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秀 趙俊明
〔摘要〕抗戰前夕,山西工商業發展雖然相較于清代的全盛而言有所衰落,但仍有所發展。而當時澤州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為工商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山西乃至全國都保持較高的水平。澤州地區工商業由興盛走向衰敗之勢,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國外資本主義的沖擊與國內不穩定政局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自身創新能力不足與管理的落后,導致缺乏強有力的競爭力與抵抗力。澤州地區工商業由發達走向衰落,帶給今日山西經濟發展的啟示是: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相適應時,應當積極自我革新,探索轉型道路;政府要激發商人活力,培養造就一支優秀的商人隊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與價值;商人自身要時刻保持勤儉、誠信、進取的品質。
〔關鍵詞〕抗戰前夕;澤州地區;工商業發展;現實啟示
〔中圖分類號〕K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42(2021)06-0101-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日本現存晉商資料整理與研究”(20BZS134),山西省社會科學院2020年度規劃課題“民國時期的山西地方社會研究——以晉城為中心探討”(YNYB202019),主持人趙俊明。
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與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穩定的社會環境有利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礦產自然資源與交通條件也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山西省內社會較為安定,加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工商業雖然相較于清代的全盛而言有所衰落,但仍有所發展。本文以澤州地區為例,通過探討抗戰前夕工商業發展由全盛走向衰落的歷程,以期給今日山西經濟發展提供一些啟示。
一、抗戰前夕山西工商業概況
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經濟侵略的步伐,他們向山西城鄉大量傾銷鴉片與洋貨,導致本土貨物銷量大減,工商業受到較大沖擊,許多工商業店鋪相繼倒閉。同時,帝國主義對山西礦權與路權的掠奪、資本的輸出、物產的大量掠奪以及洋貨的傾銷,清政府對商人嚴重的厘金盤剝等行為,都使山西各地工商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許多錢莊、店鋪、工廠大量倒閉。
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由于忙于應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剝削,山西手工業得以迎來短暫發展時期。閻錫山為了鞏固其在山西的勢力也采取了一些發展工商業的措施,山西省內的工商業有一定發展。1919年前后,山西創辦有近代工業30余家。手工業發展帶動了商業的興旺,重要城鎮及農村的集市交易頻繁,山西商幫在國內外的商業活動也較為順暢。然而,這一時期在清末盛極一時的山西票號、錢莊由于受到洋人在華銀行的操控與山西新式銀行的排擠而相繼倒閉。1927年至1937年間,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與本國官僚資本主義剝削統治下,山西被日本帝國主義為代表的國外勢力以資本控股、販賣鴉片、商品戰略等一系列手段剝奪了國內外貿易的權力,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受到一定打擊,盡管如此,本時期山西工商業仍然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在金融方面,晉綏地方鐵路銀號、綏西墾業銀號、晉北鹽業銀號等山西三大公營銀號相繼建立。在商業貿易方面,由于1932年閻錫山大力提倡“造產救國”政策,一些傳統的土特產品出口數量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與1927年相比,1936年棉花、羊毛、生鐵等出口都有扭轉之勢,“土貨”也占領了本省大部分市場。
總之,在抗日戰爭之前,山西工商業在國內外帝國主義與封建官僚資本主義夾縫中艱難生存,雖然屢屢受挫,但是在當時山西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下,還是有所發展。
二、抗戰前夕澤州地區工商業發展的條件與背景
民國初年至抗日戰爭前夕,澤州地區設有晉城、高平、陽城、陵川、沁水五縣,屬于冀寧道,這一時期社會極為動蕩,外有帝國主義壓迫、國內則受國民黨長達三十余年的統治,在此社會背景下,澤州地區的經濟,尤其是工商業發展條件如何呢?
