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興 張鋒莉
(南通市中醫院,江蘇南通 226001)
高血壓屬于臨床最常見的慢性病,主要是指血管內的血液在流動情況下形成對血管壁異常持續性高壓力的現象,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舒張壓≥90 mm Hg和或收縮壓≥ 140 mm Hg)為主要特征[1-2]。本病發病群體以中老年人居多,但是高血壓無法徹底治愈,目前臨床首要治療原則為控制血壓,以口服藥物為主要治療方式,而此類患者往往因認知水平不足且醫囑遵從性較差,通常無法積極有效配合治療,再加上西藥長期服用容易產生耐藥性,進而造成臨床療效欠佳[3]。本研究采用在不改變其原有降壓藥物服用的基礎上聯合自擬化痰逐瘀降壓方,實施于南通市中醫院痰瘀互阻型高血壓門診患者治療,并觀察該方案臨床應用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南通市中醫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符合標準的78例痰瘀互阻型高血壓門診患者開展研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各39例。A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齡48~76歲,平均年齡(62.04±4.58) 歲;B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49~75歲,平均年齡(61.93±4.6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試驗經過南通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高血壓臨床診斷標準且經中醫辨證為痰瘀互阻型[4];患者收縮壓不超過180 mm Hg,舒張壓不超過110 mm Hg;生命體征穩定且神志清晰;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加入研究。
排除標準:存在藥物依賴性或藥物濫用者;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存在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
A組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華潤賽科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10700,規格:5 mg)5 mg(初始劑量)予以患者口服,1次/d,最大劑量不宜超過10 mg/d;療程周期為7 d,治療連續開展4個療程。
B組在患者服用氨氯地平的同時,予以自擬化痰逐瘀降壓方治療,藥方組成:天麻10 g,法半夏10 g,炒白術12 g,澤瀉20 g,蒼術10 g,生蒲黃10 g,鬼針草30 g,生山楂15 g,桃仁10 g,紅花6 g,當歸15 g,赤芍10 g,川芎10 g,枳殼10 g,地龍6 g,郁金10 g。用法劑量:1劑/d,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溫服;療程周期為7 d,治療連續開展4個療程。
①療效判定標準:患者經治療頭暈、心慌等癥狀或體征基本消失,用藥1周內,血壓降至正常范圍且上浮不超過30%為顯效;患者經治療癥狀或體征顯著改善,血壓降至正常范圍且上浮不超過40%、未出現不良反應為好轉;用藥1周內,血壓下降幅度較小,出現輕度不良反應為一般;患者經治療癥狀、體征均未改善,用藥1周內,血壓下降不顯著,出現不良反應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血壓控制情況:主要包括治療前后患者收縮壓(SBP)以及舒張壓(DBP)。③癥狀積分:針對患者頭暈、心慌、肢體麻木、胸悶痰多及局部脹痛等癥候實施評估,采用4點計分法,其中0分為無癥狀,4分為患者癥狀嚴重,積分越低患者改善情況越佳。④統計兩組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運用統計軟件SPSS 21.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87%,與A組76.92%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經過治療后所有患者SBP及DBP指標均得到有效控制,B組控制效果優于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治療前各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經過治療后B組患者頭暈、心慌、肢體麻木、胸悶痰多及局部脹痛等中醫癥候積分均顯著低于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各項中醫癥候積分對比(,分)

表3 兩組各項中醫癥候積分對比(,分)
注:與A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A組治療后相比,#P<0.05。
組別 A組 B組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頭暈 3.47±0.38 2.84±1.21 3.46±0.39*1.67±0.50#心慌 3.42±0.46 2.43±0.62 3.41±0.47*1.65±0.43#肢體麻木 3.37±0.45 1.94±0.45 3.39±0.41*1.15±0.26#胸悶痰多 3.65±0.16 2.85±0.63 3.68±0.24*1.40±0.19#局部脹痛 3.57±0.38 1.90±0.69 3.46±0.35*0.91±0.12#
