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悅 梁丹妮 劉鴻琳 施玉



摘 要: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以消費扶貧為基礎、數據累計引導產業扶貧、推動人才培養的教育系統扶貧平臺“e幫扶”在助力脫貧攻堅中取得優異成績。但隨著平臺興起,其不足之處逐漸顯露。基于此目的,本文分析了“e幫扶”平臺的發展現狀,總結了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成熟電商的經驗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旨在為平臺形成可持續扶貧長效機制提供優化參考建議。
關鍵詞:“e幫扶”;消費扶貧;優化運營;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2.028
0 引言
我國進入脫貧攻堅決勝時期,近年來高校參與精準扶貧大多以內生型模式和初步的因地制宜模式為主: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建設推動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發展,助力其可持續脫貧。2020年1月10日,教育部直屬“e幫扶”消費扶貧采購平臺正式啟動,聯合全國75所高校,幫助45個貧困縣摘帽,推動脫貧攻堅的進程,助力形成多方位、多層次的幫扶體系。“e幫扶”平臺運行至今,在宣傳效果、物流體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逐漸凸顯。筆者通過開展線上問卷、訪談等形式的調研,積極尋求改進的最優方法,使平臺在目前基礎上更好地融合系統型、因勢利導型扶貧模式的優點,探索高校參與精準扶貧模式的創新路徑,堅持“扶志”與“扶智”相結合,不斷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1 “e幫扶”教育扶貧現狀
“中南大e分隊”于2020年7月至2020年9月期間對“e幫扶”平臺、興山縣商戶、興山縣農戶、平臺消費者以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e幫扶團隊進行了調研,以便了解“e幫扶”平臺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通過調研,現狀分析如下。
1.1 平臺促進銷量提升
地方高校師生、校友普遍關注脫貧攻堅等社會熱點問題、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思想認識到位,且對參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積極性同樣高漲。統計顯示,自2020年1月至6月,“e幫扶”平臺參與購買高校已達79所,其中共有43所高校發布倡議書,上線貧困縣累計83個,上線產品達4000余款,各高校已實現對接的定點幫扶貧困縣共47個。本次調研數據表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自定點幫扶興山縣以來,大力推廣宣傳、策劃營銷,推動農產品進入學校;高校師生及校友自發購買興山縣農產品的人數明顯增多,成功將貧困縣人民的勞動轉化為收益,形成生產與市場的直接對接,初步實現教育系統幫扶者和貧困縣的各取所需,激發貧困縣內生動力,帶動了農戶增收致富。
1.2 數據引導產業結構調整
以興山縣為例,加入“e幫扶”平臺和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對接以前,農副產品產業基礎薄弱,農產品種類繁雜,且農戶缺乏科學的指導,容易盲目跟風,生產當年熱銷產品,導致產品滯銷。“e幫扶”平臺以電子科技大學的大數據中心為依托,對商品銷售數據進行判別,用積累的數據來較為準確地引導貧困縣發展。各高校依托豐富資源和獨特優勢加強特色產品宣傳,帶動產生可觀的消費數據,同時釋放購買潛力,構成形式多樣的消費層次,產生充分的購買后勁。數據表明,截至2020年9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定點幫扶興山縣購買金額累計28997.37元,非定點幫扶金額達27632元。平臺和高校通過數據的積累,給不同地區符合其優勢的發展方案,多方面地引導企業生產,推動貧困縣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發展壯大,更全面的發揮一個地區的優勢,推動貧困地區產品和服務融入大市場,助力貧困縣脫貧致富。
1.3 加速推進可持續扶貧機制
目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在逐漸完善,電商消費為大眾所接受,但農村電商專業人才稀缺和農戶電商技能薄弱仍然是電商扶貧面臨的主要問題。“e幫扶”平臺聯合各大高校對商戶進行培訓,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電商技能不足而導致無法在平臺銷售產品的問題。據本次調研,在商品上架時期,高校志愿者會協助平臺對商家進行操作培訓,提高他們的電商技能;商品銷售時期,平臺會關注商家商品銷量,協助商家進行商品包裝升級、商品宣傳。在這個過程中,平臺協同高校提高了商戶、農戶的電商技能,各高校根據自身專業優勢,給商戶、農戶提供關于種植、養殖等方面的科學指導,幫助貧困縣進行資源的整理與調配。除此之外,在平臺運營過程中培養了一批全方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為人才扶貧注入新鮮血液,為可持續扶貧機制的運行提供動力。