(一)澤州地區工商業發展的自然條件
澤州地區位于晉東南,與河南省接壤,境內王屋、太行、中條三條山脈環抱,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為澤州地區手工業發展提供了極大便利。目前,晉城已經探明二十余種礦產資源,其中煤與鐵資源產量大、品質高,無煙煤產量可占全國總量的25%左右。晉城的鐵礦石儲量多達10億噸,尤以高品質的“窩子礦”聞名〔1〕59。此外,澤州地區充足的水源能夠滿足煤炭、冶鐵以及造紙等行業的生產需求,境內有海河、黃河兩大水系,主要河流為黃河水系的沁河與沁河支流丹河,全縣水資源總量為2.814億立方米,屬相對富水區〔2〕2062,這是澤州地區手工業發展的又一大自然優勢,同時也為商業貿易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澤州地區工商業發展的社會條件
其一,民國時期的政局制約著工商業的生存發展。辛亥革命后,外國資本的沖擊,洋鐵的蠶食,國內軍閥混戰,日益繁重的土產捐稅,導致澤州地區的手工業陷入了泥灘。1937年出版的《中國實業志》中指出:晉城全縣在清代道光年間,共有千余座鐵熔爐,“民國十年(1921年)以前,尚有四百余座,嗣后逐年減少,近年熟鐵爐業、鑄鍋業,均見衰落,連帶受其影響,現全縣共有熔爐百余座,較之道光間,不足十一,蓋昔曾暢銷一時鐵貨,至此已經成強弩之末矣”〔3〕170-171。動蕩的政局首先影響了手工業的發展,隨后牽連至商業及其他行業。“往昔晉城工商業之繁榮,全賴鐵貨之暢銷,為一般經濟命脈所,……鐵貨興盛時,各行業隨之生色,……近年鐵貨無市,各業咸受影響”〔3〕66。
其二,交通條件是工商業發展“雙刃劍”。澤州地區山嶺縱橫,直至民國初年,交通仍不甚便利,除晉城縣至陵川、高平、陽城的官道可通車輛之外,其他主要靠騾馬馱行。1920年日本東亞同文會編纂的《山西省志》中記載,當時晉城縣城“有四條干線道路,東可至陵川縣,西可至陽城縣,南越太行山脈可至河南省清化鎮或懷慶府,北可至高平縣……北至高平基本上都是平坦大道,而去其他地方,則需爬山越嶺,頗為不便”,高平縣的北上道路都是坡道,崎嶇不平,難以通行,多靠騾驢馱運,陽城縣與沁水縣則因處于山區,往來更加不便,“同其他地方往來交通,均須翻山越嶺”〔4〕255。該地不通車馬,貨物就需牲畜與人力負擔,由此,駝幫應運而生。時至民國中后期,公路開始修通,交通有所發展,晉城縣的白晉公路可以直達太原〔4〕161,但交通的發展對于晉城地區來講是一把雙刃劍,雖然促進了貨物流通,但也因“外貨充斥”,導致“銷路大縮”,商業狀況“江河日下”〔3〕162。
三、抗戰前夕澤州地區工商業情況概述
歷史上澤州地區的手工業在山西乃至全國都保持較為發達的水平。春秋戰國時期,山西東南部是中國早期冶鐵技術中心地區之一。明清時期,古澤州地區是全國手工制鐵最發達的地區。冶鐵業的發展促進了煤炭采掘業的興起,二者成為古澤州地區的經濟支柱。此外,其他手工業也發展較早,西漢“陽阿古劍”與絲綢、唐代玻璃制品與兵器鑄造、北宋時期土坩鍋冶煉技術與陽城喬氏琉璃都在國內享有盛譽。明清時期,澤州地區手工業發展至鼎盛。該地養蠶業發達,是北方著名的蠶絲織造中心,所產“潞綢”蜚聲全國,鳳臺與高平兩地的絲、綾、帕廣受歡迎,成為朝廷貢品,還作為商品遠銷日本、印度、東南亞與地中海東部國家、阿拉伯國家,創造了輝煌的歷史〔5〕105,大陽鋼針,晉城鐵鍋、“泰山義”剪刀、鐵釘、皮金,陽城的犁鏡等也受到國內外青睞。
民國初年,澤州地區的鐵產量占全國的30%,生產民用鐵器、鐵制品約3000余種,規模龐大,品質上乘、種類繁多,其中包括鋼針、鐵鍋等生活用品,還有鑄鐘、鑄像等對工藝技術要求極高的品類。但由于自給自足的手工業模式無法大規模開采,導致不能充分開發與利用煤礦與鐵礦,更談不上開設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廠,這是山西資源開發及工業發展整體上的缺失,在民國時期外來資本主義沖擊下顯得更為突出。民國《山西鄉土志》評價:山西“五金各礦,無地不有,而煤鐵之多且美,不獨管全國,且為世界所震驚,其他各質亦眾且多,惜乎無大資本家開此利源也”〔9〕59。
相對于手工業,澤州地區商業發展較為緩慢。北宋時,朝廷實行“支移”政策,澤州各縣將應繳納稅賦折實后送往邊關,至此形成了一批商人。元代以后,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建立,澤州城及商道上的商鎮成為南來北往客商所攜商品的集散地,該地商人順著商道走向異域他鄉。明代,統治者的“開中”政策,為澤州商人發展開辟了道路,他們在邊關納糧和其他軍需物資后領取鹽引,就可在指定區域運銷食鹽。明清兩代,山西與陜西、甘肅都是協餉區,澤州商人攜貨物進入陜甘協餉貿易,因而出現了在西北陜甘和東南沿海做生意者眾多的現象〔5〕108。這一時期,澤州與全國各地往來販運貨物的商人越來越多,富豪巨商隨之涌現,以致有“平陽澤潞富商大賈甲天下”之說。
