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通,張 發,張麗紅
(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呼和浩特 010070)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傳統、守舊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發展需要。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現代學徒制逐漸成為培養新型人才的最佳模式之一。2015年教育部印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的通知》,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成為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之一。經過嚴格的專業分析,學院選定焊接技術與自動化等3個專業成為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立項以來,學院以校企合作發展理事會和機電職教集團為平臺,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取得成績的同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十分突出,如師徒關系不穩定,學徒定位不清晰;師徒的薪資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企業師傅教學熱情不高,個人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等。
在現代學徒制中,明確了學生學徒的雙重身份,同時確定了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共同培養的“雙主體育人”模式。但在實際培養過程中,常會出現學徒定位不清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對學徒定位的模糊。現代學徒制下學徒的人事管理制度缺失,導致師徒關系不明確,在學徒身份和師徒關系未納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情況下,企業師傅對學徒的定位同樣模糊。在與企業師傅交流的過程中得知,絕大部分企業師傅并不清楚學徒的特殊身份,只是把他們當做實習的普通學生或者新入職的普通員工。二是學生本身對自己的定位混亂。無論在校期間的思想教育,還是入職時的企業培訓,對于身份意識的培養都是蜻蜓點水式的,造成學生身份轉變困難,試圖在企業勞動生產中獲取特權,逃避合理的加班,抗拒工作,不服從師傅管理。
企業師傅由企業方選拔任命,通常是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經驗豐富的員工。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對學生進行調研,對企業師傅評價進行匯總,其中反映比較普遍的問題是師傅更換頻繁,學徒、企業師傅工作地點變更等導致的師徒結對不穩定,阻礙了師徒關系的維系。在師傅更換頻繁這一問題上,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師徒原始結對時,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師徒雙方常因性格、氣場等因素,將個人情緒帶入到工作中。二是頻繁更換工作崗位,這既包含著學徒的崗位更換,也包含著師傅的崗位更換。學徒在調整完工作崗位后,新習得的崗位知識不成體系,又與師傅失去聯系,剛建立起來的師徒情誼也可能會隨之結束。對于師傅,同樣會有臨時調走,企業再安排其他師傅來擔任學生指導的情況。無論哪一種,都體現了企業在師徒關系的建立和實施上具有較大的隨意性。
在學徒培養的過程中,企業師傅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要指導學徒學習崗位技能,同時要培養學徒的職業素養等其他方面,所以師傅的綜合能力決定著學徒培養的最終效果。在與企業師傅的交談中得知,師傅只接受過關于崗位技能的培訓,并沒有接受過師帶徒的培訓,關于如何將知識、技能系統性地教授給學徒,并沒有具體的指導方案,只是憑借經驗,斷續、籠統地講授。而關于如何被選取成為師傅的問題,同樣得到模糊的回答。絕大部分師傅表示“是由管理層選擇的,具體的選擇標準并不清楚,也許是因為自己的技術不錯或者自己所在的部門缺人,領導既然安排,照做就可以了”。除上述主要問題外,過度自由的人才市場導致的學徒浮躁;師徒間存在競爭關系,使得師傅不愿將全部技能都傳授給學徒;師徒關系中優良傳統文化的缺失,學徒對師傅沒有敬重之心等諸多因素,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個錯綜復雜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師徒間的關系。
