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美 張輝








關鍵詞:激活后增強效應;跆拳道;快速力量;下肢
中圖分類號:G80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1)05-0037-07
Effect of post activation potentiation on the fast strength of lower limbs of taekwondo athletes
ZHOU Yongmei1,ZHANG Hui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2.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81)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ost 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 on the fast strength of lower limbs of taekwondo athletes. Methods: 12 taekwondo students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6 males and 6 females. Five times of 95% 1RM maximum load squat pre stimulation was used to test the explosive force of knee and hip joint, 10 s front leg cross kick, front leg downward splitting, front leg push kick and hind leg cross kick before the experiment and after 3, 6, 9 and 12 minutes after the test. Repeated measurement 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lower limb rapid strength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Results:1) The relative peak torque of knee extens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6 and 9 minutes (P<0.05), and the relative peak torque of knee flex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3, 6, 9 and 12 minutes. The relative peak torque of hip extension and hip flex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3, 6, 9, and 12 minutes (P<0.01). 2) The effective times of 10 s continuous front cross kick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3 min (P<0.01), the hitting force of 10 s continuous front cross kick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3, 9 and 12 min (P<0.05); the effective times of cross kick after 10 s continuou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3, 6, 9 min (P<0.05), and the effective times of 10 s continuous forward kick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6, 9 and 12 min (P<0.01) The numb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3rd and 9th min (P<0.01), the hitting force of 10 s continuous forward pushing and kicking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3rd, 6th and 9th min (P<0.05); the effective times of 10 s continuous forward and downward splitting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6th and 12th min (P<0.05), and the hitting force of 10 s continuous forward and downward