辛亥革命后,澤州工商業不再繁盛。民國初年《山西風土記》中對清末民初山西地區的商情與商況做了精要分析:彼時山西各種行業都“少活潑之象”,雖然在省城太原設有商會,各州縣亦設分會,但由于山西商人墨守成規,而無改良的跡象。《山西風土記》進一步對民國初年山西各行業現狀進行了評價:“至營業之資本,以票號為最多,次則鹽商、錢商、當商,周年所得之息,一二分不等。其他各行業,成本雖少,得利頗多,竟有周年二分至三分者。改錢當各業,取息有一定之標準,需用既多,得利亦微,不若小商家之隨時取盈也。”〔6〕118可見,民國時期山西的商業較清代而言已經呈現衰敗之勢,這不可片面歸結于外來勢力的傾軋,深層原因在于地方商人的舉步不前,導致生產力落后,缺乏競爭力,到1937年,晉東南乃至山西的商人仍舊“墨守成法”,“雖有煤油、蛋廠、洋貨等行業相繼興起,然究非舊時各業內容充斥相比”。〔3〕162
四、抗戰前夕澤州地區的工商業結構
(一)澤州地區的主要工商業
民國初年,澤州地區的無煙煤因品質極佳而廣受歡迎,其中晉城縣、陽城縣的煤炭品質最好〔4〕630。但是,由于經營與管理水平極為落后,除了保晉煤礦公司之外,沒有特別大型的礦井,只有一些小煤窯,生產的煤炭為民眾日常所用,或者作冶鐵用〔4〕600。彼時,煤礦公司已經開始采取股份組織形式,所用機器較為先進,生產的煤炭運銷省內外,或在礦區附近銷售,供冶鐵等工業使用;另有資本家合資開辦的煤礦,聘用人員代為經營;還有族人合辦煤礦,這種煤礦投資不多,通過人工挖掘開采,就地銷售;該地最簡單的煤礦是在自有土地上挖掘煤窯,就地賣給村民使用,或給鐵匠鋪燃作燃料〔4〕600。澤州的大陽鎮、五里坡是保晉公司經營的大煤礦,其余如松嶺、張坡、桃坡村、李村等地為私營煤礦,這幾處不僅盛產煤炭,還是著名的冶鐵之地,兩種行業相輔相成。
民國時期的服務業首推駝行。抗戰前夕,晉城縣大、小東關一帶就有規模可觀的駱駝店,其中名氣較大的商人是曾任山西河東道道尹馬駿的父親。有學者在2006年對晉城縣城關老人做過訪問,老人們回憶“早年,在小東關有駱駝店,其一名曰順存店,位于今縣運輸公司、供電局家屬院一帶,店家多是口外人。他親眼見其到上元巷鹽店馱食鹽,到行爐之所馱運當地人鑄造的加印大鍋”〔7〕658。每當秋冬季節,大批祁縣、太谷商人,領著從內蒙、晉北一帶出來的駝幫,滿載著口外出產的皮毛、藥材,絡繹而來,在晉城外大小東關、趙位一帶落腳卸貨,補充草料和飲水,然后又滿載從南方上來的茶葉、絲綢和當地出產的土布、瓷器、鐵貨等貨浩蕩北返〔7〕658。
(二)澤州地區的工商業結構
文章以晉城縣、陽城縣為例,討論澤州地區的工商業結構。
1.晉城縣:以煤鐵、皮金、鋼針等行業為主的工商業
晉城縣是河南清化鎮地區與山西省之間的交通樞紐,民國初年,來自“東三省、河北、以及陜、甘、寧、青、新各路商貨,悉以此為入豫通衢”〔3〕161,輸入貨物最多的是來自河南的大批雜貨、竹編織品等,晉城縣銷路最大的是鐵貨,其次為皮金,最后為鋼針,還出產羊毛、羊皮金、羊皮銀、絲綢、麻布、蠟、木材等〔4〕254。當地還以出產優質無煙煤聞名,但因交通不便和開采困難,尚未遠銷各地,僅供附近小型工廠和居民家庭需要。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晉城縣的貨物輸入地主要為太原、河南、河北、天津、四川、陜西等地,輸入商品有紅糖、煤油、瓷器、帽鞋、皮革、牲畜、棉麻、書筆、土布、絲綢,糧食、卷煙、水果、食鹽等類,全年輸入總值,計2359950元。晉城縣商品輸出地主要為天津、河南、陜西、甘肅、山東等地,輸出品有“蛋清、蛋黃、煤炭、鐵貨、鋼針、皮金、刀剪、水果、料器等類,總值計1619400元”〔3〕162,其中鐵貨、鋼針、料器、皮金仍是主要輸出商品。
晉城縣工商業水平相對發達,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市鎮較為繁榮,民眾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彼時晉城縣約有一萬余人口,縣城最大的街道是從東門到西門的大街和從城中心到南門的大街,寬約八九米。東西兩門外與南門外都是市肆,南門外商鋪林立,繁華之情形可與城內相媲美。
2.陽城縣:以煤炭、鑄鐵、造紙、陶瓷為主的工商業
