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把小學數學想象和歸納為枯燥的數字,簡單的語言描述,乏味的圖形變化。而經過長期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我非常認同 C.Dillmann說過得這句話:數學是語言的語言。我認為,數學本身就來源于生活,它不可能獨立于語言環境之外而存在。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對每一個數學老師的基本要求。我從以下三方面對語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進行簡單闡述。
一.教師要注重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學生縝密嚴謹的思維品質,使數學語言表達準確、簡練,邏輯性強,具有較好的數學語言交流能力。這是一個人口流動相對較大的時代,導致學校的生源來源顯得較為復雜,最明顯的是不同的地方方言的使用和不同民族的語言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語言的使用上盡量準確統一,比如,質量單位:1千克,有的地方說兩斤,有的地方說1公斤;而準確單位的使用,可以使學生在甄別數學條件時,很輕松的對事物進行分類,從而對條件進行合理取舍,如:媽媽買回3袋蘋果,每袋有8個,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學生就能清楚地分辨出3袋和8個不能相加,因為數量單位不同。
再比如,平均分的問題,只有學生在理解物品必須在分的份數同樣多的情況下才能稱為平均分
二.有效并富于變化的語言評價在數學課堂中的積極作用。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可以從哪來涌出知識的溪流。” 這句話精辟的道出了課堂語言的重要性。一位充滿智慧的老師,他(她)那精彩,靈動,幽默,恰到好處,觸景生情的精彩課堂評價語言,有著評定,引導,激發,啟發,鼓勵等多方面的功效。
然而,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在課堂中評價學生的語言大體有這么幾種:“表揚表揚他(她)”;“很好!”;“你真聰明!”;“你讀得真有感情!”;“你聽得真仔細!”“鼓掌”如果學生第一次聽到上課老師表揚他(她),他(她)會十分高興,如果次數多了,學生聽了會毫無感覺,還有可能失去激勵的作用。我覺得教師評價的語言應充滿愛心、充滿靈性、充滿智慧、充滿尊重、充滿信任、充滿著幽默與風趣。為什么我們不能與時俱進,使用比較流行的語言,如和風細雨式的“我為你點贊”;熱情洋溢,充分帶動全體學生熱情的:“棒!棒!你真棒!”;金星表達“完美”的手勢等等,不一而足。這就要求教師對語言的時代性要有一定的敏感度。
首先,教師的適度評價,才會成為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的助推器。
評價的激勵性作用巨大,我們是不是就可以一味地贊美、贊美、贊美?答案是:不可以。什么東西好吃,長吃也會膩,會倒胃口,會消化不良。贊賞性的評價也應該有個“度”,千萬不可濫用,否則贊賞就會失去應有的價值和意義,超值的嘉獎反而會讓學生產生一種惰性,淺嘗輒止,因其付出與得到不成比例。當其時,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一定要認真指出來,客觀的評價才能使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鼓勵贊賞”必須建立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
曾經有一位教師在教學《簡便算法》時,在學生提出另一種簡便算法時,并沒有一律給予夸獎,而是細致地分析之后再提示其思考,一句“你善于模仿很值得肯定,但在模仿的同時要注意觀察,仔細思考,用在這兒合適嗎?”顯示出教師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獨到的訓練;“老師真欽佩你!有自己的思想!”又鼓勵了學生的獨立思考,使學生的思維朝著“獨創”發展。“
其次,給學生創造自我評價的機會。課堂上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教師提出問題的話音剛落,就有學生高高舉著他的手,可回答問題時卻支支吾吾,或答非所問,甚至會反問“老師你剛才說什么?”對于此類學生,也許部分老師就開始劈頭蓋臉的呵斥,或是一頓夾槍帶棒的嘲諷。碰到此類情況,我認為教師不用忙著對學生進行評價。首先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和態度進行評價,。通過自我評價,促進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提高,這是學生個體良性發展的重要心理基礎。教師盡量做到不要忙著使用語言暴力,對學生進行負面評價。
三.數學綜合實踐課對學生語言表達交流能力的培養
在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的途徑是很多的,我認為數學綜合實踐課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如果說綜合是一種思維方式,那么實踐就是一種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學習品質。
小學數學分為四大板塊: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實踐與應用。教師在教學其他三個板塊的內容時是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活動使學生獲得新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而“綜合與實踐”的教學則是引導學生運用以往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的問題,它需要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去開展各項具體的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提升研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其實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經歷了選一選,問一問,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試一試,做一做,講一講,評一評。這四個環節必不可少的就是學生的語言交流與表達能力的培養。比如在學習了“元.角.分”我設計了一場逛市場的數學實踐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收獲可不小。在談感想時,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我會認價簽上的錢了(認識價簽上的價格是屬于拓展的內容);我還和某某講了價,他降價賣給我了;我知道什么是應付的錢了,什么叫應找回多少錢了(因為同學們平時都說補多少錢回來)……不一而足。
不僅直觀形象地讓學生看到了四種形狀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狀的變化,同時,讓學生動手操作,取得必要數據進行計算,既達到了整理復習的目的,又使同學們直接感受到幾何形體相互之間的聯系。這當中老師提出問題:“這些計算公式看起來各不相同,但他們有沒有內在聯系?”從而得出,要計算體積,當兩個底面相同時,可以用底面積×高而得出。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很快掌握了每一種圖形之間的聯系,以及相互可以“轉化”的思想。學生參與了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將知識發展的過程觀察得直接具體、生動活潑、富有情趣。可見數學知識在語言的變化中獲得升華,語言的交流也讓獲得數學知識更牢固,而且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通過教學實踐活動,無處不證明數學活動中語言的重要性。特別對于教師來說只有掌握好語言這門藝術讓它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