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敏芝
(冠縣中心醫院,山東聊城 252500)
在婦科疾病中,子宮肌瘤屬于多發的疾病,該病常見癥狀有月經量和月經周期異常,少數患者腹痛癥狀較為顯著,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會出現流產、貧血、不孕癥等,從而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和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臨床治療的重點在于及早改善病癥,切除病灶,有利于及早幫助有妊娠需求者成功妊娠[2]。在治療此類患者期間,主要方式為手術治療,包括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等,二者應用均十分廣泛,但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優勢更為顯著,即住院時間短、并發癥少、出血少、手術時間短等。本文分析子宮肌瘤應用傳統開腹手術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臨床療效,結果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冠縣中心醫院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根據不同方案分組研究,設置兩組對比,各40例。試驗組年齡25~50歲,平均年齡(39.8±2.5)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病程(2.1±0.3)年;肌瘤直徑0.5~5.0 cm,平均直徑(2.1±0.2)cm。參照組年齡25~50歲,平均年齡(38.7±2.3)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病程(2.3±0.2)年;肌瘤直徑0.5~5.0 cm,平均直徑(2.2±0.4)cm。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滿足子宮肌瘤的相關診斷依據;均具有手術指征;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者;存在手術或麻醉禁忌癥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精神疾病者。本研究經冠縣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參照組應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術中經切口(4~6 cm)進入腹腔后,找到肌瘤,切開突出部位,將肌瘤剔除后,將腹腔關閉,并將切口縫合。試驗組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即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鋪巾,然后將一縱向切口作于臍孔下緣,穿刺時采用氣腹針進行,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氣腹壓力維持在12 mm Hg。成功穿刺后置入套管,然后置入腹腔鏡,對肝膽、腸管、大網膜等腹腔內情況進行觀察,然后對患者體位進行適當調整,并采取頭低臀高體位,維持高度為30°。對左、右下腹麥氏點在直視狀況下加以明確,然后進行穿刺,將操作機械合理放置后,通過宮頸口將舉宮器置入,并將子宮肌瘤充分暴露,在切口位置,于腹腔鏡下注射20 U催產素。若子宮肌瘤處于漿膜下,則需經Roeder打結方式采用1號Dexon線做成線圖,根據肌瘤的大小和形狀,對線圈進行合理調整,將肌瘤蒂后部作為套扎線圈的位置,推動時借助推結器,然后將線圈收緊,以阻斷血液。術中切除肌瘤之后,對創面進行電凝止血。子宮肌瘤無蒂且處于肌壁間,則需實施電凝,將肌壁表面包膜切開后,直至內核部位,對肌瘤部分采用齒抓鉗進行牽引,分離時沿包膜處理,對創面部位進行電凝止血。若患者發生活動性出血,則采用雙擊電凝方式在第一時間進行止血。對手術創面0號微喬線進行縫合,以發揮較好的止血作用。若患者的肌瘤體積相對較小,則取出途徑在右下腹切口處;若患者的肌瘤體積相對較大,則采用粉碎器將其旋切后再取出。若患者伴有附件腫物,則需將腫物及時剝除,待完成手術操作后,對腹腔反復沖洗,沖洗液為適量0.9%氯化鈉注射液,確認創面無滲血后,取出手術操作器械,然后將二氧化碳氣體充分排除,最后縫合腹壁切口。
比較參照組和試驗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術后體溫復常、首次排氣及住院等時間)、總有效率[評定條件[3]:術后無并發癥,各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完全切除病灶為顯效;術后輕微并發癥,各癥狀改善顯著,病灶基本切除為有效;無效為不滿足前述兩項要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并發癥率(觀察記錄腸梗阻、盆腔粘連、感染等發生情況)及生存質量(工具采用SF-36量表[4],評估項目為4個功能因子,即社會、軀體、情緒、生理等功能,滿分為100分)。
本研究分析和處理各項數據的工具為統計學SPSS 21.0軟件,計數資料表示形式為[例(%)],計量資料表示形式為(),分別用χ2、t檢驗組間差異并對比。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體溫復常時間、首次排氣及住院等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參照組和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例(%)]
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率顯著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參照組和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率比較[例(%)]
試驗組患者生存質量各項得分數據表均明顯高與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作為一種良性腫瘤性疾病,子宮肌瘤的發生率約為25%,一般而言,子宮肌瘤存在包膜,且呈白色,與周圍子宮正常組織存在較為明顯的分界。有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生育年齡女性發生子宮肌瘤的概率更高,絕經后肌瘤消除或發生萎縮[5]。而孕激素、雌激素等水平異常與子宮肌瘤的發生存在直接關系,瘤體可受到激素刺激而生長。遺傳因素、生育晚、妊娠期服用激素等均可造成患者發病,且發病時部分患者臨床癥狀并不顯著,多數于體檢時發現,而瘤體生長位置、數量、大小等與患者癥狀關系密切。對于較大的黏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患者,一般會出現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加等現象。目前臨床尚未明確該病癥的發生機制,但主要影響因素為女性激素[6]。由于病情的進展,其可極大地增加患者困擾,所以對患者加強診治,并對子宮肌瘤實施腹腔鏡、B型超聲檢查尤為關鍵。在治療此類患者期間,以往主要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但對于位置特殊、數量較多、瘤體較大的患者,此種手術適用性相對較高[7]。但在實際應用時,此種手術存在較大的創傷,且術后感染、切口延遲愈合的概率較高,甚至可引發盆腔粘連,所以整體療效并不理想。而通過對患者實施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屬于微創首選術式,其可對患者子宮加以保留,且可確保完整的盆底解剖結構,更有利于患者身心康復。在實施此種手術的過程中,整個操作在可視下進行,可對術中出血量加以控制,切口小,損傷少,且利于術后快速恢復[8]。同時該術式對正常生育能力不存在影響,且術后并發癥率低,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另外此種術式可獲得較佳的切口美觀性,術后患者不易發生盆腔粘連,所以手術安全性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術中止血難度較高,因此術前需對垂體后葉素合理運用,以對出血量加以控制,從而防止發生各種不良事件。可見,子宮肌瘤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價值十分顯著[9]。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效果更為確切,既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恢復,還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可做推廣。
表1 參照組和試驗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表1 參照組和試驗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體溫復常時間(d) 首次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試驗組 40 74.2±0.2 1.1±0.6 16.5±5.3 4.5±1.7參照組 40 95.6±1.8 2.5±0.7 28.6±7.6 7.3±2.7 t 5.373 4.126 5.524 6.135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4 參照組和試驗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分)

表4 參照組和試驗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分)
組別 n 社會 情緒 軀體 生理試驗組 40 78.7±4.5 80.5±3.2 79.6±4.7 78.6±5.1參照組 40 61.3±3.4 64.3±3.1 63.5±3.5 63.5±3.2 t 8.257 9.252 8.613 7.621 P 0.000 0.000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