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俊萍
氣象災害種類很多,最常見的諸如洪澇、干旱、風暴等,不但發生頻次高,還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密切相關,常常造成巨大的破壞。做好事前災害預防,不但能有效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避免次生災害的作用更大。
我國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基本實現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覆蓋,在過去的歷年歷次災害預報預警過程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正因為如此,關注天氣預報信息,成為了廣大群眾的生活習慣。調查顯示,有60.6%的公眾每天必看天氣預報,有28.7%的公眾通過了解天氣信息之后安排計劃,有10.6%的公眾出于興趣關注天氣預報。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國的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傳播,存在著模式固化、形式固化等弊端,需要及時加以改進。
過去我國的氣象預報信息傳播以傳統媒體為主,尤其是從中央電視臺到省、市、縣電視臺每天固定播出的天氣預報節目,成為人民群眾了解氣象信息的主渠道。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網絡媒體以其實時性、便捷性、容量無限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受眾。而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受眾和影響力都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及時性不足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天氣預報,通常以省為單位,而由于省域面積過大,同一時間內不同地區甚至不同縣鄉的天氣都有明顯不同,也讓受眾感覺到氣象信息發布的針對性、實用性不強。雖然專業氣象網站、政府平臺、微信、短信、微博、App的即時性、可達性優勢明顯,但目前還宣傳不足、推廣不夠,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尚未與傳統傳播渠道形成強大合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技術、新手段日新月異,傳播渠道多元化,但相關的監管手段和監管措施沒有及時跟上,容易造成民眾對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獲取混亂。特別是有些新媒體采集的信息不準確,傳播出去可能造成不可預見的損失。為此,相關主管部門應加以重視,及早制定制度和采取措施,從源頭上規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行為(表1)。

表1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氣象信息傳播中的異同
氣象信息傳播只是手段,最終效果如何,依仗的是氣象分析的準確性。長期以來,基層氣象部門人員偏少等各種原因導致一些基層氣象部門預報的精準性不足。氣象分析具有明顯的網格化特征,因而本地氣象監測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只有做好基層氣象部門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科技水平和業務能力,做到對當地氣象狀況的精準預測,輔以及時傳播,才能起到服務當地百姓,及時防災減災的作用。此外,在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大背景下,氣象工作人員更要提升服務意識,樹立氣象預報無小事的理念,全鏈條細化流程、提升水平。
氣象部門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地方政府對氣象部門的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在資金和人員方面的支持明顯偏弱。一些地方政府沒有建立完善的災害應急協調機構,導致氣象部門在政府體系內部缺乏發聲渠道,無法給領導在防災減災救災決策上提供專業指導意見。一些基層氣象部門的資金缺口大,勉強能夠滿足職工的工資支出,技術設備更新緩慢。尤其是異常天氣少、氣象災害少的地方,氣象部門更是難以得到人員和資金保障。即便是氣象災害多發地區,氣象部門通常也只是受到季節性重視。
氣象部門表面上看并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即使為減災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其效益也難以量化。氣象職工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同地區其部門的職工,而且很多工作崗位處于偏僻的地方,條件相對艱苦。向上流動空間有限、渠道狹窄,職務晉升和職稱評定比較困難,導致一些基層氣象部門技術人才流失嚴重。氣象專業人才需要常年一線工作的經驗積累,人才本來就處于短缺狀態,基層科技人才的不斷流失,更使得人才短缺狀況雪上加霜。特別是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人才,既要懂氣象專業技術知識,又要懂現代信息傳播技術與手段,還需要跨領域的資源儲備,屬于典型的復合型人才。當前這種專業人才極度缺乏,制約了氣象災害信息傳播的效果。
通過將預警信息傳播的單一因子作為指數,分為1~5分五個級別,將發布時間限制以及受眾大小、技術要求、傳播效率、運行成本的核算程度、影響程度大小、抗干擾性等7方面作為評價因子,從而進行綜合考慮5種傳播形式的優缺點(表2)。

表2 預警信息傳播對比指數表
通過電視臺進行氣象信息傳播,雖然具有傳播力強、影響面廣的優勢,但由于是在固定時段,也會產生氣象信息特別是對時效性要求強的氣象災害信息傳播的時滯現象。我國的互聯網應用非常普及,截至2019年底,全國手機用戶已接近11億,其中智能手機占據絕對主流,即使考慮一人多機情況,手機也是毫無爭議的第一信息傳播工具。手持移動終端、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體由于其具有極強的時效性、提供信息的穩定性、克服空間的局限性、公眾的參與性等媒介特性,其優勢越來明顯。應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工具,結合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做到即時傳遞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目前,日本等氣象災害多發國家,在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實時精準推送防災減災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日本氣象廳還建立了全國聯網的災害信息系統,涵蓋中央、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和主要新聞機構,監測到自然災害信息后向全國播發。
