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樂 錢莉
摘 要:人工智能時代對財務人員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和新機遇,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會計學基礎》課程設計存在一定的弊端,課程內容過窄,且僅聚焦于與會計核算類課程橫向銜接,未注重于其他商業課程的融會貫通;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創造力及創新性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從而無法應對人工智能時代對財務人員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人工智能時代《會計學基礎》課程改革建議,將課程內容進行跨學科橫向銜接,將財會知識與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互聯網工具進行結合;設計“以學生為中心”課上課下聯動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及獨立思考能力,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以應對未來財會人員轉向管理會計等需要解決復雜財務問題類的崗位的新挑戰。
關鍵詞:人工智能時代;《會計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2.061
0 引言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時代的到來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信息技術越來越多的融入各行各業的實體經濟中,跨行業深度融合已成為未來的趨勢,為了應對全新的日益復雜的商業環境,傳統商科教育的局限性逐漸暴露。人工智能時代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變革勢在必行,作為傳統商科教育中的核心基礎課程——《會計學基礎》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1 人工智能時代對《會計學基礎》課程的新要求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步使得企業商業模式逐步演變為“人工智能科技+傳統行業”模式,在這股新技術的浪潮背景下,對財會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需求,為了匹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相應的對財會專業中各個課程的設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會計學基礎》課程是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后續《財務管理》《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以及《管理會計》等財會類專業課程的基礎,是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石,所以,《會計學基礎》課程改革尤為重要。
人工智能應用于財務領域已大勢所趨,四大相繼推出了財務機器人及APA(機器人審計流程自動化),中興、龍湖地產等行業龍頭企業紛紛建立財務共享中心。財務機器人使業務系統與財務系統的無縫銜接,實現自動記賬、算賬等會計核算職能,從而基層會計特別是財務核算崗位將面臨失業或轉崗再就業的壓力,如何避免高校學生畢業即失業,適應社會快速發展需要,高校必須明確人工智能時代對財務人員的新要求、新挑戰和新機遇,確定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財務領域后財務人員清晰定位,然后根據更新后的財務人員定位確定《會計學基礎》課程的新要求。由于未來會計核算類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很高,所以未來財會人員的定位將轉向管理會計等需要解決復雜財務問題類的崗位。
基于以上分析,人工智能時代對《會計學基礎》課程的新要求是《會計學基礎》課程需要讓學生深入掌握整個會計核算的基本原理,才能以不變應萬變,運用會計核算的底層邏輯、會計基礎知識與其他學科、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及企業的具體業務進行深度融合,為商業分析服務,為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提供幫助,從而作出正確的經營、投資、融資決策以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這一新定位要求通過《會計學基礎》課程的學習能夠掌握會計核算的根本原理,同時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畢業之后才能具備解決復雜財務問題的能力,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2 傳統教育中《會計學基礎》課程存在的問題
目前,傳統教育中《會計學基礎》課程存在的問題如下方面。
2.1 課程內容過窄
財務機器人使業務系統與財務系統的無縫銜接,自動實現記賬、算賬等會計核算職能,具有高效率、低錯誤、快速反應等優勢,減少了對會計核算人員的需求,使得傳統的會計核算崗位需求驟減,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財務領域后財務人員定位應該轉變為能夠應對復雜財務問題的管理類人才,這就需要財會人員不僅僅要精通財務核算,更要能夠綜合運用各種商科知識、利用大數據等先進的技術對企業自動生成的財務數據進行量化分析,從而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正確的財務決策。
然而,目前高校商科課程設計是按照工具型人才培養標準的教育理念來設置,基于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強調各個科目由單一、獨特的內容組成,各學科都相對獨立、封閉,自成體系,這樣的設計傾向于割裂知識,割裂了整體的事物,使學生的理解力有了斷層。基于傳統商科教育課程設計問題的共性,《會計學基礎》也存在此問題,與其他非財會專業課程相對獨立、封閉,課程內容過窄,主要為會計核算基礎等會計技能性課程內容,僅僅注重與后續諸如《財務管理》《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以及《管理會計》等縱向專業課程的銜接,卻無與諸如《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等的商科的非財會類課程橫向銜接。這樣的課程設計和培養方案,使學生僅僅專注于會計核算領域,未能打破不同學科間的知識壁壘,將整個商科的知識體系融會貫通,從而實現其他學科為財務服務的這一職能,同時也使得學生在進行財務分析時眼光過于狹窄,未能結合企業的具體業務,甚至產業發展狀況、行業生命周期、國家產業政策、宏觀經濟環境進行財務分析,也不知道怎么將財會知識與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互聯網工具進行結合,從而實現改造企業傳統商業運營模式,通過財務指導決策、提升企業經營效率。
