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 韓伯軍 洪珊珊
(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江陰醫院,江蘇無錫 214400)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指腦部血流中斷發生的缺血性腦組織壞死,也是引起致殘、死亡的重要疾病。ACI的發病機制復雜,其中以高脂血癥、血液黏稠等為高危因素[1]。發病3~6 h是溶栓治療ACI的最佳時間,但患者就診時往往錯過了最佳溶栓治療的時間窗,大多以抗血小板、抗凝、降纖等治療措施改善腦血流,恢復神經功能。藥物治療是ACI的主要治療方法,其中丁苯酞是治療ACI的常用藥物,其可作用于ACI病理的多個過程,加快血管生成,拮抗腦組織缺血,改善神經功能等[2]。瑞舒伐他汀是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可促進LDL代謝與吸收,降低血脂,阻止血小板聚集,增強纖溶,穩定甚至逆轉粥樣斑塊。但治療劑量較大,久用易產生肝損害[3]。因此,本研究選取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評價丁苯酞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ACI的臨床效果,為ACI的治療提供參考,結果如下。
選取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江陰醫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A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59.36±7.15)歲;病灶直徑12~23 mm,平均直徑(18.26±2.39)mm;病灶部位:基底核13例,內囊8例,腦葉6例,丘腦3例;病程6~59 h,平均病程(25.68±10.67)h;合并癥:糖尿病3例,高血壓病5例,高脂血癥2例,冠心病2例。觀察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6~75歲,平均年齡(60.27±6.98)歲;病灶直徑12~25 mm,平均直徑(19.07±2.68)mm;病灶部位:基底核12例,內囊7例,腦葉7例,丘腦4例;病程6~62 h,平均病程(26.21±11.31)h;合并癥:糖尿病5例,高血壓病6例,高脂血癥3例,冠心病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灶直徑、病灶部位、病程、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江陰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內科學》[4]中關于ACI的診斷標準,均行CT和(或)MRI檢查確診;②病程在6~72 h;③患者為首次發病,無服用丁苯酞及瑞舒伐他汀的禁忌證;④患者治療依從性好,臨床資料齊全;⑤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有顱內腫瘤、腦內出血、顱腦損傷等;②患有血液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③患有嚴重的臟器功能不全、精神及心理疾病等;④有吸毒、藥物濫用、激素應用史等。
兩組患者均給予ACI基礎治療,包括吸氧、營養支持、降低顱內壓、維持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給予患者溶栓藥物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規 格:100 mg×30片)口 服,100 mg/次,1 次/d;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035,規格:75 mg×7片/盒]口服,75 mg/次,1次/d;并控制血壓、血糖水平等。對照組患者給予瑞舒伐他汀鈣片(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339,規格:20 mg)口服,20 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丁苯酞(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規格:100 mL∶25 mg)靜脈滴注治療,25 mg(100 mL)/次,2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
①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血脂、血液流變學和炎性反應變化水平。②療效評定標準[5]:顯效為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生活能力恢復正常,NHSS評分減少超過90%,殘疾程度0級;有效為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生活能力顯著改善,NHSS評分減少介于45%~90%,殘疾程度1~3級;進步為臨床癥狀部分改善,生活能力部分改善,NHSS評分減少介于18%~45%;無效為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生活能力無明顯恢復,NHSS評分減少小于18%或者增加;惡化為NHSS評分增加大于18%。有效率=(顯效+有效+進步)例數/總例數×100.00%。③抽取患者早晨空腹上肢靜脈血5 mL,置入離心機中,設置離心速度為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上層血清,置入-70℃的冰箱內保存。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BS-280)檢測患者的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指標。采用血液流變學分析儀(濟南格利特科技有限公司,型號:LB-2A)分析患者的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患者的白介素-6 (IL- 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TG、TC、LDL-C、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TG、TC、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而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IL-6、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IL-6、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較(,mmol/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較(,mmol/L)
