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宇 芮林仁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安徽·合肥)
[提要]委托-代理問題的治理一直是企業治理的熱門話題,而股權激勵制度對于破解委托-代理問題早就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但是究竟股權激勵制度能否有效破解委托-代理問題從而真正提高企業績效值得深思。本文通過構造動態演化博弈模型進一步研究股權激勵制度是否具備破解委托-代理問題從而真正提高企業績效的功能,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議。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演化,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此引發了委托代理問題。而委托代理問題主要產生原因是所有者的目標函數與經營者的目標函數不相符,存在一定的偏差,經營者為了讓自身的利益實現最大化,使得所有者難以察覺經營者的目標函數,所以代理人不惜損害委托人的利益。并且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發展,所有者對于信息的了解程度遠遠不及經營者,于是所有者就成為委托人,因為委托人在信息獲取上相當不利,經營者成為代理人,因為代理人在信息獲取上存在優勢。所以,國內外大多數企業提出一些方法破解代理人問題這個難題,其中股權激勵制度自提出來就一直是企業治理的熱門方法,因為股權激勵制度將經營者的利益與企業的股價掛鉤,通過給予經營者一定的股東權益,從而將經營者與所有者的利益密切連接在一起,從而可以督促經營者為了企業的發展而努力認真工作,從而實現企業長期發展,這是破解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一項重要措施。但是究竟股權激勵制度能否破解委托-代理問題從而真正提高企業的績效,能否有效激發經營者的工作效果值得深思。
楊英(2012)通過實證分析檢驗得出經營者持股的比例與企業績效是呈負相關的,上市企業的股權激勵制度主要是防御效應再起作用。楊恒莉(2013)通過分析得出當經營者股權激勵制度效果較低,經營者持有股份與企業績效呈“U”型關系,同時也看出股權激勵制度對于中小企業的企業績效影響不是很顯著。韓林靜(2014)研究得知上市企業的高管股權激勵制度正向影響企業績效,能夠有效破解委托-代理問題。王懷明、李超群(2015)進行實證分析檢驗得出對于在低度競爭的產品市場條件下,增加股權激勵的力度,即提高經營者持有股份的比例反而會降低ROA,即降低企業的績效,表明經營者持有股份是具有防御效應的。
本文另辟蹊徑,采取不同于以往學者研究方法,通過構造動態演化博弈模型來探究股權激勵制度能否破解委托-代理問題從而真正提高企業的績效。
(一)動態演化博弈假設條件。首先固定好股權激勵制度能否破解委托-代理問題從而真正地提高企業績效的動態演化博弈假設條件:
假設1:經營者與所有者都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假設2:經營者與所有者都是高度理性
(二)動態演化博弈模型構造。基于上述關于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動態演化博弈假設條件,本文擬構造動態演化博弈模型來分析探究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的博弈過程可以探究股權激勵制度能否破解委托-代理問題從而真正提高企業的績效,其中此動態演化博弈模型中的參與者分別為所有者和經營者。
而關于此動態演化博弈模型的構造流程主要為以下步驟:首先,所有者根據企業發展情況確定是否制定股權激勵制度從而決定是否通過股權激勵經營者;其次,若所有者決定制定股權激勵制度從而通過股權激勵經營者,則通常分為所有者通過高股權激勵經營者與所有者通過低股權激勵經營者,若是所有者不決定制定股權激勵制度,那么通過股權激勵經營者的計劃則無法實現;最后,不論是所有者選擇高股權激勵經營者還是選擇低股權激勵經營者,經營者后續都有兩種選擇,即努力或者不努力。因此,可以得知所有者不制定股權激勵制度與制定股權激勵制度時,經營者與所有者獲得的利益也是均有所不同的,所以令A與B分別為所有者不制定股權激勵制度時所有者與經營者所獲得的利益;令C與D分別為高股權激勵與低股權激勵下所有者所付出成本;令A1與A2分別為高股權激勵經營者下,經營者努力與不努力時所有者所收獲的利益,A3與A4分別為低股權激勵經營者下,經營者努力與不努力時所有者所收獲的利益;令E1與E2分別為高股權激勵與低股權激勵下經營者所獲得額外報酬;令B1與B2分別為高股權激勵經營者下,經營者努力與不努力時自身所收獲的利益,B3與B4分別為低股權激勵經營者下,經營者努力與不努力時自身所收獲的利益;令F為所有者制定股權激勵制度下,經營者不努力所付出的投機成本。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關于股權激勵制度動態演化博弈結果有以下幾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所有者不決定制定股權激勵制度,則所有者所獲得的利益為A,經營者所獲得的利益B。第二種情形,所有者通過高股權激勵經營者并且經營者努力時,所有者所獲得利益為A1-C,經營者所獲得利益為B1+E1;所有者通過高股權激勵經營者但經營者不努力時所有者所獲得利益為A2-C,經營者所獲得利益為B2+E1-F。第三種情形,所有者通過低股權激勵經營者并且經營者努力時,所有者所獲得利益為A3-D,經營者所獲得利益為B1+E2;所有者通過高股權激勵經營者但經營者不努力時所有者所獲得利益為A4-D,經營者所獲得利益為B2+E2-F。
