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曾經寫過一首《贈李白》的詩,我以為,這首詩真正把握了李白的特點,為這位不羈的天才勾畫了一幅傳神的小像。現在我們簡單地看一下這首詩: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與李白相識于天寶三載,那正是李白自翰林放歸之時。天子已經欣賞了李白,給了他玉堂金馬的厚遇,難道可以說他“不遇”嗎?可是,那些榮華富貴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他的理想是要像謝安那樣為天下蒼生建功立業,然后像魯仲連那樣飄然而去。李白本是神仙中的人物,并不了解人世的艱難;他抱著天才的狂想,卻一次又一次折辱于現實之中;他的理想太純潔太高遠,根本無法在現實中實現。因此,他的落空無成,是命運早就注定了的。所以這“秋來相顧尚飄蓬”一句,不但是對這位不幸的天才的深深的理解,而且道盡了他的追求落空和飄零落拓的悲哀。這是寫李白“求仕”的失敗。
第二句“未就丹砂愧葛洪”,是寫他“求隱”的失敗。李白的學道求仙,既有他天才的狂想,也有受時代影響的因素。中國從戰國時代就開始有方士,在漢朝的時候,方士的方術和中國的道家結合起來了,于是就產生了道教。到了唐朝,由于皇帝姓李,道家的始祖老子也姓李,所以就特別尊崇道教。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很多人都燒金煉丹或者出家學道,渴望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李白在感情上也有對神仙的向往,因此他說,“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又說,“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他煉過丹,甚至還受過“道箓”。可是從理智上,他卻很明白神仙是不可得的。他曾諷刺秦始皇的求仙說,“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風·其三》)。那么他既然不相信有長生不老,為什么還追求神仙呢?這就要從更深的一層去探究了。
在古代,求隱和求仙常常是結合起來的,古人往往把求仙作為失望于塵世之后的精神寄托。李白對神仙的追求,未始沒有一份努力掙扎以求解脫的深意,但他并不是一個能夠冥心學道的人。他既失望于世,又不能棄世;既不能棄世,又懷有對神仙的向往;既懷有對神仙的向往,又明白求仙之事的虛妄。“未就丹砂愧葛洪”,正是寫他這一番掙扎的徒勞和失敗。
所以你看杜甫這首詩,第一句是寫李白求仕的失敗,第二句是寫李白求隱的失敗。那么李白還剩下什么?那就是“痛飲狂歌空度日”了。這真是杜甫對這位天才朋友的深刻了解!這種了解是抓住了重點的。
(節選自《葉嘉瑩說初盛唐詩》,題目為編者加)
人物速評
李白生來就屬于那種不受任何約束的天才,可是他不幸落到人間,人間到處都是約束,到處都是痛苦,就像一張大網,緊緊地把他罩在里邊。他當然不甘心生活在網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詩,所表現的就是在人世網羅之中的一種騰躍的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