清朝末葉,陽城的商業已相當繁榮。當時,鹽店、當鋪,錢莊、糧行等較大商業都操縱在官紳、地主手中,其它商業有群眾或集體合伙,或個體單營。辛亥革命后,市場日益興隆,城內商賈云集,百貨暢銷,有“小洛陽”之稱。全城經營著三四十種行業,有店、鋪、莊、號、樓、堂、館、坊百余家,除“裕順呂”鹽店和“裕通典”當鋪兩大商號外,還有錢莊、銀樓、藥鋪、飯館、布店、雜貨、書店等,行業繁多,商鋪鱗次櫛比,服務業發達〔8〕143。
民國十七年(1928年)陽城縣已有官辦的陽城縣銀號、新華蛋廠、光華蛋廠、工藝廠、蠶絲廠、手挽廠,個人經營的各類店鋪也很多。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陽城各項工商業數據,從戶數、從業人數與年產值作綜合考量,陽城縣主要行業是煤炭業、造紙業、鑄鐵業與陶瓷業,接下來依次是面坊、油坊、染坊〔9〕49。據統計,彼時,陽城手工業年產值477870元,“年產煤13.79萬噸,比清末增加15%,年產鐵411萬余斤,比清末增加36.6%,產犁面46萬片,比清末增加130%”〔9〕50。可見陽城縣的手工業較清末呈現出發展的趨勢。至于商業,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陽城有商家200至300余戶,但是總體來講呈現衰落之勢,較全省來講已經滯后。從民國十四年(1925年)至十六年(1927年),陽城縣輸往外省產品,入超增長14%,與全省入超降低46%的趨勢相悖〔9〕50。
有學者評價,民國陽城商業基本呈現衰落的跡象。其一,因為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之后,外國資本進入中國市場,享受著優于中國商人的優惠政策與低成本,使得中國商人成本相對增加,競爭力減弱;其二,是陽城商人發跡后,沒有讓子女享受先進教育,接受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啟蒙,而是繼續接受私塾教育,小農意識嚴重,影響了海外市場的開拓與先進生產理念的傳播;其三,陽城商人富裕后,或者受到國外資本主義的打擊時,沒有轉變經營理念活觀念,而是回到家鄉,將財富在家族中分配或者置房、修廟,使得資本不能集中與再投入生產,無力應對強大的資本主義經濟的沖擊〔107〕6。
五、反思與啟示
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與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穩定的社會環境有利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礦產自然資源與交通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方社會經濟。澤州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工商業發展提供了較為有利條件。但是民國時期由于受到國外資本主義的經濟沖擊,工商業開始呈現衰敗之勢。但由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相適應,工商業者墨守成規,不愿擴大再生產,沒有適時引進與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方法,資源卻難以充分合理開發,致使自身發展逐漸落后,一旦受到外來沖擊,則沒有抵抗之力。明清時期澤州地區率先發展起來的地方工商業在民國時期卻走向衰落,惋惜之余,也能帶給今日山西經濟發展些許啟示。
第一,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相適應時,應當積極自我革新,探索轉型道路。近代以后,澤州地區乃至中國社會,自給自足的小手工業作坊經營已經完全不適應當時的生產力,應及時學習和運用新的科學技術解決生產短板,用機器化大生產代替手工業生產,突破生產瓶頸,建立近代化的機器化工廠,完成自我革新。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完成自我革新,沒能抓住機遇趁勢而上,使得生產力遠遠落后于西方,為西方列強的經濟傾軋提供了可乘之機。聯系今日山西,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來,煤炭產業為全國能源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全省對煤炭經濟的過度倚賴,“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粗放型發展模式,影響了山西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山西處于轉型發展關鍵階段,只有緊跟國家政策優惠,推進能源革命,一方面優化煤炭產業生產方式,另一方面轉變發展觀念,優化生產結構,全力促進新能源的利用,才能全方位推動山西高質量發展。
