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銘


摘 要 河南省老君山自然保護區具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豐富的植物多樣性,也孕育著較多的珍稀瀕危植物,共有珍稀瀕危植物33科,48屬,49種。基于此,闡述了保護區珍稀瀕危植物資源的現狀,并對其瀕危原因進行研究分析,提出了保護老君山自然保護區珍稀瀕危植物的措施。
關鍵詞 自然保護區;珍稀瀕危植物;保護;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
中圖分類號:Q948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2.013
野生植物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內容。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特別是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野生植物資源的利用活動劇增,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許多植物受到瀕臨滅絕的威脅。通過多次參加河南老君山自然保護區的資源調查,不斷探索和研究轄區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現狀,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建議,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科研監測和珍稀瀕危植物科學利用等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礎。
1 自然地理概況
河南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南部,地處秦嶺東段、伏牛山北坡,是河南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區域。地理坐標北緯33°42′40″~33°44′25″,東經111°32′00″~111°37′40″,橫跨1鄉、5鎮、18個行政村。該區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海拔在800~2 200 m,坡度在40°~70°。年平均氣溫9.7 ℃,年平均無霜期180 d,年降水量1 000~1 200 mm,土壤為棕壤。
2 珍稀瀕危植物資源現狀
2.1 分布種類
通過多年的野外調查和資料統計,整理出老君山自然保護區珍稀瀕危植物共33科,48屬,49種(見表1、表2)[1-3]。從保護等級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2種,河南省重點保護植物36種;從植物進化關系看,蕨類植物5種,裸子植物5種,被子植物39種;從植物性狀、習性來看,常綠或落葉喬木有23種,占本區珍稀瀕危植物總數的47%,還有草本17種,小喬木或灌木(藤本)9種,分別占35%和18%,其種類組成豐富且多樣。
2.2 資源特點與評價
2.2.1 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復雜
老君山保護區位于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地理位置獨特,具有植物區系成分多方交匯、南北交融的特點[3]。如老君山保護區既有我國華東亞熱帶植物區系成分的天目木姜子、獨花蘭等,華中亞熱帶植物區系成分的杜仲、山白樹、青檀等,西南植物區系成分的秦嶺冷杉、連香樹、麥吊云杉及華榛等,西北暖溫帶成分的紫斑牡丹,也有廣布種如野大豆、狹葉瓶爾小草、天麻等。同時,老君山保護區是溫帶植物水曲柳等分布的南緣。這種過渡地帶的植物分布狀況為保護物種、引種馴化、擴大珍稀植物種群數量和分布范圍提供了有利條件。
2.2.2 殘遺植物和單種屬較多,起源古老
老君山保護區地處伏牛山腹地,地形復雜,未直接受到第四紀冰川寒流的影響,使許多原始的珍稀孑遺植物得到保存,如青檀為白堊紀孑遺植物,狹葉瓶爾小草是古生代殘遺;連香樹、杜仲、山白樹、領春木及銀鵲樹等是第三紀孑遺植物;還有較為原始的蕨類及裸子植物南方紅豆杉。它們中的杜仲、山白樹、青檀、青錢柳及蝟實等為單種屬植物。所以,該區植物區系的起源具有古老性,研究價值較大。
2.2.3 植物分布地域有局限性
轄區現有珍稀瀕危植物除野大豆、青檀等分布較廣泛外,大多表現出生態適應性窄的特點,由于受小地形氣候影響,這些植物分布不連續,植株分布零散,如有的植物分布于避風、濕潤且閉塞的山坡谷地,如連香樹、天目木姜子等;有的生長在空氣濕潤、陰蔽的山溝和河溪兩旁的雜木林地,如南方紅豆杉、山白樹、領春木等;有的植物喜濕耐陰、怕風,不耐直射光照,常生于天然森林林冠下和灌叢之中,如獨花蘭、延齡草、天麻等;有的分布于海拔1 800 m以上的寒冷、風大的中高山區域,如秦嶺冷杉等[2]。
3 珍稀瀕危植物產生的原因
3.1 自然歷史因素影響植物生長條件
