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娟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楚州中醫院,江蘇淮安 223200)
胃息肉是消化內科較為常見的疾病,其是指胃黏膜表面出現乳頭狀突起組織,通常情況下并無明顯癥狀,常在胃鏡檢查、胃腸鋇餐造影或其他治療中被發現。胃息肉有癥狀時會出現腹脹不適,上腹隱痛,偶見嘔吐、惡心等表現[1]。現階段通常行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及內鏡鉗除術等治療胃息肉,其中內鏡黏膜切除術(EMR)與高頻電凝切除術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兩種內鏡息肉切除術,且臨床效果較好,但在術中也偶有出血、息肉切除不全及穿孔等不良事件發生[2]。因此,本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 月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楚州中醫院診治的80例胃息肉患者為對象,探討無痛電子胃鏡下胃息肉EMR切除胃息肉安全性及療效,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楚州中醫院接受治療的胃息肉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51.24±4.77)歲;多發27例,單發13例;病變部位:胃體10例,胃竇24例,胃底6例。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27~70歲,平均年齡(52.36±4.25)歲;多發26例,單發14例;病變部位:胃體11例,胃竇23例,胃底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楚州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入選患者均經電子胃鏡確診為胃息肉;②符合《實用消化內鏡治療技術》[3]中關于胃息肉的診治標準,且無手術禁忌癥者;③單個胃息肉直徑為2~5 mm;④患者已閱讀知情同意書并簽署。
排除標準:①已發展成惡性息肉或胃息肉表面已發生明顯潰瘍糜爛者;②有凝血功能障礙者;③伴有消化系統腫瘤者;④肝、腎、心臟等重要器官功能異常對手術不耐受 者。
兩組患者均進行肝腎功能、血常規、心電圖、凝血功能及胸片等術前常規檢查,手術前8 h禁食,且在術前30 min將10 mg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福建南少林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5020010,規格:1 mL∶10 mg)進行肌肉注射,使胃腸蠕動減緩為手術操作提供條件,同時在術前給予兩組患者靜滴質子泵抑制劑,于手術前5~10 min內口服10 mL鹽酸達克羅寧膠漿(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523,規格:10 mL∶0.1 g)進行局麻,潤滑喉頭,祛除腔道內泡沫,清晰視野。
對照組行高頻電凝切除術,將奧林巴斯 OLYMPUS GIF-XQ260J置入胃腸腔內,在直視下觀察息肉,打開圈套器(日本,奧林巴斯,WF-2417DT25),將其套扎于息肉根底部,緩慢收緊圈套,隨后將高頻電源開啟,以ERBE高頻電流發生器(日本,奧林巴斯,PSD-30)交換實施電凝(40 W),進行電切(50 W),邊切邊收,將圈套器緩慢收緊,密切觀察電切處的情況,然后將息肉用圈套器和三爪鉗取出,息肉脫落后根底部呈現白色,一次切除不凈者可再次電切直至息肉被完全切除。術畢將內鏡取出,取出的息肉送病理檢 查。
觀察組行EMR治療,將內鏡置入息肉根底部,直視下觀察病灶大小,經內鏡活檢孔道將1~5 mL濃度為1∶10 000的甘油果糖(揚州中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414,規格:250 mL)+亞甲藍(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0020129,規格:5 mL∶50 mg)+腎上腺素(北京市永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584,規格:1 mL∶1 mg)的混合注射液用注射針(德國MEDI-BLOBE GMBH,國械住進20143156016)從內鏡下液體輸送管(YZB/蘇0901-2013)注入距離息肉1~2 mm處,使息肉隆起,將固有基層與胃黏膜層分離,然后用套圈器行高頻電凝切除,切除后,可用氬離子凝固術(APC)或熱活檢鉗對創面進行止血處理,對于創面切緣較深或>1.5 cm的創面給予荷包縫合(日本,奧林巴斯,MAF-340,21900BZX00756000號),對于創面切緣較表淺或<1.5 cm的創面用鈦鋏(中國南京微創公司,YZB/蘇0657-2014)直接夾閉。術畢將內鏡取出,取出的息肉送病理檢驗。
①兩組胃息肉完整切除率,手術時間。據息肉形態將切除的息肉分成山田Ⅰ-Ⅱ型與山田Ⅲ-Ⅳ型,分別對兩種形態的息肉完整切除率加以統計,對比有蒂型息肉與扁平型息肉采用該兩種切除術的效果。息肉完整切除的標準為:術中息肉被完全切除,通過從鏡下觀察,未見創面有殘留息肉,同時3個月后復查從內鏡中未見局部復發。②并發癥情況,包括感染、腹脹、術中出血、術后出血、穿孔 等。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例(%)]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山田Ⅲ-Ⅳ型息肉完整切除率和手術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山田Ⅰ-Ⅱ型息肉完整切除率94.74%,高于對照組70.00%(χ2=4.048,P=0.044),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息肉完整切除率,手術時間對比
觀察組出現感染、腹脹、術中出血、術后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的總發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27.50% (χ2=4.021,P=0.045),見表2。
胃息肉的具體病因目前并不明確,其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細胞凸入胃內的隆起性病變[4]。若不及時治療,隨著病情的發展易產生惡性病變,但臨床無明顯的特異性,因此檢測診斷具有一定的難度。傳統治療胃息肉采用開腹切除術,雖能起到治療的效果,但術中出血量多,手術和住院時間較長,術后易發生感染等并發癥[5]。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內鏡技術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其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便于操作的優點,內鏡下高頻電凝切除術作為常用的內鏡手術,雖具有出血量少,手術及住院時間短的優點,但其在操作中咽部反應較大,患者易產生不適感,對手術操作產生的一定影響[6]。無痛胃鏡是基于普通胃鏡上,通過靜脈給予患者短效麻醉,使患者在鎮靜、無知覺狀態下完成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毫無痛感,可避免患者因恐懼、不安等不良情緒產生的躁動。本研究中,觀察組山田Ⅰ-Ⅱ型息肉完整切除率94.74%,高于對照組70.00%(χ2=4.048,P=0.044),觀察組出現感染、腹脹、術中出血、術后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的總發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27.50%(χ2=4.021,P=0.045),說明采用無痛電子胃鏡EMR,息肉的完整切除率較高,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高頻電凝切除術通過圈套器與高頻電凝二者共同作用將息肉切除,高頻電凝產生的高溫能夠促使微小血管收縮,切割組織凝固,進而達到止血的目的,但其難以一次性將較大扁平息肉完整切除,易復發,易產生穿孔和出血等并發癥[7]。而EMR數先行將1∶10 000的腎上腺素混合液注射入黏膜下,病變位置被抬高,使黏膜下層厚度增加,在切割時降低了高頻電損傷消化道深度的概率,同時加上腎上腺素容積壓迫效應、縮血管及隔離作用,減少了出血的發生率[8]。國內學者研究結果顯示[9],EMR治療胃息肉后患者炎癥反應較弱,紅細胞的免疫功能較好。有研究結果發現[10],采用內鏡治療,患者消化道黏膜易產生損傷,使黏膜組織內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有關信號通路被激活,大量炎癥因子被釋放,進而進入血液循環中。
綜上所述,臨床中采用無痛電子胃鏡下胃息肉EMR治療胃息肉效果良好,能夠提高胃息肉完整切除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在治療胃息肉中借鑒。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