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慧
摘 要:由文化和旅游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三屆全國舞蹈展演自10月21日于廣州市正式開幕,全國各地的優秀舞蹈劇目吸引了全國線上線下觀眾超過1000萬人次。該展演活動自第十屆為始,為促進展演中的優秀作品更上層樓以及提供分析和探討舞蹈創作發展趨勢的平臺,每場演出后專家都與主創團隊開展深入細致的專業交流,各抒己見,肯定優異成績的同時也辨析藝術表達的多種可能性。身為地方院校舞蹈教育者代表之一,筆者極其幸運的躋身于此展演專家隊列之中。不僅享受到舞蹈作品的視覺盛宴,而且飽聞專家們對于藝術創作觀念上的真知灼見。高密度的觀摩和研討,激發出對廣東省舞蹈作品創作舞蹈藝術更多、更集中的思考。
關鍵詞:舞蹈展演;廣州舞蹈;作品創作
一、廣東省舞蹈作品分析
(一)東西方藝術語言的融合性
廣東舞蹈學校的教學水平在全國舞蹈教育內的地位始終位列前茅,并得到了行業內普遍認可。舞蹈作品在此展演之前也有《風雨紅棉》、《沙灣往事》等專家認可、市場叫好的優秀舞劇作品,對廣東舞蹈藝術品質、藝術氣象的認知,在此次集中觀看了廣東舞蹈優秀的作品后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是《彩云追月》這個小作品,如果說上海的特點是精致、小資的腔調,那么廣東這座城就是這個舞蹈作品所綜合呈現出的輕松、輕快和愜意。這部作品從傳統古典芭蕾強調開繃直、歐洲宮廷舞蹈華麗浪漫的審美中脫胎而出,體現出一種清新淡雅的舞蹈風格,以獨特的舞蹈形式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彩云追月》將芭蕾舞和廣東傳統音樂相結合,有意識地向觀眾表達出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精神內核。中國人說柳樹,寓意著留戀、惜別;說月,是與家、與和合的愿望相關,作品融合東西方藝術語言的方式使舞蹈《彩云追月》具有了獨立的當代芭蕾舞作品藝術價值。這部作品還具備更廣、更受歡迎的國際受眾群文化交流價值。長期以來作為文化使者,院團或院校或被動或主動、或多或少地開展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化推廣交流的工作,以藝術的感染力、用最快的方式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在這些工作中曾聽到最有觸動的建議,是多去嘗試將東西方藝術門類相結合來進行藝術創作。以這些長期從事國際藝術交流活動專家的經驗,這樣進行交流遠比學演西方經典舞蹈作品效果好,也遠比呈現單一中國舞效果更好。這是因為,選擇融合的方式,首先釋放出一種認可對方文化的友善姿態。
(二)舞蹈語言設計和編排的高度提煉
作品《旗幟》,將我們帶回到那段苦難的時代之中,讓我們看到顛沛流離的人民和旗幟下覺醒的、以張總指揮官為代表的偉大的英雄人物群像,呼喚出我們內心對英雄對革命初心以及對信仰的崇敬之情。芭蕾舞訓練出來的舞者從線條的優美,到空中造型的穩定、規范程度,其能力遠遠超越其他舞種的表現。以輕盈和纖細、華麗和浪漫為美的古典芭蕾要轉換到紅色革命歷史題材的舞劇《旗幟》,我們觀賞到一股強烈雄壯之風的作品背后,一定是充滿了導演、演員們傾情地勞動與付出。
在這部舞劇中,不同工種的主創們對藝術要求十分細致。例如劇中張總指揮演講后的掌聲音效,聽覺上是從觀眾席后方傳遞過來的,將觀眾帶入演講人所在空間,營造出環境的真實感;而雨聲音效就給的是前區、兩側為主;雖然是革命題材的舞劇,從服裝裙子的長度、褲裝的面料和款式設計上,除了一場旗袍,其他場次盡可能地體現出輕盈感,突出肢體清晰的線條。
認真看過節目單之后發現,舞劇觀看的理解和劇情簡介似乎略有不同。觀看的理解是上半場第一段通過表現廣州起義軍民英勇作戰、首戰告捷。舞劇雄壯的氣勢風格得到定位充分后,它的敘事連續兩段、每段息光前所發生的事件都是以挫敗感結束:一次是大量參加起義的革命者犧牲,一次是工作思路不統一產生內部矛盾,原本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不歡而散,總之,傳遞出“主人公所處形勢很被動”的信息。從心理上不斷加壓讓人物內心推向絕望,這樣的設計帶來緊湊感,使張總指揮官這個人物充滿魅力,帶動起觀眾好奇的心理關注他命運的走向。這也使舞劇結構擺脫芭蕾舞劇程式化的束縛,增加舞劇流暢度。