(三)動態演化博弈模型分析。通過股權激勵制度動態演化博弈流程可以得知所有者在制定股權激勵制度時,最終股權激勵制度能否有效提高企業績效,不在于制定高股權激勵還是低股權激勵,而在于博弈的雙方所獲得的利益是否都大于所付出的成本,進而實現博弈雙方雙贏的局面。
1、站在所有者維度,其通過高股權激勵所付出成本C必然大于通過低股權激勵所付出成本D,通過高股權激勵經營者,且經營者努力時所收獲的利益A1必然大于經營者不努力時所收獲的利益A2,通過低股權激勵經營者,經營者努力時所收獲的利益A3必然大于經營者不努力時所收獲的利益A4。
可得,當A1-C>A3-D>A且A2-C>A4-D>A時,此時所有者可以通過選取制定高股權激勵制度可以提高企業的績效,因為此時制定高股權激勵制度不僅比制度低股權激勵制度帶來的利益高,而且也不論經營者是否努力,都會給所有者帶來比不制定股權激勵制度時要高的利益。
當A3-D>A1-C>A且A4-D>A2-C>A時,此時所有者通過選取制定低股權激勵制度可以提高企業的績效,因為此時制定低股權激勵制度要比制度高股權激勵制度帶來的利益高,而且不論經營者是否努力,都會給所有者帶來比不制定股權激勵制度時要高的利益。
當A>A1-C且A>A2-C、A>A3-D、A>A4-D時,此時所有者會選擇不制定股權激勵制度,因為此時若制定股權激勵制度不論是高股權激勵還是低股權激勵,不論經營者是否努力,都會給所有者帶來比不制定股權激勵制度時要低的利益。
2、站在經營者維度,其在高股權激勵與低股權激勵下努力程度不變時,其所獲得額外報酬E1必然大于E2。
可得,只要B1+E1、B1+E2、B2+E1-F、B2+E2-F都是大于B的,那么不論經營者是否努力,經營者所收獲的利益都是比沒有受到股權激勵前所收獲的利益要高。
當所有者制定高股權激勵制度時,若B1+E1>B2+E1-F,此時經營者會選擇努力;若B2+E1-F>B2+E1,此時經營者會選擇不努力。
當所有者制定低股權激勵制度時,若B1+E2>B2+E2-F,此時經營者會選擇努力;若B2+E2-F>B2+E2,此時經營者會選擇不努力。
若B1+E1>B2+E1-F且B1+E2>B2+E2-F時,經營者必然會選擇努力,而B1+E1>B2+E1-F且B1+E2>B2+E2-F成立所需要的條件即為需要使F(經營者投機成本)的大小置于較高水準,即加大經營者不努力時的懲治力度,因為此時經營者會覺得投機成本較高,所以會選擇放棄投機,進而選擇努力,從而收獲更高的利益。
(一)結論。通過對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關于股權激勵的動態演化博弈分析可以得知,所有者欲通過制定股權激勵制度來破解委托-代理問題從而真正提高企業的績效時,不管是選擇高股權激勵經營者還是低股權激勵經營者都是需要結合企業發展狀況來制定,因為若是所有者制定股權激勵水平過高,則企業會承受很大的壓力,若股權激勵水平過低,則經營者的積極性會不足,可能會選擇不努力從而給企業創造不高的價值,所以所有者欲通過制定股權激勵制度來破解委托-代理問題從而真正提高企業績效則需結合自身企業發展情況選擇合適的股權激勵水平。同時,企業內部監管體系是否完善對于所有者欲通過制定股權激勵制度來破解委托-代理問題從而真正提高企業績效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因為完善的企業內部監管體系會增大經營者的投機風險從而促使經營者選擇努力來獲取更高的利益,若是企業內部監管體系不完善則會致使經營者選擇投機即不努力,這樣就會導致股權激勵計劃效用低下,并不能破解委托-代理問題從而真正提高企業績效。
(二)建議
1、完善企業內部治理。需完善自身的內部結構即提企業的治理水平,即上市企業在實施股權激勵制度時,需結合自身行業背景以及產業條件來選擇股權激勵制度方案,為上市企業實施股權激勵制度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因為完善的企業內部結構會達到強化股權激勵的效果,從而避免因為所有者制定股權激勵水平過高企業會承受過大壓力以及因為股權激勵水平過低導致經營者積極性不足的問題。
2、加強企業內部監管。需加強企業內部監管,通過加強企業有關監管部門的監督力度,如此能夠提高股權激勵的透明度,要加大對于經營者投機行為的處罰力度,如此才能夠使得經營者不會去投機,從而使得股權激勵計劃效用有效性得到保障,從而真正破解委托-代理問題,提高企業績效。
3、重視企業長期發展。企業必須要重視自身的成長性,只有當經營者看到企業是在不斷發展不斷努力,自身也會愿意去努力,才會重視股權激勵下得到的收益從而為之更加努力為自身以及企業帶來更大的利益,使得股權激勵的有效性得到保證。因此,對于今后企業發展而言,必須加大對產品與服務的創新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