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勇 陳小波 潘 靜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孝感醫院,湖北孝感 432100)
細菌感染疾病常見于臨床中,嚴重感染者病情發展快速,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存在著較大危害性,感染性休克患者有30%~70%的病死率[1]。大多數化膿性球菌都屬于革蘭氏陽性菌,其會產生外毒素導致人體發病,若女性陰道菌群環境失調會滋生大量革蘭陰性菌,很容易引發革蘭陰性菌感染。抗生素是細菌感染主要的治療方式,且有著良好的療效,不過長期用藥或不規范用藥,會產生耐藥性,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相關調查發現[2],我國普遍存在抗生素濫用情況,抗生素耐藥問題十分嚴峻,因此,臨床醫生需重視早期診斷與合理用藥。全身性細菌感染中,降鈣素原屬于新型感染標志物,敏感性及特異性均更高,在細菌引發的全身性炎性反應中,其濃度會明顯增高,但血清降鈣素原濃度在器官移植排斥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中,僅維持較低水平。C-反應蛋白屬于急性蛋白,血清中C-反應蛋白水平在創傷、自體免疫性疾病、腫瘤、感染中會明顯上升,它是一種非特異性的反應物[3]。本研究主要探討在細菌感染診斷中應用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的臨床意義,結果如下。
選取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孝感醫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細菌培養陽性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細菌培養結果分為革蘭陰性菌感染組(64 例),其中女性43例,男性21例;年齡24~85歲,平均年齡(57.04±2.26) 歲。革蘭陽性菌感染組(36例),其中女性22例,男性14例;年齡23~82歲,平均年齡(55.24±2.38) 歲。并抽取120例同期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女性51例,男性69例;年齡24~80歲,平均年齡(54.12±2.83)歲。對比三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孝感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符合細菌感染診斷標準;所有受檢者對本次試驗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病毒感染者,不配合者、肝腎功能不全者;自行出院者。
于患者入院后未使用抗生素治療前在患者空腹狀態下抽取4 mL靜脈血,測定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3 000 r/min,離心10 min,將血清分離,除此之外,對照組行同期實驗,在標本采集2 h后,完成檢測。
采用免疫熒光法行降鈣素原監測,采用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行C-反應蛋白測定,按照試劑及儀器說明書進行操作,并按要求質控和定標試驗。
①評估細菌感染組與對照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水平;②對比分析兩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陽性檢測率,陽性標準:降鈣素原>0.5 ng/mL,C-反應蛋白>0.8 mg/dl;③評估革蘭陰性菌感染組和革蘭陽性菌感染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水平。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細菌感染組比對照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水平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水平()

表1 對比兩組患者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水平()
分組 n 降鈣素原(ng/mL)C-反應蛋白(mg/dL)細菌感染組 100 6.25±1.20 42.27±4.69對照組 120 0.48±0.13 4.72±0.58 t 52.329 86.950 P 0.000 0.000
細菌感染組比對照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陽性檢測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陽性檢測率[例(%)]
革蘭陰性菌感染組比革蘭陽性菌感染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水平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對比革蘭陰性菌感染組和革蘭陽性菌感染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水平()

表3 對比革蘭陰性菌感染組和革蘭陽性菌感染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水平()
C-反應蛋白(mg/dl)革蘭陰性菌感染組 64 7.86±1.26 43.56±4.18革蘭陽性菌感染組 36 3.52±1.03 38.12±3.56 t 17.609 6.577 P 0.000 0.000分組 n 降鈣素原(ng/mL)