splitting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3rd and 6th min (P<0.05). Conclusion:Five times of 95% 1RM squat stimul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fast strength of taekwondo athletes' lower limbs, the stimulation effect of explosive growth of hip join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knee joint, the stimulation effect of flexor is better than that of extensor; the effect on the impact strength of leg method is more obvious than the times; its immediate enhancement effect appears from the third minute, and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of speed and strength from the 6th to the 9th minute.
Key words: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Taekwondo; quick strength; lower limb
激活后增強效應(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是一種由最大強度抗阻練習引起的肌肉力量快速增加的短期生理現象[1-2]。Brown等在1998年的研究中正式提出了“激活后增強效應”作為提高運動員力量素質表現的訓練手段,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3]。隨后學者們從激發運動員跳躍能力[4-6]、短跑能力[7-8]和投擲能力[9-10]等方面的增強的效果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增強效應受誘導手段、誘導強度和間歇時間的影響較大,效應產生的生理機制可能為肌球蛋白調節輕鏈磷酸化作用加強,運動單位募集能力的提高,誘導后骨骼肌羽狀角變小[11]。國內現有對于激活后增強效應的研究有綜述類和實驗類,主要是對研究進展[11-13]、影響的時間效果[14]、肌肉活性[15]、誘導條件[16-18]等開展的相關研究,結合專項力量特點進行激活后增強效應的研究相對較少,針對跆拳道運動員下肢快速力量激活后增強效應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激活后增強效應為切入點,結合跆拳道運動員對下肢髖關節和膝關節的伸、屈快速力量,橫踢、推踢、下劈技術的專項快速力量進行研究,探索PAP誘導練習后跆拳道運動員下肢快速力量和專項技術表現的影響效果,為跆拳道運動員提高快速力量以及熱身活動中的應用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PAP效應對跆拳道運動員下肢快速力量的影響效果。為了驗證PAP效應對不同性別跆拳道運動員下肢快速力量的影響效果,本實驗招募了12名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跆拳道專項大學生自愿參與本次實驗,其中6名男生,6名女生。受試者近1個月內無下肢關節損傷,熟悉實驗中測試的動作。受試者基本信息見表1。
1.2 測試流程
本實驗采用95%1RM 重復5次的負重深蹲PAP誘導強度,測試第3、6、9、12 min后的力量變化情況[16-17]。測試流程為首先測試受試者下肢負重深蹲最大力量1 RM,然后根據測試結果計算每個受試者95%1 RM 重量,為保證測試過程中的安全性,最大力量1 RM測試以及PAP誘導均在深蹲架上進行,并帶領受試者統一進行測試前熱身,熱身內容包括5 min靜態拉伸和10 min動態拉伸。按照測試流程PAP誘導前,受試者先進行 1次等速肌力測試和電子護具測試結果作為基準值,然后進行 PAP 誘導實驗。PAP 誘導結束后的每3 min進行1次等速肌力測試和電子護具測試(3、6、9、12 min) ,測試流程見圖 1。
本次實驗分為兩個環節,兩次實驗安排間隔48 h[17],每次實驗的流程、負重方式、負荷強度和測試時間內容相同,只有測試方式有所區別。第一次實驗主要進行PAP誘導后的等速肌力測試[18],測試受試者下肢髖關節和膝關節的力矩變化,并記錄結果。在對2位北京體育大學跆拳道專項和生物力學教授的訪談后,選取了下肢髖關節和膝關節兩項測試指標,踝關節在專項技術應用和測試中的意義不明顯,因此沒有選入該指標。第二次實驗進行PAP誘導后的電子護具測試[19],主要測試受試者下肢腿法技術應用表現的變化情況。以往的研究中多是針對受試者基礎力量的測試,少有結合跆拳道專項技術進行測試的研究[19]。因此,本實驗在訪談跆拳道專家的基礎上篩選了橫踢、推踢和下劈腿法技術指標進行測試[17,19],探索PAP效應對跆拳道運動員下肢快速力量以及專項技術應用表現的影響效果。
1.3 數據采集與處理
1.3.1 等速肌力測試