2.2 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會計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單一,主要采用課堂講授式的應試型教育方法。
第一,由于《會計學基礎》理論性強、比較抽象,概念較多且有些概念晦澀難懂的特點,采用講授式單一的教學方法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度不高,未積極參與學習使得初次學習會計學課程的同學可能覺得難度較大,從而使學生滋生厭學情緒,失去對《會計學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而《會計學基礎》是同學們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程,厭學情緒及對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得不到位會影響后期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甚至影響未來職業發展的選擇。
第二,講授式教學方法可能會扼殺學生創造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創新性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習者來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填鴨式、灌輸式的,沒有主動獨立思考的機會;此外,講授式教學的另一缺點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方面各個行業的會計核算略有差別,不同的商業環境對財會知識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課堂講授式教學由于受場地、本學校課時的限制,無法面面俱到,只有掌握自學能力,才能適合行業需要;另一方面,面對迅速變化的商業環境、更新迭代的新興技術,只有掌握終身的自學能力,才能適應社會快速發展需要。
3 人工智能時代《會計學基礎》課程改革建議
3.1 課程內容跨學科橫向銜接
第一,課程內容與商科中其他非財會學科銜接。當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財務領域后它將普通的財會人員從繁瑣的記賬、算賬等低附加值的會計核算中解放出來,財務人員定位轉變為能夠應對復雜財務問題的管理類人才,將主要精力集中投入到企業的戰略決策、投融資分析、經營管理、績效評價等領域,履行更多決策支持職能。角色定位由核算型財務向業務型財務、戰略型財務轉型;工作職能由流動資金管理逐漸向理財與風險管理、管控金融資源支持、司庫轉型;最終實現為不同管理對象提供差異化服務。企業結果的“記錄員”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所以要做生產經營過程的“調度人”和企業發展方向的“引領者”,這要求財務人員除了掌握傳統的會計專業知識以外,對戰略管理、運營管理、企業的業務流程、產業的發展規律、宏微觀經濟等非財會知識也必須具備,但是目前學生普遍反應,他們無法很好的將財會知識和其他商科知識進行綜合運用,《會計學基礎》作為財會專業的第一門專業課,一定要做好跨學科橫向銜接的心理建設及方法指導,在介紹本門課程基礎理論的基礎上,介紹跨學科綜合運用的必要性和具體方法,讓學生學習其他商科課程時,能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第二,課程內容與信息技術學科銜接。未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會滲透進各個領域,財務、技術、業務等人員的組合協同工作趨勢不可逆,跨工種融合的一體化工作格局會逐步形成。越來越多的企業會通過搭建“互聯網+”平臺,通過前端的資源獲取體系,中端的規則與流程引擎,后端的大數據分析體系進行整合,打通業務鏈各環節,全面實現從外部原始信息獲取、交易合法性驗證、會計憑證制作、記賬,到會計報表的生成等企業會計循環的自動化,為不同管理對象提供差異化服務的財務構架是必然趨勢。所以,必須將財會專業理論知識和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人工智能等IT信息技術綜合為一身,這就需要在財會專業的第一門專業課《會計學基礎》課程內容中進行導入,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未來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與財會課程的銜接。
3.2 設計“以學生為中心”課上課下聯動的教學方法
第一,選擇“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及獨立思考能力。在人工智能時代,重復機械的勞動將被機器人所替代,只有具有創新的思維才不會被機器所替代,面向未來社會需求,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能力及創新的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學中必須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刻意培養學生的以上能力,才能使學生不被機器所替代,具備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通過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分組討論等互動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第二,設計課上課下聯動教學模式,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隨著技術及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知識的更新迭代速度也不斷加快,為了使得學生畢業后能夠適應高速變化的商業環境,學生必須具備自學能力,根據政策、環境的變化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這些都需要在大學階段,學校進行刻意培養,所以,可以通過課上課下聯動的教學方式,課下通過布置作業的形式由同學門通過自學完成開放式作業,課上通過作業分享方式予以討論及解答,從而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終身自學的習慣。
參考文獻
[1]于洋,楊宇.基于能力培養《基礎會計》課程建設改革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390-391.
[2]余應敏,王彩淋.財務機器人對會計行業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會計之友,2018,(7):54-56.
基金項目:四川外國語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基于對分課堂的《會計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Y1965237)。
作者簡介:呂樂(1987-),女,重慶人,碩士,助教,從事財會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