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格非
當前,氣候變化已經達到了某些臨界點,并應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氣候危機。氣候危機的核心是生態變化,這其中就包括自然資源的變化。自然資源分為兩種,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人類的商業活動會給自然資源帶來影響和損失,又對各種自然資源具有依賴,如果人們繼續造成自然資源的損失,就將面臨不可逆轉的環境變化。
此等背景下,人們提出了新的經濟轉型理念,即“自然增益型轉型模式”。這一理念重視增加對生態環境的正向影響、產生巨大的商業機會,以及推進企業穩健、可持續經營。其強調,商業模式轉型不能僅停留在“減少負面影響”的層面,而是必須具有正面影響,因為即使是減少后的負面影響也仍在給氣候生態積累壓力,當負面影響的總和超過了某個臨界值,就可能會引發真正的氣候危機,并對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相關模型,國民經濟可以被分成三大系統:第一大系統是食品、土地和海洋利用,第二大系統是基礎設施和建成環境系統,第三大系統是能源和開采系統。以三大系統模型對中國的經濟系統進行研究,評估中國的對應于10個經濟部門的97個行業后,我們發現,三大經濟系統的行業可能為中國帶來每年近9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產出,占中國GDP的57%。其中,有59個行業中度或高度依賴自然及其服務,占行業部門總數的60%以上。由此可見,商業給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大壓力主要來自占全球1/3經濟產值和2/3工作機會的這三大經濟系統,三大系統在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和全球性氣候變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各類驅動力應著力推動三大系統的轉型。
具體到能源和開采系統,中國有20個行業都處于該系統中。化石燃料、金屬和其他材料的大幅使用、不合規供應商采購以及非法采礦,加劇了氣候變化、空氣污染。為緩解這一現狀,需要采取三大行動來推動能源和資源開采系統向自然受益型模式進行四個轉型。其中,三大行動指的是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使用效率,減少開采資源改善開采方式、降低該環節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四個轉型則包括自然增益型能源轉型、自然增益型金屬和礦物開采、可持續的材料供應鏈、可循環的資源節約型生產模式。
1.自然增益型能源轉型的舉措有兩個方向。第一是擴大可再生能源規模,謀劃和布局清潔能源產業,研發和儲備關鍵技術,培育能源新業態,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體系中的占比;第二是重新設計大壩等項目以減少生態破壞,對于新建項目遵循“生態優先、統籌考慮、適度開發”原則,對已有項目進行生態影響整改整治。
以中廣核開發的磨豆山風電場為例,首先,該項目促進了可再生能源規模的擴大,磨豆山風電場年上網電量為11035萬kWh,約相當于節約標煤4.86萬噸/年,節約淡水約40萬立方米/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26萬噸/年。其次要注意的是,生產可再生能源的過程并非對自然只有正面影響,因此即使是可再生能源項目,也應該考慮到其對環境的影響,確保其實現自然增益。中廣核在項目當地同步進行了多類型的生態保護工作,如避開候鳥遷徙路徑、繳納植被恢復費、修建擋墻及排水、開展長期生物監測和相關救助工作、主動修建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修建風力發電相關科普場館等。根據對該項目從建設到運營的全過程的自然資本核算,磨豆山風電場共為自然環境中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創造效益7.74億元。
2.自然增益型金屬和礦物開采轉型措施有五種形式。其一是提升開采效率,包括采用新型技術加強尾礦管理,提升資源利用水平;其二是共享基礎設施,為手工業和小礦業主提供技術、設備、資金的支持;其三是提升用水效率,使用可視化新技術,進行水資源再利用,提升生態系統涵養水源能力;其四是實施系統化的礦山修復,保證生態系統健康和土地價值;其五是使用具有可持續性的化學品替代。
以礦業為例,中國銅業打造的云南普朗銅礦山就是一個綠色開發的新樣板。該礦地處中國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其開采本身會對促進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意義,同時,該項目也配有很多自然友好型舉措,包括對礦區周邊生態環境進行了持續監測;選擇采用高效、節能的自然崩落法采礦技術運用智能裝備與控制技術,建立采選全流程的在線智能監控系統;建有6座生產/生活污水處理站等。截至2020年底,普朗銅礦已實現生產精礦含銅15萬噸以上;累計完成115公頃土地的復墾和綠化,普朗銅礦山實現了項目建設擾動土整治率96.95%、水土流失總治理度93.55%、林草植被恢復率為98.35%;同時也實現本地化用工率33%,帶動了當地關聯產業發展。盡管從數據來看這一案例還不完全符合“自然增益型轉型”的要求,但不難看出項目實際上還是盡了最大努力的。
3.負責任的供應鏈管理將有利于對環境影響的控制??沙掷m的材料供應鏈轉型措施有兩個方面,一是推廣區塊鏈、射頻識別標簽等新型數字技術,提高材料供應鏈透明度及材料跟蹤的成本效益;二是采購透明可追溯材料,企業通過制定合適的可追溯性標準,與直接和間接供應商交流合作,解決非法開采問題。
例如,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通過制度建設,采取了多項舉措來打造透明、負責、可追溯的鈷供應鏈,以防范和控制海外鈷開采與采購過程可能的環境風險,包括發起“責任鈷業倡議”(RCI),同RCI、責任礦產倡議(RMI)合作,實施鈷精煉廠評估項目,研究制定鈷和沖突礦物(3TG)在內的礦產資源供應鏈盡責管理體系等。
4.可循環的資源節約型生產模式的轉型舉措可以有三類。一是循環汽車,翻新和重新使用汽車零部件,廢舊動力電池再生利用與梯次利用;二是增材制造,通過 3D 打印減少材料使用來節省成本;三是循環用鋼,充分利用廢鋼、不銹鋼,減少原生資源開采,節約用材也有利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例如,廣西玉柴以循環原料再制造同樣性能的汽車發動機,由此實現節能60%、節材 70%、節約成本50%,實現累計產值4.8 億元,創造直接經濟效益0.95 億元,創造直接就業崗位200 多個,同時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000 噸。
經濟和社會的繁榮離不開健康的自然。到2030年,該系統若能實現四大轉型,不但將助力延緩氣候變化,也將為該行業中的企業帶來大約5860億美元的商業機會和1800萬個就業機會。目前在政策和監管、投融資支持、技術創新等方面,中國都已具備了轉型條件,也有了諸多值得參考的企業實踐。未來應鼓勵更多企業推動自身的自然增益型轉型,提升創新能力和示范帶動能力,力爭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行動中的重要參與者、突出貢獻者和積極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