等速肌力測試采用Isomed2000等速力量測試儀進行采集。按照等速測試訓練系統設計的身體姿勢將受試者進行固定,設定運動速度為240°/s,利用該系統提供的測定程序,進行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等速測試。儀器將自動記錄關節在運動中的力矩變化,自動計算得到力矩曲線及多項反映肌肉能力的參數。正式測試前需讓受試者做數次嘗試,讓受試者熟練掌握測試的正確用力方式。正式測試中每個關節連續測試5次,取最高值記錄最終結果。測試過程中給予每位受試者充分的口頭鼓勵,以便保證測試的效果。
1.3.2 電子護具腿法測試
電子護具腿法測試采用正式比賽中使用的DaeDo電子護具進行采集。DaeDo電子護具在軀干、頭盔以及腳套的內部都有放置芯片,它們連接著電子記分系統的無線發射器,將得分和力度值即時通過無線傳輸顯示在計分顯示器上,可以有效對運動員腿法擊打的力度和速度進行測量。測試中,將電子護具護身綁在沙袋上,一人站在沙袋后固定沙袋保持不動(或者一人高舉電子護頭保持不動)。電腦打開電子計分軟件,將電子護具通過信號發射器與電腦相連,軟件進入測試模式。受試者穿戴好電子護腳進行試踢,當電子護腳有效打到護具時,電腦屏幕會顯示力度值。確保器材沒有問題之后,測試者發出開始的信號,同時開始計時。受試者需在聽到開始信號時,以最快的速度,全力擊打護具。測試者一邊看著計時一邊向受試者說出“加油”“漂亮”“好,保持住”“再加油”等口頭語激勵受試者。
1.4 數據統計
本文收集了受試者95%1 RM深蹲前后240°/s髖膝踝相對峰力矩和10S后腿橫踢、前腿橫踢、前推推踢、前腿下劈的力度值和有效次數作為本次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利用Excel和SPSS Statistics 22.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類整理。運用統計學相關知識,進行分類整理。通過SPSS22.0對分類整理后的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從而得出本研究所需要的數據支撐。后期使用GraphPad Prism 8進行圖片制作。
2 結 果
2.1 等速肌力測試結果
由表2可知,受試者膝關節的爆發力在受到95%1 RM負荷刺激后的3~12 min內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屈膝相對峰力矩的測試結果增幅在6.7%~11.7%之間,伸膝相對峰力矩的測試結果增幅在7.9%~12.5%之間。這說明激活后增強效應確實能有效提高跆拳道運動員膝關節的爆發力,且這種最大力量深蹲引起的增強效應能夠存在12 min,在這段時間里受試者的膝關節爆發力均高于基礎值力量。是因為最大力量的深蹲,刺激了受試者神經和肌肉系統,提高了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更多的肌纖維也被激活,處于激活或預激活的狀態,當疲勞期過去以后,完成相同負荷的關節動作時,更小的興奮刺激便能動員更多的運動單位參與到肌肉收縮中,從而達到提高運動表現的能力。而且由于深蹲的動作能夠有效刺激到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股直肌等肌肉,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股直肌就是控制膝關節伸展的,所以伸膝的爆發力增長效果會優于屈膝的爆發力增長。
髖關節的爆發力在受到95%1 RM負荷刺激后的3~12 min內同樣整體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第3 min,受試者的屈髖與伸髖相對峰力矩就出現了大幅上升的現象,屈髖的相對峰力矩提高幅度達到了19.5%,伸髖的相對峰力矩提高幅度達到了21.2%(P<0.01)。測試后的第6 min和第9 min,受試者的髖關節爆發力與前測基準值相比,大部分測試數據仍保持上升趨勢。這是因為控制髖關節屈伸的臀大肌、股二頭肌和股直肌在進行完急性力量輸出后,提升了肌肉的溫度,降低肌肉的粘滯性,也激活了更多的肌纖維。經過短暫休息,使得在之后的測試中,減小了肌肉收縮時的阻力,使肌肉在這個時間點上可以發揮出更大的力量,促使受試者的髖關節快速力量增強。
2.2 電子護具腿法測試結果
通過表3可以看出,在受到95%1RM深蹲負荷刺激后的3~12 min內受試者10 s腿法的總力度值整體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增長幅度在6.8%~27.6%之間。而擊打的有效次數雖然也呈現出增長趨勢,但是增幅不如力度總值明顯,增幅在1.5%~14.7%之間。這是因為快速力量是速度和力量相結合的一種特殊的力量素質,具有力量與速度的綜合特征。有效次數的增加不如力度值增加明顯,說明最大力量深蹲負荷刺激所帶來的激活后增強效應對力量的提升相較速度的提升更為明顯。根據跆拳道腿法技術的應用特點,下肢速度的加強可以提高跆拳道專項運動員迎擊、反擊以及主動進攻的能力,下肢力量的增強則會提高單個技術的得分機會。受試者在深蹲之后的第3、6、9 min,橫踢、推踢、下劈技術在力量和速度方面整體出現了大幅上漲的現象,可以幫助運動員在比賽中雙方姿勢狀態不斷變化的條件下,提高腿法技術應用的表現效果。
在95%1 RM負重深蹲后的第12 min,大部分的受試者10 s腿法有效次數及踢擊的總力度值均出現下降趨勢,接近負重前的基準值。但也有少數受試者的成績仍呈現出上升趨勢。這是由于隨著時間間隔的增長,人體骨骼肌受刺激后所留下的收縮記憶逐漸消失,由于每個人身體素質的不同,一部分擁有更高比例快肌纖維的受試者在間歇了12 min后,仍然可以保持較高的能量輸出。因為在肌肉收縮的過程中,快肌纖維的肌球蛋白磷酸化會募集到更多的運動單位,這使得激活后增強效應在這些受試者身上持續得更久。但是肌肉中慢肌纖維比例較高的受試者運動單位的募集程度就會比較低,受疲勞影響較大。