除此之外,舞劇舞蹈動作設計方面全劇幾乎沒有出現一個無效的詞或句,讓人感受到一個成功和一個成熟的導演,他們在塑造人物、營造氛圍、表達意象時舞蹈語言設計和編排的高度提煉和絕對準確、有效,這種功力令他們的作品舞蹈觀賞性極高,可以說達到妙的境界了。
(三)舞蹈結構的風格多樣性
第三部舞劇《嶺南秋雨》,看完之后方知娓娓道來也很好,舞劇結構的風格多種多樣,有的是燒開的水,撲騰撲騰的;而《嶺南秋雨》更像是高溫的油,面上平穩走線性結構,而內里不時爆發出的熾熱情感,則以最強音訴說出第一代共產黨人在革命初期所發生的驚心動魄的艱辛往事。舞劇克制地緬懷著壯烈犧牲的英烈。該劇的舞美在十條長板上做足了文章,每個切換和變化與舞劇內容緊密配合做出了豐富的藝術表達;除此之外,舞劇的審美追求,竟然統一到了每一位群演,四位主演從表演到技術就都是高手,但全體群演輕、飄、流暢,整個上半場幾乎聽不到演員們腳步落地的聲音,足以說明院團演員整體水平的優秀。這部作品是為數不多、不拿音量來轟炸、振奮觀眾神經的紅色革命題材舞劇,時不時還飄蕩出一曲輕快婉轉悠揚的粵調,地域風格濃厚,為這個嚴肅的題材增添了從容和松快感。
二、強調舞性,突出表現舞蹈本體
經過數天來對廣東舞蹈作品的觀摩與學習,更強化了我對廣東舞蹈人藝術追求的理解——廣東舞蹈作品會很強調舞性,舞蹈本體的突出表現比敘事更重要。“杵在原地一眼萬年、穿越宇宙星河”的表達方式在這里絕對無效;其二是與現代舞技術相融合的特點。因為有著最早成立現代舞團的歷史,也由于現代舞是可以通過充分解放其肢體的訓練來展現優勢,民族舞蹈語匯在這里經過融合呈現出鮮明的當代舞風格,廣東舞蹈在本次展演中呈現出用最現代的肢體表達最深沉的民族精神追求的趨勢。
三、從舞蹈專業需要,走向以舞蹈為教育手段
沒有濃厚的古典舞、民間舞風格好不好呢?誠如潘志濤老師所言“這樣發展下去,會不會就都是當代舞沒有自己民族的舞蹈了?廣東本土的舞蹈文化呢?”潘老師作為舞蹈教育家、藝術家,更關心的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此一問,問出了對藝術功能的探究。各異的藝術流派和各異的藝術作品千帆過盡,或許我們可以去關注一個“大舞蹈教育觀”——讓舞蹈從單純的舞蹈專業需要、從藝術家個性彰顯的訴求,走向以舞蹈為教育手段,“讓人成為人”(席勒)。此境界如若實現,會不會更好?
四 、院團文化作品傳統和當代定位的選擇
在國家政策引導下,職業教育是強調緊密對接職業崗位的專業技能、進行人才培養的教育機構,因此作為職業教育中一員,格外關注行業院團文化作品的發展動態以及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多年來主動參與藝術生產之中也做出了較有成效的嘗試。從2007年參與湖北省宣傳部出品項目、大型地域風情舞蹈詩《家住長江邊》,至學院原創舞劇《洪湖水浪打浪》,經歷三年創作、排練,在參加完第四屆湖北省藝術節并獲得了湖北省楚天文華大獎。帶著在舞劇創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和思考,來觀摩這部舞劇,對主創團隊和參演演員充滿了敬意。我們主創在傳統和當代定位選擇上的困惑、掙扎,在《醒獅》這部舞劇中全然不見。這部劇在安全的范圍內做出了最大的突破。數年前在北京觀摩這個作品時,印象中武術的風格濃重;展演再次觀看,此版本舞性明顯、充分提升,并和武術的風格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巧妙體現出高超的技術難度;在導演精心設計下,將舞美場景和舞蹈的形式美感充分進行了發掘,視覺上的形式變化之豐富,讓人目不暇接;舞美以夸張的手法向觀眾傳達藝術意向,舞與物之間尋求到了一種空間表達的語言性。我想這個作品不僅本地觀眾喜愛,一定也是地方政府高度認可的一部舞劇。因為它將廣東地域民俗文化極其自然地按照劇情的推進、合情合理地帶入舞劇表現之中,分寸把握恰當,嫻熟地避開了為舞而舞、為地域化而刻意為之的雷區。作品呈現出恢弘和利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有價值的舞劇作品。
五、結語
結文之時,無論用什么語言。數代人過去,只要他們還能跳著以月亮暗喻渴望團圓的舞,我們的文化內核就會還在;時光悠遠我們無力企及,但有廣東土地上的這些舞蹈人的努力,至少這一代人、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一定只會讓它得到繼承,得以興旺,絕不會讓它消失。廣東舞蹈人終會將舞蹈事業耕耘出更優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