隨著環境不斷惡化以及抗生素濫用,細菌感染發生率明顯提升。相關研究表明[4],早期診斷及治療細菌感染可有效控制疾病,保證預后效果,降低病死率。近幾年,降鈣素原作為細菌感染的早期標志物,主要來自甲狀腺C細胞、肺細胞,其它組織分泌量較少,可被細胞內特異性蛋白酶分解為降鈣素。降鈣素原在抗生素治療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其能阻止形成耐藥菌株,避免二次感染,使抗生素的運用更加規范。血清降鈣素原在正常人體內含量極少,不足10 pg/mL,而在細菌感染的患者血清中其含量會迅速升高,甚至高出正常值的百倍、千倍。由于降鈣素原的特異度及敏感性較高,在診斷細菌感染時,可于全身細菌感染后4小時檢測,7~12 h達到峰值,并在6~12 h維持較高水平,且不會被降解為降鈣素,具有較好的穩定性[5]。降鈣素原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隨著疾病不斷發展,其會隨之下降。經過研究分析發現[6],這是因為細菌感染患者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細菌內毒素等水平較高,在這些因子的刺激下促進機體多組織分泌降鈣素原,超過轉換酶的轉換能力;同時,各種炎癥因子會降低水解酶、轉換酶的功能,所以降鈣素原大量滯留在血液中,使其血清中含量提高。所以說,在細菌感染性疾病診斷和治療效果評估中,降鈣素原是主要指標,其在血清中的含量與感染程度呈正相關,含量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此外,其在感染早期就可以從外周血中被發現。常用的實驗室檢測方法有:免疫發光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固相法等,其中免疫發光法檢測速度更快、靈敏度更高,濃度<5 pg/mL也能被快速檢出,細小動態變動檢出效果較 好。
C-反應蛋白是肝臟合成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其在健康群體血清中濃度含量很低,在炎癥患者血清中濃度較高,可于炎癥進程開始6~12 h進行檢測。細菌感染后,致病菌能夠和C-反應蛋白相結合,使補體被激活,加速血小板凝集,增強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功能,提高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吞噬作用,使炎癥細胞被溶解、吸收。正常人血漿中C-反應蛋白含量為0.068~8.2 mg/L,人體一旦發生放射損傷、手術創傷、惡性腫瘤、細菌感染等情況,會對肝細胞產生刺激作用,導致C-反應蛋白大量合成;如果上述情況減輕后,其在血漿中的含量會快速降低并恢復到正常水平,且水平變化不會受放化療等因素的影響。相關研究表明[7],C-反應蛋白含量能反應細菌感染性疾病,但機體感染12 h后才能在外周血中檢測到水平增長,所以會影響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判斷。為了讓細菌感染患者更規范的接受抗生素治療,可以將血清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前者有著較高的特異度,能及早診斷出細菌感染,而后者有著較高的靈敏度,能反映全身感染表現。因此,在互相協同作用下,能更準確的檢出疾病、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為抗生素治療提供指導意見。
本次試驗主要探討在細菌感染診斷中應用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的臨床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細菌感染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細菌感染組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陽性檢測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對細菌感染的診斷能起到關鍵性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革蘭陰性菌感染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革蘭陽性菌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血液中的降鈣素原水平不僅可對細菌感染進行有效判斷,還可對革蘭陰性菌感染與革蘭陽性菌行有效區分,為使用抗菌藥物提供有力依據[8]。C-反應蛋白是機體急性炎癥反應的一個非特異性的指標。有炎癥的時候C反應蛋白會增高。炎癥包括有菌性炎癥和無菌性炎癥。有菌性炎癥多見于細菌感染,但在診斷細菌感染方面,C-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相比缺乏特異性。有研究結果顯示[9],患者疾病嚴重程度與血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水平高低有關,對血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行動態進行監測,可有效判斷病情,指導和確定治療方案并及時作出調整。降鈣素原診斷細菌感染具有較高的特異度、敏感度,提示相較于血清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可對細菌感染進行診斷,在發生感染后,可對感染發生情況行有效預測,并為后續治療提供有力依據,因此,血清降鈣素原更適用于臨床檢測[10]。
綜上所述,在細菌感染診斷中應用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可對診斷起到一定作用,并可對革蘭陰性菌感染與革蘭陽性菌行有效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