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亮
三、做個細心人:學會透視性觀察
人,是復雜的;事,是多變的。所以,觀察常常容易被假象迷惑。我們要特別注意觀察細節,透過那些能透露出人物品質和隱秘精神世界的細節,讓讀者感受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靈魂境界。
比如,《藤野先生》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清國留學生的衣著打扮、語言動作一定很多,可是,作者卻選擇或者高高聳起,或者油光可鑒的大辮子,脖子扭幾扭、顧影自憐的動作,一下子透露出了這些寄托著國家希望的留學生們落后、虛榮而又自我感覺良好的本質。觀察深刻,入木三分。
巴爾扎克在《歐也妮·葛朗臺》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描寫:“看見丈夫瞪著金子的眼光,葛朗臺太太便叫起來:‘上帝呀,救救我們!’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
作者緊扣人物守財奴的本性,抓住葛朗臺的一個眼光、一“縱”一“撲”的兩個動作,僅僅三個小小的細節,就由表及里地透露出年老體衰的主人公內心深處仍然奔涌著的強烈的金錢占有欲與巧取豪奪欲,鮮明地揭示出資本主義金錢思想對人性的毒害和扭曲。
四、做個有情人:學會情感性觀察
寫人,不僅要寫出人物的特點和內心,而且要滲透進作者的情感,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褒貶好惡的情感傾向。這要求我們做個傾心于筆下人物的有情人,運用情感性觀察,去發現、描寫既能表現人物,又能寄托自己情感傾向的一言一行,微枝細節。
比如,唐代詩人孟郊《游子吟》云:“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抓住一個動作“密密縫”,一個心理“恐遲歸”,既展現了母親的心細慈愛,也透露出觀察者孟郊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和內心生出的幸福感,以至于最后發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千古喟嘆。
艾芙·居里是如何觀察自己父母的?在《美麗的顏色》一文中,她深情地寫道:“在黑暗中,在寂靜中,兩個人的臉都轉向這些微光,轉向這射線的神秘來源,轉向鐳,轉向他們的鐳!瑪麗身體前傾,熱切地望著,她此時的姿勢,就像一小時前在她睡著了的孩子床頭看著孩子一樣。她的伴侶用手輕輕地撫摸她的頭發。”
在艾芙·居里眼里,母親前傾的身體,熱切的望眼;父親一言不發的沉默,輕撫愛妻頭發的動作,顯示的是父母的相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幸福,更有對父母同甘共苦、獻身科學事業精神的無比崇敬!
再如,茨威格這樣觀察、描寫托爾斯泰:“那對眼睛卻能滿含粲然笑意,猶如神奇的星光。而在優美動人的音樂影響下,它們可以像村婦那樣熱淚漣漣。精神上感到滿足自在時,它們可以閃閃發光,轉眼又因憂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陰云,頓生凄涼,顯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測。”
很顯然,作者是帶著情感去觀察這位大師的。這雙眼睛,有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獨有的犀利,也有作者對這位大師相貌平凡甚至丑陋,卻充滿博愛的無比敬意。
這說明:情人眼里出西施。學會情感性觀察,更容易發現人物平凡中的動人處,細節中的煽情點。
五、做個留意人:學會積累性觀察
平時,要有意識地把自己指向性、立體性、透視性、情感性觀察的結果,及時記錄下來,寫成幾句、幾段甚至整篇的觀察卡片、觀察日記,妥善存檔,經常翻閱,滲透于胸。
厚積薄發,厚積更容易觸發。當我們寫作時,這些信息,這些材料,就可以踴躍而出,觸發靈感,再經過我們那雙火眼金睛的審視,那顆精益求精之心的淬火錘煉,濃妝淡抹,巧融于文,也許,一篇卷舒風云之色、吐納珠玉之聲、描繪靈動之人的好作文,就新鮮出爐了,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