氣象預報特別是極端氣象情況下的災害分析,是人類認識大自然的一項科學探索,有著非常多的未知因素,過去不能、現在不能、將來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精準,這就給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帶來了一定風險性。如洪澇災害、颶風預報等,如果預報過輕,會耽誤寶貴的預防和組織人員物質轉移時間,有可能帶來重大人身財產損失;如果預報過重,地方政府提前采取人員轉移、停工停產停學等措施,事后發現是誤報,責任人不但可能會受到責難,還會影響人民群眾對氣象預報工作的信任和配合。為此,必須向科技要成果,不斷提高氣象災害信息預報的精準性。應進行區域細分,在中國氣象網等專業網站上,不僅要有全國范圍、各省范圍的,還要有各市(區)縣的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做到一網知曉全國甚至全世界。市(區)縣級氣象部門在與當地媒體建立常態化信息發布機制的同時,還要爭取與地方政務平臺合作,擴大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渠道。
氣象災害預警的真正價值實現,在于信息傳播的可達性,即在最短時間內傳遞給最需要的目標群體。同時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情況,不管是通過傳統的電視播報還是新媒體的手機推送,都會遺漏掉一部分目標群體。如洪澇災害特別是山洪泥石流災害等,往往都是發生在偏僻鄉村甚至邊遠山區,這些地方一是人員稀少,二是經濟條件差,三是老人多、婦女多、孩子多,四是缺少電視、手機等信息工具。這些人基本屬于現代信息條件下被邊緣化的群體,難以及時獲得應知災害信息。這就需要在進行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時,將現代通訊技術與傳統辦法結合起來,如通過農村大喇叭甚至人員上門通知等,實行地毯式拉網,在防范氣象災害時絕不漏掉一家一戶一人。
氣象院校是培養輸送氣象人才的主力軍,應根據我國對氣象人才的實際需要,核算缺口數量,制定專門計劃,實行定招擴招,加快對氣象人才的培養。中國氣象局、省氣象局以及氣象院校、科研院所等,應充分發揮自身氣象專業人才密集的優勢,定期組織開展人員輪訓,特別是對基層氣象科技人員進行培訓,讓其知識得到及時更新,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由于基層氣象部門人手緊張,上級單位、氣象院校、科研機構的專家還可以采用送科技、送培訓下基層的方式,進行巡回培訓。要制定激勵機制,提供與氣象人才能力水平相適應的收入報酬、職稱評定、職務晉升通道,使高水平氣象人才能夠安心工作。同時還要通過特殊人才引進機制,吸引高水平的氣象專家學者能夠充實到氣象隊伍中來。如加強國際間的氣象合作,通過研討會、客座教授等方式,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指導,及時分享國際上最先進的氣象科研成果等。
地方政府應對本地氣象部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對氣象防災亟需的先進設備進行及時升級。在氣象災害多發地區,地方政府應對氣象部門建立制度化的獎罰機制,如預報精準及時,有效防范了極端氣象引發的災害,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就對有功單位進行表彰,對有功個人進行獎勵,以激發氣象工作者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地方政府領導應改變氣象部門不創造經濟價值的傳統觀念,意識到防災減災就是創造最大的經濟價值。一些地方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損失高達億計、十億計甚至百億計,支持氣象部門做好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工作,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都十分巨大。
地方政務平臺或者政務App中,要建立專門的應急頻道,發布各種有關自然災害與非自然災害的防范、預警、求助、善后信息,組織專業力量,提供專業建議。應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通過政務服務平臺進行適時推送,遇到重大突發災情時,隨時進行信息推送。同時還可以通過應急頻道,發布最急需的應急救災物質信息。防災減災救災就是和時間賽跑,只有做到人盡其材、物盡其用,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或者減輕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同時,氣象部門對于地質災害易發點,要注重氣象信息發布實效和滾動訂正,并及時與國土等相關部門協調溝通,推動由氣象信息發布到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轉變。
相關部門不僅要建立部門間協調和響應機制,還要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教育培訓體系。災害是針對全社會的,因此不能只讓某些部門、某些群體加以注意,其他人麻痹大意。有些氣象災害之所以給人民群眾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很可能就是細節方面的防范之失。應以城市街道社區和農村鄉鎮為單元,由防災救災專業人員定期進行災害預防演練。普通民眾應養成關注氣象災害信息發布的習慣,特別是在雨季、臺風等氣象災害高發期,特定地區的民眾更要加強防范措施。受過專業訓練的自愿者,從接到災害預警信息開始,就能夠積極組織行動起來,有條不紊地開展災前預防,以及中后期的災害救助工作。值得稱贊的是近年來,我國民眾對氣象災害預警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有關調查數據顯示,近五年我國民眾對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的滿意度逐年提高,2019年高達90.7分,較2018年提高0.9分;其中農村91.5分,城市90.1分,較2018年分別提升0.8分和0.9分。2019年民眾對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的知曉率為89.6%,接收率更是達到了92.7%。人民群眾的積極響應和配合,為今后我國進一步提升氣象災害預警成效,提供了有力保證。
深入閱讀
劉美, 吳建成, 盛飛兵, 2017. 氣象趨利避害科普信息應用的傳播學分析——基于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 海峽科學, (1):38-40.
張玉成, 鐘波, 2019. 氣象災害重大突發事件氣象信息傳播構建策略. 黑龍江氣象, (4): 30-32.
朱定真, 董麗麗, 2010. 氣象服務信息有效傳播能力探討. 氣象科學, 30(3): 522-525.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