第二,政府要建立“親”“清”的政商關系,將健康的政治生態與商業生態有機結合,激發商人活力,培養造就一支優秀的商人隊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與價值。“親”要求政府履行服務型職能,切實為企業家打造有利、公平的營商環境,放開民間投資領域,實行“非禁即入”的市場準入標準;不斷出臺各項法規,維護商人合法的投資利益;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加強激勵引導,讓企業家勇于擔當、投身轉型;創優政府服務,深化“放改服”改革,讓企業家便捷辦事、減輕負擔〔11〕。“清”則要求政商關系淡如清水,“相敬如賓”,不講“私情”,不涉及利益糾紛。民國初年,在其他行業都有所發展的情況下,山西包括澤州在內的賬局、票號之卻一蹶不振,主要原因在于這些金融組織長期與清政府保持過于“親密”的關系,在辛亥革命發生后,所依賴的客戶不復存在,失去了市場競爭力,逐漸被新興銀行代替。山西商人雖然憑借與清政府的特殊關系能獲得經營的若干特權,取得巨大利益,但是清政府并沒有為山西商人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而是巧立名目勒索、搜刮,讓其負擔繁重的苛捐雜稅,導致商人難以進行資金周轉,不堪重負,最終走向衰落。
第三,商人自身要時刻保持勤儉、誠信、進取的品質,保持頭腦清醒,才能不被外部誘惑,要開拓視野,將資金不斷運用到投入再生產的過程中。當然,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去看待民國時期澤州工商業的衰落及緩慢發展,當時商人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多重壓迫之下,如果不被打破、重建,那么就很難改變現狀,進行自我革新,彼時商人具有很強的時代局限性,不能單純地要求商人不斷創新發展,而是應該多方面去探討其背后的原因。
〔參考文獻〕
〔1〕馮濟川.山西鄉土志〔M〕//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舊志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
〔2〕晉城市地方志辦公室.晉城建市30年實錄〔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
〔3〕實業部國際貿易局.中國實業志(山西省)〔M〕.上海:華豐印刷鑄字所,1937.
〔4〕東亞同文會.山西省志〔M〕//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舊志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
〔5〕秦海軒.解讀晉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
〔6〕石榮暲.山西風土記〔M〕//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舊志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
〔7〕李芳華,李成華.民國時期晉城駝行〔J〕//山西省政協《晉商史料全覽》編輯.晉商史料全覽:字號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8〕王培梅.陽城商業市場舊貌瑣記〔M〕//政協陽城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陽城文史資料:第1輯.陽城:陽城縣印刷廠1987.
〔9〕王化.晚清以來陽城工商業概況〔M〕//政協陽城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陽城文史資料:第4輯.陽城縣:陽城縣印刷廠,1990.
〔10〕張星社.陽城商賈史料〔M〕.陽城縣:政協陽城縣委員會,2014.
〔11〕王雅秀.打造新型政商關系再創晉商輝煌〔N〕.太原日報,2018-01-09(06).
責任編輯杜愛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