正常經營行為解釋的過于寬泛。首先,正常經營活動指的是抵押人的經營活動,而不是買受人的經營活動,也就是說在界定正常經營活動時,我們只看抵押人出賣商品的目的,而不是買受人購買商品的目的。其次,出賣人的身份應當有所限制,出賣人必須是設立動產浮動抵押的抵押人,該行為的目的在于防止第三人惡意侵害債權人的債權。最后,買受人應為善意。如果買受人明知所購買的動產屬于禁止處分的動產浮動抵押物,買受人取得標的物的權利不得對抗抵押權人。
動產浮動抵押制度作為一種擔保物權,其設置的初衷在于方便中小型企業進行融資,擺脫融資難、資金短缺的困境。但頗為遺憾的是,我國法律規定的動產浮動抵押制度僅僅是形式上的簡單引進,并沒有規定對債權人利益進行保護的相關措施。除此之外,由于我國沒有建立接管人制度,動產浮動抵押在我國的實操性并不強,債權人實現抵押權相對一般動產抵押更為困難。當下,該制度在我國的實施存在著一定的困境,原因在于這一制度下主債權的實現過于不穩定。想要使動產浮動抵押制度不再是一紙空文,進而發揮該制度應有的優勢,應當采取措施,例如建立接管人制度、擴大抵押物范圍等,從而使債權人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護,使動產浮動抵押制度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