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義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我國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全方面發展與勞逸結合。“雙減”政策頒布后,初中物理教學作為奠定物理基礎的階段,必須優化教學策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將有限的課堂時間發揮出無限的價值。在減負的要求下,僅僅傳授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已經落后,教師必須通過創新的方式來不斷推進教學,為學生創造更有利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幫助學生更好的應對中考甚至未來專業選擇,讓減負高效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展翅飛翔。本文基于初中物理教學,研究優化習題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優化習題;初中物理教學;減負高效
引言
物理作為理科中較為重要的一門學科,從初中開始教學,并且內容環環相扣,因此初中物理教育引起了師生與家長的共同關注。隨著實踐為上時代的來臨,物理這門學科不僅與生活緊密相關,并且發展前景較為重要,是人們高度關注的一個學科。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要優化習題策略,融合新的教學理念,從而幫助學生提高物理能力。
一、初中物理優化習題遇到的問題
1.學生基礎參差不齊
部分學生理解能力較強,能夠快速消化物理知識,相反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學習起來會比較困難。傳統的物理教學通常采用一對多的大課堂形式,師生間缺乏溝通,教師在進行優化物理習題研究時考慮不到學生基礎參差不齊這一現象,此現象可能會使部分學生脫離教師的講課進度,學習問題越積攢越多,從而失去對物理學習的興趣,甚至排斥物理學習。
2.題型較為局限
初中物理知識點較多,課本內容與學期時長都有限,因此教材將知識點壓縮成精華,導致課本知識點沒有那么靈活,物理習題的題型也隨之受到局限,如果使用傳統的習題優化策略,教師將無從改良,甚至出現換湯不換藥的結果,浪費時間精力也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同時,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按部就班在課下為學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私下討論,但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交流討論時仍然局限在課本知識中,并且大多學生交流時不會結合實際去思考,對物理水平整體提升設置了上限。
二、初中物理優化習題的有效策略
1.創設實踐活動
教師應多創設實踐活動,學生在其中親手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解決,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物理習題解答過程中構建立體思維,只有帶動學生對物理的探索欲望,才能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對物理實驗加深印象,并充分掌握。
例如:拿人教版初中物理中的《阿基米德原理》舉例,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環境搜尋物理實踐活動,加入習題策略中。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開水不會響的原因,或提問發出聲響的水有沒有開?以此作鋪墊引出物理知識,因為對流效應的影響,所以水在沸騰之前,其中的氣泡做上升震動,加上容器的震動聲,二者產生共鳴,因此聲音較大。水上下方沸騰的溫度相同,起泡體積逐漸變大,受到浮力影響才到水面并破裂,因此聲音較小。利用身邊常見的小知識與物理學習掛鉤,讓學生更加清晰物理原理,培養學生在習題練習中學思結合。
2.情景導入教學融入習題策略
為防止物理知識枯燥難懂,教師可以在習題教學中導入情景教學。例如:在學習《簡單機械》章節中的杠桿小節時,教師可以通過圖形變幻制作虛擬動畫,一個球狀物體與杠桿來向學生展示一根杠桿為何能夠撬起重物;在學習《家庭電路》時,模擬兩個電表箱,劃分清楚電路,為學生規定情景,如跳閘、著火前兆等,讓學生上臺利用多媒體調節電路,將生活情景結合進教學中。
3.鼓勵學生自主探索
傳統的物理學習中,課本知識局限了學生的思想,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環境鼓勵學生在閑暇時間自行上網探索物理相關的知識。
例如:教師將預習加入習題策略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搜索除去課本之外的相關物理知識,并找到例證來做依據;或者教師將學生分組,不同小組搜索不同的知識,同時要了解這一原理論證的轉化過程,讓學生學會利用網絡接收課本之外的知識;利用網絡資源,教師可以尋找更多優秀的教學視頻,在分享講解后,再準備一些容易出錯的混淆性語法題目,與學生在課上進行頭腦風暴,讓學生分組說出自己的見解,并一一點評并揪出學生見解中的不足與錯誤進行改進。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搜集其他版本的物理教材,讓學生將課本知識與外來知識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充物理知識儲備,在解題與實驗過程中能夠從多方面思考問題。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物理課堂,利用網絡環境資源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物理課堂上為了確保教學能夠與時俱進,習題優化策略在教學中便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推廣,有效豐富了習題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及興趣,同時為學生整合額外的教學資源,積極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
參考文獻:
[1]劉彩云.信息化條件下初中物理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研究[J].新課程,2021(50):23.
[2]吳旭強.芻議探究式教學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2021(50):126.
[3]薛陽友.淺談信息技術在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率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1(36):5-6.
[4]蔡紅娟.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物理教學模式[J].試題與研究,2021(3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