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38%,相比A組10.2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高血壓的病因包括年齡增長、家族遺傳、不良生活習慣與環境、精神壓力以及藥物與疾病的影響等。中醫將高血壓歸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其根據臨床辨證分析共分為六種,有相關研究學者[5-6]在解析高血壓中醫癥候分型過程中,發現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可包括痰濁以及血瘀,其中痰濁與血瘀相互搏結所引起的痰瘀互結型高血壓,患者臨床主要癥候為肢體麻木、胸悶痰多及局部脹痛等。因此針對痰瘀互結型高血壓應當以化痰降濁、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例(%)]
表2 兩組患者血壓指標改善對比(,mm Hg)

表2 兩組患者血壓指標改善對比(,mm Hg)
組別 n SBP DB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39 161.98±12.31 145.16±7.32 95.65±5.21 86.34±6.18 B組 39 162.14±12.16 131.85±6.47 96.02±5.37 75.49±5.56 t 0.058 8.508 0.309 8.151 P>0.05 <0.05 >0.05 <0.05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既往采用的氨氯地平片均屬于鈣離子拮抗劑,這類藥品作用機制主要通過阻斷鈣離子大量進入血管平滑肌與心肌細胞,促使肌肉松弛、動脈擴張,消除冠狀動脈痙攣狀態,心臟的后負荷得以降低,從而減少心肌耗氧量;同時外周小動脈的擴張可以減少外周血管的阻力,有效緩解高血壓癥狀、降低血壓[7-9]。但是本藥品單一使用效果并不顯著,因此臨床考慮采用中西醫聯合用藥方案。本文自擬化痰逐瘀降壓方中,天麻為治肝風內動的要藥,主要作用息風止痙、平肝潛陽,其抗驚厥,降血壓效果顯著;半夏主要功效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等,為消痞散結除痰要藥,二者作為本方君藥具有止眩暈、化痰濕的作用。蒼術、白術主要功效為燥濕、化濁、健脾,澤瀉具有利尿、清熱、利水滲濕等作用,二者均可健脾,且一燥一利,給邪以出路,促使痰飲外散[10],諸藥合為臣藥,以助健脾化痰散結之功。川芎既活血祛瘀,又行氣止痛,為血中之氣藥;赤芍能祛瘀行滯緩解疼痛;桃仁、紅花活血祛瘀、通調經脈;山楂、蒲黃、鬼針草活血散瘀降壓;枳殼化痰除痞、升清降濁,郁金行氣解郁、活血止痛,地龍熄風通絡、止痙降壓;多藥共為佐藥,合用具有活血通絡祛瘀功效,可改善患者血瘀癥狀,以達活血化瘀散結通絡之功。現代藥理研究指出,天麻中含有的天麻素能夠對內皮釋放一氧化氮(NO)產生一定影響,并促使平滑肌細胞膜上鈣離子通道打開,從而對兒茶酚胺產生的縮血管效應起到抵抗作用,有利于血壓下降[11]。白術精提物可對機體肝臟內膽固醇合成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增加脂質代謝轉運,對高血壓患者血脂紊亂情況予以調節。當歸具有擴張冠脈、抗血小板聚集、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其聯合其他中藥可以升高組織NO水平[12];川芎可抑制血管內皮生成內皮素(ET),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發揮降壓作用[13]。鬼針草通過提高血管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膽固醇的含量、提高高血壓患者的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含量、降低內皮素-1(EF- 1)生產,減少腎素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繼而達到降壓目的[14]。本項研究中,B組患者經過用藥后,患者治療總有效率、SBP及DBP指標改善情況以及各項中醫癥候積分均優于A組(P<0.05),充分證實自擬化痰逐瘀降壓方配合西藥運用于痰瘀互阻型高血壓患者治療中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另外,兩組不良反應無差異,分析原因可能為該方采取天然中藥藥材,不會增加用藥不良反應,確保用藥安全可靠,同時其長期服用也不會產生耐藥性,應用于慢性疾病(尤其是需要長期服藥控制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中較為適宜。
綜上所述,針對痰瘀互阻型高血壓患者在不改變其原有降壓藥物服用的基礎上選擇自擬化痰逐瘀降壓方加減用藥方案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壓指標,促進療效提升,且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高,值得臨床采納與推 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