2.1.1 建立師徒人事管理制度
行會應同校企一起建立現代學徒制下適用于校企雙方的管理制度,在明確師徒身份、準確定位的前提下,開展學徒培養等各項活動。通過行業協會的牽頭作用,校企積極配合,采用簽訂合同的方式共同完成。合同包括校企之間、學生與企業之間、學徒與師傅之間三種,賦予了學生、學徒、準員工多種身份。在行業協會層面制定全面統一的關于學徒權利和義務、師徒關系的規定。
2.1.2 健全師徒匹配機制
在師徒關系構建過程中,企業師傅的選擇是其中的重要環節[1]。對剛入職的學徒應當進行性格測試,根據測試結果選擇與之匹配的企業師傅,降低師徒之間匹配的隨機性,用合理科學的方式,減少師徒間因性格產生矛盾的概率,保證師徒關系發展的可持續性。同時在工作過程中,應當采用師徒雙向選擇的方式,學徒在一個相對完整的工作周期后,在有充足、合理的理由下,可向管理層提出申請,更換師傅。同樣,師傅也可提出申請更換學徒。企業管理層要妥善處理好師徒的解離方式,確保關系不惡化。
2.1.3 嚴格考察學生,實行雙獎雙罰制度
校企雙方的獎懲條例盡可能進行匹配,再將學徒的管理權部分下放給企業師傅,與學校教師相互配合,對不服從管理的學徒進行雙重處分。這樣學徒對企業師傅會產生敬畏之心,便于師傅對學徒的管理,維系師徒間的關系。如果學徒在工作過程中有突出表現時,同樣要予以雙重獎勵,不一定都要以物質獎勵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紅頭文件、加蓋企業公章的方式給予鼓勵,文件載入學生檔案,讓學徒感受到光榮感、使命感,更加積極地投身到工作崗位當中。
2.1.4 校企聯合制定健全的學生(學徒)培養制度
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內容,要從學生思維和技能學習兩方面進行改進。一是培養學生的學徒思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工學交替的特殊性,學生身份呈現出“學生→準學徒→學徒→準員工→員工”的漸進變化[2],對于這種身份轉變的意識,需要從在校期間開始培養。通過對現代學徒制相關理論政策的學習,清晰認識到身份的特殊性,為角色轉變做好充足準備,避免思維斷層。二是技能學習內容的改進,為了實現“招生招工一體化”,學校應修改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3]。同時,企業要開發適用學徒制的企業課程,保證學徒培養的連續性。企業師傅的教學要由經驗化向結構化轉變,建立完善連續的學徒培養體系。要求企業師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編寫崗位技能的培養標準、授課計劃。這樣,在更換企業師傅時,只需要按照培養計劃進行交接,就能夠完成教學工作的連續性。
企業師傅的個人能力高低決定著學徒培養的效果,為此,應當為承擔現代學徒制下教學任務的企業師傅開通能力提升通道,制定企業師傅培養方案,全面提升企業師傅的綜合能力。企業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應當建設一批專門的人才隊伍。這支人才隊伍主要與現代學徒制院校、對口專業訂單班、社會服務等工作接軌,要求不僅有過硬的操作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綜合素養。企業應為這支隊伍建立靈活的管理制度,明晰權責,保障利益。企業師傅可以到高校擔任外聘教師。任教期間,充分了解學校教學,為企業課程的制定打下基礎。了解學生在校狀態,學習與學生的溝通方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領悟教學方法。學習現代學徒制相關精神,明確師徒關系,定位清晰準確。同時,企業也應對師傅進行定期培訓,舉辦技術交流會,外出學習參觀。讓企業師傅成為能講會做、懂技術懂學徒的全方位人才。
在學徒進入到工作崗位初期,還未形成穩定的心理狀態,對企業環境充滿了恐懼,這時就需要隨隊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精神狀態、把握心態起伏、及時進行疏導,承擔起校企之間的溝通作用、師徒之間的潤滑作用、企徒之間的訴求作用,發揮角色優勢,幫助學徒盡快完成角色轉變,融入到企業中去。隨隊教師應盡量選擇對學徒比較熟悉的校內教師,比如班主任、輔導員或擔任重要專業課的專任教師。隨隊教師要向每位師傅簡述所帶徒弟的家庭情況、性格特點等能夠反映學徒特征的信息,讓企業師傅進一步了解學徒,從而制定針對不同學徒的教學策略,做到因人制宜,個性化教育。同時還要積極配合企業師傅,全方位、多角度對學徒開展思政工作,解決學徒培養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做好學徒工作,穩固師徒關系。
在今后的現代學徒制培養過程中,需要政府行業、學校企業、教師師傅通力合作,完善并形成相關人事管理和薪資發放的長效機制,健全學徒、企業師傅、學校教師培養制度,形成和諧穩定的師徒關系,促進現代學徒制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