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仝德

綠色建筑的發展進程
人們對綠色建筑的探索初始于對居住環境的優化。早在20世紀30年代,諸如洛克菲勒中心等建筑就曾嘗試通過空中花園的方式,在建筑中融入自然景觀,提升建筑的整體舒適度。在這個階段,綠色二字更多指代的是自然的裝飾性功能,強調人的觀感。
以能耗為側重點的綠色建筑思潮則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20世紀60年代,消費主義思潮在資本主義國家盛行,“無盡的消費才能促進人類的不斷發展”是當時的主流思想。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研究報告,報告提出“經濟增長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世界性災難即將來臨”的預測。隨后的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爆發,“增長有限論”就此產生廣泛影響,建筑界也隨之開始興起“節能設計運動”,其中的低能耗建筑、太陽能建筑、生態建筑等理念一直延續至今。
20世紀80年代,世界自然保護組織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以及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使得可持續發展問題上升到一個歷史高度,這使得融合可持續發展內涵的綠色建筑理念開始正式得到世界各國關注。而真正對綠色建筑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是第十八次國際建筑師協會于1993年發布的“芝加哥宣言”,此次會議呼吁建筑領域要對環境與社會賦予應有的關注,號召全世界的建筑師以環境可持續發展為職責,“綠色建筑”由此在全世界范圍內得以推廣。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簽訂,其中有關溫室氣體排放的約束性條款則進一步促進了綠色建筑的發展。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可持續發展問題,并將綠色建筑概念引入中國。自此以后,我國政府相續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和標準法規,包括《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等,推動了綠色建筑在國內的發展。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這一歷史性承諾之下,綠色建筑、低碳建筑、可持續建筑等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也成為了現階段產業政策與資本市場上關注的重點。
縱觀其推廣過程可發現,綠色建筑理念發展的兩個最核心驅動力是世界在經濟和生態上的需求,正是這一特點使得每個時期對于綠色建筑的定義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經濟層面,能源是建筑的基礎。在高能源價格的市場中,建筑物必須盡可能少地使用化石燃料,以“抵御”不可預知和迅速上漲的能源與材料價格,這也是能源危機能夠促進綠色建筑發展的原因之一。而在生態層面,全球碳排放有近40%都與建筑業相關,在氣候問題頻發的今天,探索綠色建筑也必然成為建筑行業的轉型方向。
發展綠色建筑的意義
發展綠色建筑可以帶來多層面的收益。從經濟層面來說,其一,高性能的綠色建筑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的整體成本。一方面,隨著世界各地的建筑規范日益明確,以及供應鏈日益完善,與綠色建筑相關的設計和施工成本總體呈下降趨勢。另一方面,綠色建筑已被多次證明可以通過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來降低長期運營維護的成本。運營維護成本降低對政府而言意味著可以降低公共服務在建筑方面的相關成本;對商業投資者來說,在合理的投資回收期內,僅節能一項通常就可能超過與設計、施工相關的大部分成本溢價;對普通公眾來說,也意味著可以減少在水電消耗上的生活開銷。其二,在當前階段,可持續性方面的風險因素正在顯著影響房地產資產的未來價值,從而影響其投資回報率。隨著投資者和建筑使用者對綠色建筑潛力的越發關注,以及世界各國監管的越發嚴格,具有認證資質的建筑物將具有更高的適銷性和更高的投資價值。其三,綠色建筑可以在建筑設計、工程、制造、建筑和運營行業創造更多綠色就業機會,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
從環境層面來說,綠色建筑降低的能耗首先會同步降低其全產業鏈條上的碳排放。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顯示,到2050年,通過對建筑物的直接低碳措施,建筑部門將節省50%或更多的能源,整體減排潛力將高達84兆噸二氧化碳。此外,綠色建筑還可以通過很多具體技術實現對環境的增益效果,例如,“綠色屋頂”可以通過降低屋頂溫度、增加城市綠植面積,從而減少雨水徑流和城市熱島效應對環境的影響,有效的綠色建筑結構還可大幅降低建筑垃圾量。
從社會層面來說,綠色建筑可以提高人們在室內的工作生活質量,對工作者的生產力和居住者的健康福祉,以及可持續社區的發展都能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學院在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綠色認證建筑中工作的人的認知功能測試分數比在沒有獲得綠色認證的類似高性能建筑中工作的人高出26%。科學的綠色建筑設計也有助于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生態環境議題,為推動綠色社會發展提供助力。
國內綠色建筑投資的前景
得益于我國碳中和、碳達峰的政策目標,以及中國ESG投資體系、可持續責任投資與綠色金融的發展,建筑行業發展向低碳減排轉型將成大勢所趨,國內綠色建筑也將迎來全新的行業投資與發展機遇。
其一是產業增幅迅速。綠色建筑產業鏈不同于傳統建筑行業,是集綠色建筑研發、咨詢設計、綠色建材、綠色施工、銷售、綠色建筑運營、建筑廢棄物報廢回收為一體的閉口循環建筑產業鏈環,且需要全產業鏈共同推動全生命周期的協同發展,因此產業覆蓋領域廣闊、潛力巨大。我國的綠色建筑產業在“十三五”期間進入全面發展階段。2017年,我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旨在建設節能低碳、綠色生態、集約高效的建筑用能體系,推動住房城鄉建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20年發布的《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則提出到2022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70%等綠色建筑發展目標。
這一大方向背景給綠色建筑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累計建設綠色建筑面積已經超過50億平方米,在城鎮新建建筑中的比重也已經從2012年的2%大幅提升至2019年的65%,帶動關聯產業產值可達3萬億元。在每年房屋施工總面積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預計2022年我國綠色建筑總建筑面積可以達到90億平方米,綠色建筑已經展現出明顯且突出的增長優勢。
