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 吳曉紅 李嵋
摘要:紙張酸化會縮短紙質檔案的壽命,影響紙質檔案的長期保存,檔案部門應予以重視。文章對北京地區16家綜合檔案館館藏紙質檔案pH值進行了抽樣測試,在對調查數據計算、統計的基礎上,對酸化情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紙質檔案酸化對策,以期為北京地區綜合檔案館緩解或解決紙質檔案酸化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紙質檔案酸化 綜合檔案館 酸化測試
酸是引起紙張破損的重要因素,檔案紙張酸化目前已成為普遍問題,困擾各館藏單位。對于紙質檔案來說,酸化會嚴重影響其壽命,需要重視并開展相關研究工作。有鑒于此,筆者對北京地區16家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酸化情況進行了調研,以期為紙質檔案保護工作提供參考。
據筆者訪談調查,北京地區16家綜合檔案館館藏檔案以紙質檔案為主,數量總計約830余萬卷(該數據截止到2021年3月)。這些紙質檔案形成時間從明清時期至近現代,主要構成種類有文書檔案、科技檔案、專門檔案,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體育衛生、宗教等各領域,反映了北京地區的歷史和發展變化,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需要永久保存。
北京地區16家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的紙張和字跡材料種類多樣。紙張類型包含機制紙和手工紙,機制紙有新聞紙、打印紙、蠟光紙、牛皮紙等,手工紙有毛邊紙、宣紙、草紙等;字跡材料類型有印刷油墨、圓珠筆油墨、墨水、墨汁等。這些紙質檔案目前均存放在檔案館庫房里,按照庫房管理“八防”要求進行保管。用肉眼觀察,一些紙質檔案紙張明顯發黃、破損,這是紙張老化呈現出的外觀表象,而導致紙張老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紙張酸化。故需要對紙質檔案進行pH值測試,科學準確地了解其酸化程度。
(一)測試標準
測試標準參照《紙和紙板表面pH的測定》(GB/T 13528—2015)[1],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筆者在實際測試中選用了純度更高的去離子水,以減少實驗誤差。
(二)測試對象
測試對象為北京地區16家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依照各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的實際館藏量及《紙質檔案搶救與修復規范第2部分:檔案保存狀況的調查方法》所規定的抽取比例進行抽樣[2]。為了使測試數據更具有代表性,抽樣時盡量確保每個年度至少抽出1卷檔案,每卷檔案抽取的紙張包含該卷檔案中所有的紙張類型。
(三)測試方法
測試紙張pH值時,每頁紙張選其上、下邊緣點及中間部分為測試點,使用德國進口便攜式無損酸度測試儀進行測試,記錄數值,取平均值為該頁紙張pH值。
筆者共抽樣測試了1084件/3200頁紙質檔案pH值,測試數據經整理后情況如下(見圖1):
(一)各綜合檔案館不同年代的紙質檔案pH值

北京地區16家綜合檔案館各年代紙質檔案pH值如圖1所示,全部數值在4.5~6.5之間,波動幅度較小,多數檔案館的各年代紙質檔案pH值呈現曲折上升的狀態。
(二)各綜合檔案館不同紙張種類pH值
北京地區16家綜合檔案館機制紙檔案和手工紙檔案pH值(見圖2和圖3)。除了銅版紙和多數打印紙為載體的機制紙檔案尚未出現酸化,其余機制紙檔案和手工紙檔案均存在酸化現象。
(三)各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pH值區間分布