第四紀以前,伏牛山被亞熱帶氣候所籠罩,植被茂密,但在第四紀數次冰川后,許多熱帶、亞熱帶物種逐漸消失,直到最后一次冰川退卻,少數熱帶區系成分植物和許多亞熱帶區系成分植物及部分溫帶植物在局部優越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但是它們的種群數量和質量非常脆弱[3]。另外,由于病蟲害、火災、生態失衡等自然因素,破壞了珍稀植物的生活環境,是造成植物瀕危的一個重要原因。
3.2 植物自身生存機能存在缺陷
由于老君山保護區處于南北過渡帶,部分生態因子無法很好滿足珍稀植物的生存需要,在自然進化過程中,許多珍稀瀕危植物對生態條件的適應能力減退,自身繁殖后代能力較差,天然更新困難,種群數量難以恢復,如連香樹、天目木姜子等種群數量少,缺乏授粉授精者。此外,多數珍稀瀕危植物自身生長緩慢且存量不多,如果遭到破壞,就可能使部分植物物種消失。
3.3 人為活動是威脅植物資源生存的主要因素
自然界每個物種的產生、發展、衰老和滅亡的過程非常漫長和緩慢,但是,由于人類長期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掠奪式利用,對森林的亂砍濫伐、開礦和植被生境的嚴重破壞,使大量物種遭到毀滅,區域生態平衡被打破;另外,人們對野生藥材和經濟植物的過度采集,使部分珍貴植物的分布面積、種類、數量大大減少,造成其陷入瀕危狀態,如野生的天麻、石斛等天然分布已不多見,杜仲、天竺桂、青檀等因被亂剝樹皮而導致死亡。所以,人類活動是造成珍稀植物瀕臨滅絕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4 保護對策
4.1 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
由于保護區管理體制不健全、經費缺乏,沒有新進專業技術人員,未真正體現保護區的職能作用。為了更好保護和發展老君山保護區珍稀瀕危植物資源,要不斷健全保護和組織管理體系,建立專業人才隊伍,全面開展重點植物資源本底清查,編制野生植物和珍稀瀕危植物保護與發展規劃,進行有效管理,使保護區真正發揮保護自然資源、拯救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等作用。
4.2 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工作
綜合運用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種質庫保存3種方法,有效保護珍稀瀕危植物資源。在就地保護方面,要保護好老君山保護區的野生植物棲息地和繁殖地,通過自然更新、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就地繁育等方式,擴大珍稀瀕危植物種群數量[4]。在遷地保護方面,可通過收集和移植重點野生植物種質資源,籌建珍稀植物培育基地,進行遷地保護和引種馴化,研究其物種的遺傳變異和生長發育規律,促進其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在種質庫保存方面,要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聯絡,貯藏珍稀瀕危植物的種子、根、花粉等器官、組織于種子庫或基因庫內,進行長期保存,探索開展組織培養,為將來研究工作打下基礎。
4.3 加大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力度
老君山保護區要通過加強與高等院校(所)合作,對轄區內珍稀瀕危植物的地理分布、生物學、遺傳、生理生態學及種群動態等方面開展研究,分析其致瀕的內在機制和外在因素,為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5]。同時,要采取多種方式宣傳,增強人們的林業法律法規和植物保護意識,吸引人們自覺參與到保護植物資源、保護環境的事業中來,推動形成資源保護的良好風尚。
4.4 嚴厲打擊破壞野生植物違法犯罪行為
建議林業、環保、森林公安部門要定期組織開展打擊破壞野生植物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嚴禁非法采集、采挖、收購和販賣重點保護植物行為,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形成植物保護工作高壓態勢,確保轄區野生植物資源安全。
參考文獻:
[1] 佚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J].植物雜志,1999(5):5-12.
[2] 盧炯林.河南省珍稀瀕危保護植物[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39-220.
[3] 宋朝樞.伏牛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21-206.
[4] 葉永忠,朱學文,楊好偉,等.河南大別山珍稀瀕危植物與保護[J].武漢植物學研究,2001,19(1):21-24.
[5] 翟洪波,趙義廷,魏曉霞.三峽庫區珍稀瀕危植物資源保護對策[J].生態學雜志,2006,25(3):323-326.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