總體而言,受試者在完成95%1 RM負重深蹲后12 min時的力度值測試結果和有效次數測試結果與實驗前的基準值相比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受試者仍可以保持較強的運動能力。
3 分析與討論
3.1 髖、膝關節力值和時間變化特征
髖關節和膝關節是維持下肢橫踢、推踢和下劈技術的主要關節,橫踢技術需要髖關節的屈和膝關節的伸來完成動作,推踢需要這兩個關節的屈、伸來完成,下劈技術主要是髖關節的屈、伸來完成動作。張自強[16]在其研究中發現95%1 RM的深蹲預刺激后,跆拳道運動員在第6 min、9 min時伸膝力值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第3 min、12 min、16 min時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但該研究只針對跆拳道運動員的伸膝力值進行了測試。這一結果與本研究的結果保持一致,同樣在第6 min、9 min時伸膝力值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雖然第3 min時相比基準值提高了11.7%,12 min時提高了6.7%,但這兩個時間段均不具有統計學的意義。梁美富等[20]研究發現通過90%1 RM強度下的半蹲跳進行干預后,在騰空高度、峰值沖量方面均是在第3 min、6 min、9 min時具有顯著性差異。峰值功率只在第3 min、6 min時具有顯著性差異,半蹲跳主要的發力關節也是通過膝關節的伸肌來完成動作。因此,可以看出不同的負荷強度和不同干預方式下受試者PAP效應出現的時間段均在3 min、6 min、9 min這個時間段。不同于伸膝測試,本研究在屈膝測試中發現95%1 RM的深蹲預刺激后第3 min、6 min、9 min、12 min時,相對于基準值峰力矩均出現大幅上升(P<0.05),在第9 min時出現最大值,提升幅度為12.4%,說明95%1 RM的深蹲刺激對于受試者屈膝的影響效果明顯大于伸膝。
劉敏[21]在其研究中發現經過5次90%1 RM深蹲刺激后,PAP效果在第8 min時效果最佳。該研究同時對髖、膝、踝在CMJ縱跳峰值力的關節角度進行了測量,發現在誘導后的16 min內整體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說明受試者CMJ成績的提高不是因為起跳時關節角度變化造成的。本研究在等速肌力測試過程中膝、髖關節始終保持240°/s的速度,從測試結果看伸膝最大峰力矩出現在第3 min,提升幅度為11.7%;屈膝第9 min,提升幅度為12.4%。伸髖和屈髖最大峰力矩均出現在第9 min,提升幅度分別為:33.6%和30.4%。且在3 min、6 min、9 min、12 min這四個時間點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伸髖的PAP提升效果優于屈髖,髖關節峰力矩整體的提升效果明顯優于膝關節。
結合圖2、圖3中伸膝和伸髖峰力矩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在95%1 RM深蹲刺激后的第12 min時受試者提升后的數據波動范圍較大,反映出受試者之間的個體差異性較大,部分受試者在這個時間點上伸膝和伸髖的峰力矩仍在增長,另外一部分受試者由于疲勞的原因這兩項指標出現了的大幅的下落。以往的研究[21-23]均證實了大強度抗阻訓練后,激活后增強效應與受試者自身的力量素質水平存在較大的關聯,力量素質水平較高的運動員激活后增強效應越明顯。本研究中所出現的數據波動范圍較大的現象,可能與運動員自身的力量素質水平有關。
3.2 腿法踢擊力度和速度的變化特征
通過PAP效應對跆拳道運動員下肢快度力量影響的直接體現就是力量的輸出,應用到跆拳道訓練和比賽實踐中,對于力量輸出的評價指標主要是擊打的力度和速度,跆拳道比賽中電子護具感應得分的主要因素就是擊打的力度和速度。
張自強[16] 讓20名受試者分別以95%1 RM和60%1 RM強度下進行深蹲測試,然后測試10 s連續橫踢次數,經過95%1 RM的測試后結果顯示受試者在第3 min、6 min、9 min時橫踢的速率均有顯著性差異。Santos等[19]對11名優秀跆拳道運動員以95%1 RM強度的半蹲進行測試,比較了縱跳(CMJ)、橫踢頻率(FSKT)和復雜練習(組合強度)的PAP效應,讓受試者自由選擇5 min或者10 min的休息間隔,結果顯示在10 min的休息間隔時橫踢頻率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Nibaldo Castro-Garrido等[22]讓8名大學生跆拳道運動員(4名高水平運動員,4名初級水平運動員)隨機進行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分組,以95%1 RM強度下進行半蹲測試,同樣以10 min為休息間隔,然后測試受試者橫踢的頻率(FSKT)、疲勞率(FR)和縱跳能力(CMJ),結果顯示高水平運動員在橫踢頻率提升方面具有較高的效果量(P=0.019,ES=2.382),但在疲勞率和縱跳能力方面受試者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本研究中的受試者在經過誘導干預后,與基準值相比,10S前橫踢的有效擊打次數在第3 min時達到高峰,增幅為5.9%,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第6 min、9 min、12 min時相對于基準值均有提高,但是不具有統計學差異。