2 “e”幫扶平臺目前面臨的問題
2.1 宣傳力度不足,受眾群體較少
以興山縣銷售情況為例,如圖1所示,興山縣銷售額在五月份達到了峰值,隨后幾個月銷售量都有所降低,究其原因,五月是高校扶貧任務的主要完成期。高校扶貧任務完成之后,師生以及校友的助力減小,平臺銷售量也隨之減少。作為平臺主要消費力的教育系統內部群體對“e幫扶”平臺的了解度也不高,根據回收到的203份針對消費者的有效調查問卷數據,如圖2所示,大學生群體占受訪者的8374%,針對大學生群體對問卷進行分類統計可知大學生受訪者對“e幫扶”平臺的了解程度也只有3669分(滿分為100分),而8765%的大學生受訪者表示從未在“e幫扶”平臺購買過產品。平臺目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且平臺產生于高校之內并與高校合作,受眾范圍小、受眾群體單一、獻愛心性質的一次性消費行為等因素都直接影響到了平臺的銷量,無法形成長期穩定的客流。
2.2 產品缺乏特色,定位不夠合理
貧困縣的部分商家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品牌,但實際上經營的產品結構的單一,且產品自身的品牌特色也不夠突出,創新意識不足,對顧客吸引力弱。統計興山縣產品銷售情況,其銷量前五的產品如表1所示,目前消費者更傾向于臍橙等一類水果或即食產品,這類產品的價格設置相對較低,消費者容易接受,且以倫晚臍橙為例,種植倫晚臍橙的商家致力于講述產品故事、發掘產品特色,以其精彩的文化內涵豐富了產品的文化底蘊,對消費者更加具有吸引力。而其他產品相比于倫晚臍橙,則沒有凸顯出自己的特色所在,且多為一些非即食的農副產品,對年輕人沒有太大吸引力,而其較高的價格設置,也無形之中降低了自己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銷量由此而下降。
2.3 系統亟待完善,問題解決欠妥
目前平臺存在的系統主要存在三大問題:第一,購買程序繁瑣。購買商品需從微信小程序進入,操作系統不夠穩定,可能出現未知錯誤,影響購買過程,降低消費體驗,影響購買率。第二,售后問題難解決。系統內未設置專門的客服服務平臺,且客服都是由與“e幫扶”平臺合作的各大高校志愿者臨時擔任的,根據消費者調查問卷,如圖3所示,35.14%的受訪者表示不知該如何聯系客服解決售后問題,且在解決售后問題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回復不及時、客服不能很好地解決消費者問題等,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到大眾對“e幫扶”平臺的整體評價。第三,物流體系不完善。目前無法在平臺上實時查看物流動態,根據消費者調查問卷,如圖4所示,67.57%的受訪者認為平臺發貨慢,37.84%的受訪者認為物流配送時間較長,物流的質量與到手商品的質量息息相關,除此之外部分商家反映目前物流單仍靠人工錄入,錄入效率極低,而且人工錄入容易發生錄入錯誤或遺漏的情況。
3 優化“e幫扶”平臺的對策建議
3.1 擴大宣傳推廣力度
宣傳推廣力度在電子商務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以宣傳推廣著稱的電商新秀拼多多,以及熱度極高的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在宣傳推廣方面都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首先,平臺需要擴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類宣傳渠道,全面覆蓋各類產品和各類消費者。其次,創新宣傳方式,除目前官微、公眾號等基本宣傳渠道之外,可以嘗試當前流行的宣傳方式,比如直播帶貨、抖音短視頻等。目前部分高校已經進行了直播帶貨的初步嘗試,取得較好銷量的同時也發現了許多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解決。同時,加強宣傳內容創新,進行精準營銷、社群營銷,提升宣傳推廣的成效。目前,平臺宣傳主要集中于產品推廣和扶貧資訊等,此類“硬”推廣易受消費者反感,所以應結合社會熱點話題,貼近消費生活,力圖引起受眾共鳴進行“軟”推廣。講好平臺故事與扶貧故事,讓“e幫扶”發展為一個有情懷、有溫度、有活力的扶貧平臺。最后,完善宣傳工作機制。縱向上,建立完善平臺和各高校上下溝通機制,整合上下宣傳資源,協調平臺與各大高校的宣傳推廣工作。橫向上,各大高校應加強合作,可以跨校宣傳產品以達到更好的組合宣傳效果,從而形成各高校競爭合作的良性生態。
3.2 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
電子商務發展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供應鏈,而大型成熟電商平臺都擁有完善的供應鏈將供應方、銷售方和需求方連接成為一個整體。“e幫扶”平臺商品來源主要通過招商,即貧困縣商家入駐平臺售賣,商家入駐無需繳納手續費,后期平臺在商家利潤中進行抽成。同時平臺也售賣平臺企業的部分產品,具有一定的商業性質。目前平臺產品來源大多處在分散化、規模小、知名度較低的貧困縣商家,產品在價格、質量、品牌影響力方面競爭力都較低,因此平臺應分析現有產品,進行合理的價格定位以及對口人群,提高產品性價比,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針對種類單一、同質化競爭等問題,平臺一方面應該以需求為導向,通過數據累積引導貧困地區生產。生產端更好地把握市場風向提高利潤,同時也能夠降低市場風險。另一方面,平臺需要充分發揮教育系統的高素質人才優勢,組織高校互聯網、營銷、廣告、設計方面的專家和優秀師生為貧困地區出謀劃策。助力貧困縣商家進行深加工和產品創新,延長產業鏈,豐富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情懷,打造出屬于自我的品牌效應。促進貧困地區生產轉型升級,從源頭提升平臺產品競爭力。