圖4為北京地區16家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pH值區間分布。單頁紙張的pH值范圍在3~8內上下波動,主要集中在4~6區域內,頻數達到2920,占總頻數的91.25%。
(一)酸化是主要病害
紙質檔案病害類型多樣,從抽樣的3200頁紙質檔案來看,北京地區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病害類型有紙張酸化、老化、殘缺、污染、粘連,字跡材料褪色等。其中,發生酸化病害的有3113頁,發生老化病害的有243頁,發生殘缺病害的有104頁,發生水漬、金屬銹斑等污染病害的有55頁,發生粘連病害的有2頁,發生字跡褪色病害的有8頁。97.28%的樣本存在不同程度的酸化,酸化病害發生率遠遠高于其他病害類型。可見,酸化是北京地區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的主要病害,需要重點關注。
(二)酸化受多方因素影響
紙質檔案酸化與其保存環境、紙張類型、保存年代等關系密切。紙質檔案保存環境不佳,由于受空氣質量不達標、溫濕度未在標準范圍、有害微生物毀壞[3]等因素影響,會加速紙質檔案酸化進程,且諸種因素皆不是獨立發揮作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4]。調查顯示,北京地區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庫房雖然基本能夠滿足“八防”要求,但還不夠理想,多數庫房未能實現恒溫恒濕,溫濕度波動較大,且部分庫房防塵工作不是很到位,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紙質檔案發生酸化。而不同種類的紙張,因其造紙原料和制造工藝不同,抵抗外界理化因素的影響和維持原來理化性質的能力也不同,酸化程度必然存在區別,由圖2和圖3就可以看出,北京地區16家綜合檔案館館藏紙質檔案無論是機制紙還是手工紙普遍存在酸化現象,酸化程度各有不同。至于紙質檔案保存年代與酸化的關系,一般來說保存年代越久遠,紙質檔案酸化程度越嚴重,但此關系并不絕對,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以普通機制紙為例(占全部樣本數量的77.5%)繪制的年代均值變化圖(見圖5)來看,普通機制紙的酸性并不呈現隨著保存時間的增長而逐漸增強的規律,這與歷史環境、造紙工藝發展水平、文件用紙選擇等因素有關,比較復雜,也很難探索。
(三)酸化程度嚴重
根據《紙質檔案搶救與修復規范第1部分:破損等級的劃分》(DA/T 64—2017)中的破損等級劃分[5],以及北京地區16家綜合檔案館抽取紙張樣本的實際pH值,得出紙質檔案破損程度。如圖6所示,北京市檔案館的紙質檔案破損狀況最為嚴重,5.31%的紙質檔案為特殘破損;其次為豐臺區檔案館,87.34%的紙質檔案為嚴重破損;其余綜合檔案館的紙質檔案破損程度也不容樂觀,例如東城、石景山、大興、通州地區的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一半以上為嚴重破損。由此可見,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酸化程度嚴重,若不加以阻止,未來還將持續惡化。

針對北京地區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酸化情況,筆者建議采取如下措施進行預防和治理。


(一)對酸化檔案采取有效的脫酸工作
北京地區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酸化問題嚴重,治理工作刻不容緩,建議盡快選用安全有效的脫酸技術對酸化檔案進行脫酸處理。針對酸化程度不同的檔案,可以實施分級搶救,優先搶救酸化程度較為嚴重的檔案。同時,要配備相關測酸、脫酸設備,培訓工作人員掌握使用方法,及時治理酸化檔案。
(二)減少實體紙質檔案使用率
日常利用不可避免地會對紙質檔案造成一些人為傷害,或者增加紙質檔案接觸空氣中酸性物質的時間。因此,在日常利用過程中,應控制實體紙質檔案使用率,盡量用復制件提供利用,或使用經過數字化處理、縮微轉換后的電子檔案、縮微品。
(三)改善紙質檔案庫房條件
北京地區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庫房基本能夠滿足“八防”要求,但仍存在可提高的空間。建議配備恒溫恒濕的中控系統,24小時實時監測和調控,保證溫濕度達標、穩定;配備庫房空氣質量監測和治理設備,去除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灰塵,提高庫房內的空氣質量;選擇防紫外線功能的冷光源照明設備,減少光照對紙張的損害。
(四)做好入庫檔案的殺菌和清潔
未入庫的檔案通常會攜帶霉菌等微生物及大量塵土,若不做殺菌、清潔等處理直接入庫,會給紙質檔案帶來酸化隱患。北京地區部分綜合檔案館對入庫檔案的殺菌、清潔執行不嚴格,建議嚴格遵守相關管理制度,做好入庫檔案的殺菌和清潔工作。
(五)宣傳紙質檔案酸化防范相關知識
宣傳紙質檔案酸化防范相關知識,使檔案工作者具備防范紙質檔案酸化的意識和技能,順利開展紙質檔案酸化預防和治理工作。可采用知識技能培訓、參觀學習、舉辦展覽等方式,讓檔案工作者認識酸對紙質檔案的危害,以及如何預防紙質檔案酸化,如何治理酸化紙質檔案,如何選擇防酸效果好的檔案用紙等,并將這些知識技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本文為北京市檔案局暨國家檔案局科研項目《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酸化現狀及脫酸研究》(項目編號為:2017-B-08)的階段性成果。吳曉紅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注釋及參考文獻:
[1]全國造紙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紙和紙板表面pH值的測定法非書資料:GB/T13528—2015 [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5:8.
[2]國家檔案局.紙質檔案搶救與修復規范:(DA/T 64.2-2018)[S].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18.
[3]張美芳,唐躍進.檔案保護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87.
[4]田周玲.文獻用紙脫酸方法之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9):72-74.
[5]國家檔案局.紙質檔案搶救與修復規范:(DA/T 64.1-2018)[S].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18.
[6]王建明,侯萌.檔案行業標準《紙質檔案搶救與修復規范紙質檔案搶救與修復規范》的實踐探索——以北京市房山區檔案館紙質檔案脫酸修復項目為例[J].北京檔案,2019(3):39-42.
作者單位:1.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
2.北京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