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彤 孫新章
中國是最早也是最積極響應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國家之一。在全面推進國家、地方、行業各層面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并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時,我國也因自身在資源條件稟賦、經濟發展階段、城鎮化進程等方面存在著較明顯的地域性差異,具備為全球提供更為多元、豐富的可持續發展經驗模式的可能性而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中國政府非常重視凝練可持續發展實踐經驗、講好中國故事,為全球貢獻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智慧。作為我國可持續發展實驗示范體系的核心主體,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責無旁貸地肩負起為講述可持續發展中國故事提供豐富獨特的地方實踐。“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的通知”明確要求,示范區要“積極向國內同類地區推廣實踐經驗和系統解決方案,對其他區域形成輻射帶動作用”的同時,結合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等,搭建以科技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交流合作平臺,向世界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自示范區開始建設以來,各地方通過多種形式針對各自示范主題進行了經驗總結和模式凝練,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揚。 多個國際機構,都期待中國能夠積極分享實踐經驗,共同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
示范區推廣可持續發展經驗的有益探索
從現階段來看,各示范區講述自身可持續發展經驗、提高自身影響力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搭建或參與國際交流、培訓平臺,吸引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習借鑒示范區經驗,向世界展示可持續發展中國成就。如科技部與聯合國經社部共同舉辦“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培訓班”,向來自全球近30個國家的代表全方位展示了示范區建設的理念、方法和成效。同時,在科技部社發司、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的組織和支持下,各示范區利用首屆全球綠色目標伙伴2030峰會(P4G)、聯合國卡托維茲氣候變化大會、韓國第二屆低碳城市發展國際論壇、聯合國第十屆世界城市論壇等多個平臺積極分享示范區經驗和模式。示范區建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關注、學習和借鑒。
二是主動凝練自身發展實踐經驗,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社會團體配合,向全球、全社會講述地方可持續發展典型做法。如由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人居環境專業委員會、創新與綠色發展專業委員會聯合策劃的《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11評估報告:中國城市人居藍皮書》系列報告,每年都會選擇示范區相關案例,以中英文雙語向全球發布,目前已有“深圳市:通過城市更新與公共空間管理提升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桂林市: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助推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等示范區案例被納入該報告,向全球發布,拓展了示范區講述中國故事的途徑。
三是充分利用多元化媒體,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推動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相關經驗得到及時推廣。如承德市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行動之2021“發現承德之美”探訪活動,通過行業專家與媒體記者聯合行進式考察的方式,對標承德示范區建設主題,系統凝練示范區建設以來的可持續發展相關經驗。最終形成了包括考察報告、案例集、專題紀錄片、新聞報道、短視頻等系列成果,不到1個月的時間瀏覽量接近4000萬人次,極大地提升了示范區建設工作的知曉度和美譽度。
此外,示范區建設還吸引了諸多專家學者對其開展相關研究,其中不乏以典型案例和實踐經驗為重點的專題研究。
高標準講述“中國故事”的幾個建議
示范區作為我國向全球分享可持續發展實踐經驗、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素材庫,已為可持續發展中國智慧的供給做出了諸多努力。未來,為了更高標準地用好可持續發展這把“金鑰匙”,提升示范區建設的影響力,本文認為還有以下幾點需要關注:
首先,順應時代潮流和國際發展動向,更為積極主動地凝練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經驗素材,提升可持續發展中國故事講述的針對性。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地方發展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聯越來越密不可分。這就需要示范區在建設過程中,從更高角度審視自身的發展需求和貢獻輸出能力,以準確研判自身處于全球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生態位”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力爭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經濟、環境發展演進中,做到有的放矢地選擇最具備代表意義和表現張力的案例、模式凝練方向,提升增強影響力的針對性。
其次,增強具備文化包容性的“講述”能力,避免“自說自話”,提升可持續發展中國故事講述的可讀性。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國際性議題,受到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認可和支持,具備跨文化交流的基礎條件。但由于通過國內基層行政體系行文方式來講述可持續發展故事,無論在描述角度、表述方式上,還是語言習慣上都與“SDGs語境”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導致易出現“自說自話”的現象,講述內容被國際社會接受程度不高。示范區亟需開展專項能力建設項目,以提升建設管理者將中國故事用世界語言講述的能力。
第三,深刻理解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性、復雜性,通過更多跨領域、跨行業的專家進行“會診”,提升可持續發展中國故事講述的科學性。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需要系統解決方案的設計和實施,任何單一方向的技術創新和制度進步都應是這個方案中的一個環節。示范區建設和經驗總結過程中,除了需要與其示范主題直接相關的行業專家外,還需要更多能覆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方向的專家共同參與,多角度、多維度協作,闡述更具科學性、嚴謹性的可持續發展故事。
最后,積極應用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條件,增強拓展經驗凝練素材數據源的能力,提升可持續中國故事講述的延展性。國際社會對于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評估數據極為關注,但我國在權威、公開、統一且可以被地方基層政府應用的基礎數據供給能力方面仍然欠缺,這給示范區進一步開展相關評估和經驗凝練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需要加快對地方可持續發展相關行業的信息調研、整理和統計,建立邊界統一、種類完善的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數據庫,以支持示范區講述可持續發展中國故事的延展性。
作者:張曉彤,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實驗示范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孫新章,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實驗示范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研究員/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