10 s后橫踢有效次數在第3 min、6 min、9 min時相對于基準值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合前人的研究結果,PAP效應在提高跆拳道運動員橫踢頻率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但是提升的幅度很大程度上受運動員自身的力量水平和休息間隔的時間影響。
Estevan等[23]選取了27名男性優秀跆拳道運動員,比較了三種不同對抗距離下運動員腿法技術的擊打力度、執行時間和沖擊時間。結果顯示運動員的體重級別、運動經驗和對抗距離都可以影響跆拳道運動員腿法技術的擊打力度。本文在實驗過程中沒有對受試者的擊打距離進行分類的設定,主要是探索PAP效應對受試者在固定距離下下肢快速力量的影響效果。Santos等[19]研究顯示以95%1RM強度的半蹲進行干預后,受試者在橫踢擊打力度方面具有顯著性的差異。本研究中受試者10 s連續前橫踢的擊打力度在第6 min時與基準值相比不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他時間段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后橫踢的提升效果整體上優于前橫踢,在第6 min、9 min、12 min時與基準值相比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10 s連續下劈技術的提升幅度優于推踢技術,推踢技術的擊打力度提升只在第3 min時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下劈技術在第6 min時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從測試結果來看本研究的測試結果與前人基本一致,說明以95%1 RM強度的深蹲進行干預后,確實能夠提高受試者下肢腿法技術的擊打力度,其中后橫踢的提升效果最明顯。
Santons,J.F.S等[24]選取了9名跆拳道運動員進行不同強度和不同練習次數的PAP效應實驗,采取50或90% 1 RM時1x3和50或90% 1RM時3x3的強度、次數進行半蹲干預方式,間歇為10 min,評估對受試者縱跳能力(CMJ)和腿法踢擊速度(FSKT)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無論采用哪種強度組合,受試者FSKT 測試中各組腿法踢擊次數都存在持續減少的現象。第一組的測試結果數據高于第四和第五組,第三組的測試結果數據高于第五組。Sale[25]在研究結果中顯示不同的休息間隔產生不同PAP效應的原因有兩個:第一,長時間的強度運動不僅激活了PAP機制,而且會產生大量的疲勞;第二,在進行PAP效應干預后到測試之間的休息時間越長可以減少或消除疲勞的影響,但也有可能減弱PAP的效應。本研究在測試過程中也出現了隨著休息時間的增加,腿法技術在踢擊力度和速度方面相對于第3 min時均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在不同時間段的測試過程中均需要受試者在10 s內盡全力進行踢擊,隨著疲勞累積3 min的休息間隔并不能充分消除之前測試所產生的疲勞,這直接影響了之后的測試成績。而且不同的腿法測試,由于動作受力方式不同,也會影響受試者的測試結果。比如10 s內的連續前腿推踢與前橫踢相比,由于是腳蹬護具,會產生更大的反作用力,且不如前橫踢與后橫踢那么容易借力,要維持好連續快速的動作,受試者更易產生疲勞現象,導致前腿推踢有效次數的測試結果產生較大的起伏波動。在10 s連續前下劈測試中,由于電子護頭不能固定在沙袋上,只能靠人手固定,所以護頭穩定性較低,受試者的連續踢擊和發力均受到影響,導致深蹲干預后的PAP效應與基準值相比差別不大,負荷后有效踢擊次數和總力度值僅有微弱提升。但整體上來說以95%1 RM強度的深蹲干預方式,能夠有效提高跆拳道運動員下肢的踢擊力度和速度。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 論
5次95%1 RM的深蹲刺激可以提高跆拳道專項運動員5%到30%下肢快速力量,這種負荷方式,對髖關節爆發力增長的刺激效果好于膝關節,屈肌刺激效果好于伸肌。對腿法擊打力度的影響效果比擊打次數更明顯。它的即時增強效果從第3 min出現,在第6~9 min達到速度和力量的最大值。受運動員自身力量素質水平的差異,在第12 min時部分運動員激活后增強效應逐漸消失,有約一半的受試者在第12 min時激活后增強效應仍然存在。
4.2 建 議
在賽前熱身時,可以在賽前3~9 min加入95%1 RM或更大強度,少于或等于5次的深蹲練習,掌握好增強作用與疲勞效應之間的平衡,充分利用激活后增強效應帶來的下肢快速力量增強效果,獲得更好的比賽成績。
參考文獻:
[1]袁正.激活后增強效應誘導方法和應用策略的研究進展[C]. 2018年中國生理學會運動生理學專業委員會會議暨“科技創新與運動生理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生理教研室,2018:2.