3.3 加強人才技術支撐
建設運營過程中相關技術、配套設施、人才隊伍是平臺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成熟電商在數字認證、支付系統、信用體系、電商標準等技術支撐體系為自身開展商務活動提供了整體的保障和規范的環境。相比之下,“e幫扶”在相關技術優化方面仍需持續發力,特別是完善操作系統,應該“以人為本”,增設評論、店鋪評分、首頁個性化推廣等功能,打造友好互動人性化界面,提升用戶網絡購物體驗。其次,“得物流者得天下”,物流行業是電子商務發展的血液,物流服務的質量關系到電商運營成本和效率。如京東等大型的成熟電商平臺選擇自建物流,在激烈的電商競爭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目前“e幫扶”平臺的物流配送方式主要取決于商家自身,平臺只是起到監管作用。由于農產品大多出自貧困地區,物流配送受到貧困地區配套設施的制約。因此平臺應該加強規范物流管理,扶助貧困地區完善配套設施,探索建設自主物流系統。目前“e幫扶”平臺正處于發展初期,在營銷宣傳、技術優化等各個方面都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這需要整合高校和企業的人才資源,加強志愿者隊伍能力培訓,將消費扶貧與高校科研、校友企業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結合,打造一支有擔當、有情懷、有夢想、有責任、更有能力的扶貧力量。
4 結語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而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近期的洪澇災害是的貧困區脫貧任務更加艱巨。“e幫扶”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指定的消費扶貧采購平臺,自運營以來確實為重多貧困地區打通了產品銷路,推進了當地扶貧工作進展。而擴大宣傳推廣力度,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加強人才技術支撐,使“e幫扶”平臺能夠健康持續發展,必將充分發揮教育扶貧在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基礎性、建設性作用,助力貧困地區順利脫貧,也為貧困地區日后的鄉村振興事業奠定堅實基礎,推動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李潔.“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電商精準扶貧新模式探析[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0,(06):17-20.
[2]楊玉敏.農村電子商務精準扶貧研究及對策[J].農業經濟,2020,(06):133-135.
[3]劉憶,許應楠.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精準扶貧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甘肅天水、貴州銅仁為例[J].電子商務,2020,(06):10-11.
[4]杜永康,王冠群.農村電商的扶貧機理及實施路徑研究[J].電子商務,2020,(06):12-13.
[5]吳滔,羅蓉.農村電商扶貧對脫貧的持續性研究[J].電子商務,2020,(06):14-15.
[6]劉興全.地方高校開展消費扶貧的路徑探析[J].冶金管理,2020,(07):240-242.
基金項目: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讀懂中國”2020年暑期社會實踐重點項目“脫貧攻堅背景下高校‘e幫扶消費扶貧平臺現狀、問題及對策探究——以湖北興山縣為例”;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新文科視域下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G202021)。
作者簡介:楊吉悅(1999-),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專業本科在讀;梁丹妮(2000-),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稅收學專業本科在讀;劉鴻琳(2001-)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本科在讀;施玉(2000-),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本科在讀;朱紅瓊(1967-),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俄羅斯文學與文化、俄漢-漢俄翻譯、課程與教學(指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