組別 n TG TC LDL-C HD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2.09±0.68 1.25±0.46 4.41±0.70 3.35±0.62 2.63±0.78 1.85±0.43 1.05±0.37 1.35±0.26對照組 30 2.12±0.62 1.50±0.50 4.32±0.71 3.68±0.56 2.58±0.66 2.09±0.46 1.03±0.38 1.18±0.29 t 0.178 2.077 0.458 2.163 0.305 2.150 0.198 2.412 P 0.859 0.042 0.648 0.035 0.762 0.036 0.844 0.019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比較(,mPa/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比較(,mPa/s)
組別 n 低切全血黏度 高切全血黏度 血漿黏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12.32±1.56 10.02±1.08 7.64±0.90 5.23±0.86 1.93±0.25 1.58±0.18對照組 30 12.53±1.59 10.73±1.18 7.58±0.92 5.85±0.96 1.89±0.29 1.69±0.23 t 0.501 2.425 0.241 2.616 0.428 2.121 P 0.618 0.018 0.810 0.011 0.670 0.038
動脈粥樣硬化是ACI發生的病理基礎,患者大多有血脂代謝紊亂及血管內皮損傷,可導致血小板聚集誘發凝血瀑布反應,增加血液黏稠度,最終引起血栓[5]。雖然吸氧、營養支持、降低顱內壓、維持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降纖及控制血壓、血糖水平等基礎治療能夠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但無法徹底改善動脈粥樣硬化,停藥后容易復發。因此,調脂干預是ACI治療的重要一環。因此,本研究依據ACI的病理基礎,選取丁苯酞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急性腦梗死具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說明丁苯酞聯合瑞舒伐他汀能夠顯著提高ACI患者的療效。而瑞舒伐他汀是一種他汀類的降脂藥物,能夠抑制HMG-COA還原酶活性,干擾膽固醇合成,降低LDL-C濃度,增加粥樣斑塊的穩定性。另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是ACI二級預防的推薦用藥。因此,聯合用藥是ACI的主要治療方式,選擇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對ACI患者的治療及預后至關重要。丁苯酞是治療腦血管病的新型藥物,經多種機制干預ACI的病理過程,具有改善腦組織血液供應,挽救半暗帶區域,加快側支循環建立,縮減梗死面積等效果,從而產生腦保護作用。研究顯示[6],丁苯酞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ACI的療效可達95.7%,而瑞舒伐他汀治療ACI的效果也優于阿托伐他汀。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95.7%,究其原因可能是樣本量較少。
高脂血癥是發生ACI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改善血脂水平是治療的重點。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TG、TC、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而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丁苯酞聯合瑞舒伐他汀的用藥效果更佳,能夠顯著降低ACI患者的血脂水平。血管內皮損傷是動脈粥樣硬化產生的病理機制之一,丁苯酞可有效改善缺血腦組織的血液循環,抑制氧化應激,調節血脂代謝等,增強瑞舒伐他汀的降脂效果。腦動脈血流降低或中斷是ACI發病的關鍵原因,而降低血液黏稠度及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是治療ACI的重要內容。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丁苯酞可以改善ACI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7]。炎性因子可參與ACI的發病過程,造成梗死區的白細胞浸潤,引發炎性反應,導致血液中的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從而增加了發生粥樣斑塊的風險,進一步加重了神經損傷。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患者的IL-6、TNF-α均低于對照組,說明丁苯酞可抑制瑞舒伐他汀治療ACI患者的炎性反應,減少谷氨酸、花生四烯酸等的釋放,減輕細胞凋亡,改善腦功能[8]。另外,瑞舒伐他汀還可減輕老年ACI患者的炎性反應,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抗炎效果優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可能與丁苯酞、瑞舒伐他汀協同抗炎效果有關,但具體機制仍需現代藥理學的深入研究。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反應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反應比較()
組別 n IL-6(pg/L) 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67.63±10.33 49.03±5.67 3.06±0.93 1.87±0.41對照組 30 66.73±9.48 52.23±5.16 3.04±0.95 2.15±0.47 t 0.348 2.285 0.069 2.462 P 0.729 0.026 0.945 0.017
綜上所述,丁苯酞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急性腦梗死可顯著提高療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其血液流變學,抑制炎性反應,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