[2]Manning dr,stull jt. Myosin light chain phosphorylation-dephosphorylation in mammalian skeletal muscle[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cell physiology,1982,242(3):C234-241.
[3]Vandervoort a a,Quinlan j,Mccomas a j. Twitch potentiation after voluntary contraction[J]. Ex-perimental Neurology,1983,81(1):141-152.
[4]Brown ie,loeb ge.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a clue for simplifying models of muscle dynam-ics[J].American Zoologist,1998,38(4):743-754.
[5]梁美富,郭文霞.骨骼肌激活后增強效應的研究進展[J].體育科學,2019(5):70-80.
[6]王安利,張新.力量訓練的理論探索及實踐進展:后激活增強效應的影響因素及應用[J]. 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4,1(11):79-83.
[7]周斌.肌肉離心收縮的后激活增強效應對縱跳能力的影響[J].體育科研,2017,38(4):74-78.
[8]韋立陽. 運用后激活增強效應改善爆發力與靈敏能力的實驗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7.
[9]Dobbs Ward C,Tolusso Danilo V,Fedewa Michael V,Esco Michael R. Effect of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on Explosive Vertical Jump: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8.
[10]何衛,等.預激活增強效應對優秀女子體操運動員跳馬助跑的影響[J].體育科學,2017,37(12):7-13.
[11]Bergtnann Jullan,KratnerAndreaS,Gruber Markus RePetltlve HoPs Induce Postactlvation Potentiation In TrlcePs Suraeas Well as an InCrease In the JumP Helght of Subsequent Maximal Drop Jumps[J].Plos one,2013(810) .
[12]Pupkay1ABD T, Vanderka1AD M, Krcmar2CD M, et al. Short-term effects of half-squat jump potentiating protocol on power output and countermovement jump performance[J].2018.
[13]Gil M H,Neiva H P,Garrido N D,et al. The Effect of Ballistic Exercise as Pre-Activation for 100 m Spri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16(10):1850.
[14]Mc Bride JM,Nimphius S,Erickson TM. The acute effects ofheavy-load squats and loaded counter movement jumps on sprin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5(4):893-897.
[15]Kilduff, Liam P.Cunningham, Dan J.;Owen, Nick J.Effect Of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On Swimming Starts In International Sprintswimmer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1(25):2418-2423.
[16]張自強.后激活增強效應對跆拳道運動員橫踢能力的影響[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6.
[17]Villani, R, De Petrillo, D, and Distaso, M. Influence of four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ining on the specific rapidity of taekwondo. In: Book of Abstracts of the 12th Annual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College of Sport Science[M].Finland: European College of Sport Science, 2007:458-459.
[18]Lisee C, Slater L, Hertel J, Hart JM. Effect of Sex and Level of Activity on Lower-Extremity Strength, Functional Performance, and Limb Symmetry[J]. Journal of Sport Rehabilitation,2019,28(5):413-420.
[19]Santos, J.F.S., Valenzuela, T.H., & Franchini, E.Can different conditioning activities and rest intervals affect the acute performance of taekwondo turning kick?[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5,29(6):1640-1647.
[20]梁美富,張懷川,張樹峰,等.不同力量水平運動員激活后增強效應的時域特征[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6):54-61.
[21]劉敏,郭燕蘭.后激活增強效應對不同訓練水平運動員肌肉活性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19,55(7):30-33.
[22]Nibaldo Castro-Garrido, Carol Valderas-Maldonado, Tomás Herrera-Valenzuela, et al. Effects of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exercises on kicking frequency, fatigue rate and jump performance in taekwondo athletes: a case study[J].Retos,2020(38):679-683.
[23]Estevan, I., lvarez, O., Falco, C., Molina-Garcia, J., & Castilho, I.Impact force and time analysis influenced by execution distance in a roundhouse kick to the head in taekwondo[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1,25(10):2851-2856.
[24]Jonatas Ferreira da Silva Santos, Tomás Herrera-Valenzuela, Gustavo Ribeiro da Mota, et al. Influence of Half-squat Intensity and Volume on the Subsequent Countermovement Jump and Frequency Speed of Kick Test Performance in Taekwondo Athletes[J].Kinesiollgy,2016(48):95-102.
[25]Sale,D.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Role in performance[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04,38(4):386-387.
作者簡介:周勇美(1994- ),女,碩士,研究方向跆拳道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