其二是金融政策鼓勵。綠色金融框架體系是我國綠色經濟發展的基礎,其近年發展也高效促進了我國市場資本向綠色建筑領域的流動。我國于2012年出臺《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2015年將綠色建筑列為《綠色債券發行指引》重點支持項目,2017年發行第一支綠色建筑債券。此后,《關于支持綠色債券發展的指導意見》《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0 年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發布實施,不但為綠色建筑行業發行綠色債券提供了政策指導,也對建筑業與金融業的綠色互動進行了促進,對綠色建筑的融資環境進行了積極培育。
目前我國正在探索或已經發行的綠色建筑類金融產品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建筑保險、綠色REITs、綠色建筑基金等,涉及建筑范圍包括保障房、商場、公寓、辦公樓、機場等各類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國多個城市也已將保障性住房綠色建設列為發展目標,并配套出臺了各地的《綠色建筑實施行動方案》,這些都為綠色建筑領域的綠色債券發展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根據預測,我國每年新增綠色建筑體量約可達到4億~6億平方米,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融資總需求可達6000億元。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背景下,綠色建筑市場將爆發巨大需求,加速駛入快車道。
其三是技術逐步成熟。裝配式建筑和光伏建筑一體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s,BIPV)是目前最契合綠色建筑的技術模式。其中,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已有一段時間,這項技術不但能憑借節能環保等特征滿足建筑業整體綠色轉型的需求,其預制式、規模化的生產模式還能有效縮短工期、提升生產效率、減少人力需求,從而獲得更多成本優勢。從發展階段看,近兩年我國裝配式建筑的滲透率存在明顯提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增裝配式建筑則已達6.3億平方米,約占總新建建筑面積的20.5%,較2019年同比增長 50.7%。在此基礎上,我國還在持續加大裝配式建筑的扶持力度,全國已有31省出臺了裝配式建筑扶持政策和補貼標準,進一步提升裝配式建筑的技術應用水平。
另一方面,能夠充分利用太陽能的BIPV技術的特點之一是在建筑建造前期就實現光伏組件和建筑物的結合,因此其組件應用場景和功能都更加豐富,如光伏屋頂、光伏幕墻、光伏遮陽板、以及光伏建材等,此外,其能源供應效率也更高,適合我國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體量。目前,BIPV技術在我國的發展尚處于初步階段,但隨著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與積極引導、全國光伏市場的持續增長趨勢,以及常規光伏發電逐步實現平價,BIPV產業在不久的未來必將是重要的行業發展機遇。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20億平方米的新建建筑,建筑資源充裕,市場潛力巨大,隨著各地碳排放指標的進一步落實,建筑行業大規模發展BIPV技術正當其時。
進一步促進國內綠色建筑投資的建議
近年來綠色金融對綠色建筑領域的支持已開始起步,然而,由于綠色建筑前期成本仍偏高、綠色建筑信息披露機制和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機制待完善、市場需求未完全開發等多方面原因,我國綠色建筑投資的潛力仍有待進一步的挖掘。針對這一情況,有如下三個建議:
第一是出臺更多具有針對性的綠色建筑專項金融支持政策,豐富政策體系層次,鼓勵金融工具創新,促進降低綠色建筑投資成本。例如,在企業維度,可以在鼓勵公共住房專營機構多建設綠色保障性住房的同時,在綠色債券的發行政策與準入上給予更多政策性支持;結合建筑行業供應鏈較長、參與主體較多的特征,可以通過政策鼓勵金融機構為具備綠色建筑技術的中小微企業量身提供金融產品。在地域維度,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地區可以利用特區優勢,在綠色金融條例的基礎上出臺針對綠色債券的優惠性政策,吸引綠色金融產業在灣區的更好發展;在產品維度,應進一步擴大綠色建筑保險的品種覆蓋面,為綠色建筑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為有力的綠色金融支持。
第二是繼續加強公眾綠色建筑的認可度,激活消費端需求。在這方面,日本的經驗值得國內參考。與中國相比,日本的綠色建筑發展起源于其60年代環境公害時期帶來的全民環境意識提高,因此相關政策的制定和推行都有著較好的群眾基礎。此外,由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已過,民眾對于生活質量、環境保護的追求高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綠色建筑在日本的推行過程中得到了大量民間參與討論,公眾對綠色建筑的認可度較高。基于此,日本的大型企業也大都愿意參與之中,積極探索從公司決策層推行ESG戰略、推廣綠色建筑、營造可持續發展社區等熱點話題。建筑領域企業也更愿意將自身業務的社會價值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進行對應,將綠色與可持續理念滲透到自身業務流程中。政府對綠色建筑相關企業的扶持也能因此得到更加明顯的效果,如日本的保障房專營機構UR都市機構就在海外信用評級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第三是地方上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要順應當地進行調整,當前我國在綠色建筑標準實施動力和實施效果方面都還有一定的改善空間。綠色建筑本質上是給居住人群提供更好生活品質的手段,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存在較大差異,發展綠色建筑必須要做到“因地制宜、多方思考、綜合判斷、公共參與”。為達成目標或者約束性比例而強制性推進綠色建筑,以及不考慮地區實際情況或象征性的開發綠色建筑都不是政策標準的本意,應該如何平衡“提高宜居性與便利性”和“實現社區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這正是值得各地相關部門、企業以及社會公眾在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思考的問題。
作者:張磊,北京大學博士后研究員,中國產業研究百強青年學者;仝德,北京大學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