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
糖尿病為臨床常見慢性代謝性疾病,血糖升高可引起血液粘稠度提高,改變血流動力學,對腎臟血液供應產生影響,出現腎臟血管病變,進一步發展形成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為嚴重并發癥,可引起終末期腎病。文獻報道[1],50%左右2 型糖尿病患者可引起糖尿病腎病,近年來,發病率呈現增加趨勢,目前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與高血糖相關的同時,與高血脂、高血壓等因素密切相關,若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腎病發病因素,尿蛋白水平持續升高,可引起不可逆腎損傷。控制血糖,改善腎功能是臨床治療的主要方向,可控制病情發展,但治療效果欠佳。中醫在糖尿病腎病治療中不斷深入,取得一定療效。糖尿病腎病中醫為消渴、虛勞,久病入絡,可對脾腎造成損傷,脾腎氣因兩虛,氣血和陰陽虧虛,痰瘀會可引發疾病,臨床治療應以活血、補脾腎、祛瘀為主。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糖尿病腎病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5 例。實驗組男26 例,女19 例;平均年齡(63.86±2.59)歲;平均病程(4.69±0.41)年。對照組男28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62.97±2.63)歲;平均病程(4.95±0.6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知情參與;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臨床診斷為糖尿病腎病;以糖尿病癥狀為主,伴有水腫、皮膚瘙癢、腰腿酸痛、胸悶、手足抽搐等[2]。排除標準:伴有交流障礙、認知障礙、心力衰竭、精神疾病、尿毒癥等;由其他疾病引起腎臟疾病等。
1.2 方法 兩組均低鹽、低蛋白、低脂飲食。對照組應用骨化三醇軟膠囊治療,口服,0.25 μg/次,1 次/d。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復方黃芪湯加減治療,組方為:黃芪25 g、玄參15 g、麥冬15 g、當歸12 g、丹參12 g、山藥12 g、川芎12 g、五味子12 g、白術12 g、赤芍12 g、生地黃6 g、甘草6 g,加水煎煮至400 ml,1 劑/d,分早晚2 次服用。血壓偏高患者,加鉤藤10 g、天麻10 g;水腫患者加澤瀉10 g、車前子10 g;血脂偏高患者加用草決明10 g;視模糊患者加用菊花10 g、青葙子10 g;心腎陽虛瘀毒患者加用熟地10 g;脾腎陽虛瘀毒型加用附子10 g;濕濁瘀毒型加用藿香10 g。所有患者連續服藥2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腎功能正常,Scr 下降≥30%,FBG<7.1 mmol/L;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Scr 下降<30%,FBG<8.1 mmol/L;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及腎功能水平,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FBG、2 h PG、HbA1c、Scr、BUN、ALB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BG、2 h PG、HbA1c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FBG、2 h PG、HbA1c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cr、BUN、ALB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Scr、BUN、ALB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水平比較 ()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水平比較 ()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糖尿病臨床癥狀包括:多飲、多食、多尿,病久可見機體消瘦,糖尿病在中醫為消渴病。糖尿病腎病為臨床常見疾病,因糖尿病導致腎小球微血管慢性病變,病理特點為腎小球系膜增生、腎間質纖維化等,糖尿病腎病是不可逆性損傷,為微血管損害引發典型并發癥,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臨床目前對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據文獻報道[4],糖尿病腎病和炎癥反應、腎臟動力學、高血壓及高血糖等因素相關,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使腎小球結節樣、彌漫性硬化,改變血流動力學,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流供應不足導致腎臟缺氧,引發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腎病在中醫屬消渴、虛勞、水腫和尿濁范疇,糖尿病腎病因水腫和消渴癥作用,對腎體和腎絡造成損傷,導致腎臟功能失調,先天不足和后天損害為引起氣陰兩虛和脾腎虧虛的重要病因,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氣血和陰陽虧虛引起痰瘀互阻[5]。古典論著未明確闡述糖尿病腎病病機,現代中醫多認為糖尿病腎病為糖尿病氣陰兩虛發展形成,久病必成瘀,久病成虛,久病可引發脾、腎兩虛。復方黃芪湯組方中,黃芪為君藥,具有益氣健脾和補氣固表、小便自通、止汗助陽的功效,臣藥為白術、麥冬、玄參和山藥,具有補腎滋陰健脾功效,白術具有燥濕利水健脾的功效,山藥可補肺氣、益精,為健脾補氣良藥;赤芍、五味子、川芎和丹參為輔藥,具有涼血活血、收斂精血之功,生地黃涼血、清熱、止血、生津,甘草調節諸藥,諸藥合用標本兼治、攻補兼施[6,7]。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8],黃芪促進高血糖條件腎纖維細胞表達肝細胞生長因子合成,抑制腎纖維化,抑制血小板粘附,降低蛋白尿,改善循環,保護腎臟功能。白術在免疫調節、胃腸道和泌尿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具有抗炎、調血脂、調節水液代謝、降血糖功效。山藥可降血糖、調節免疫、調節脾胃功效。丹參可降低血脂、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抗血栓、改善腎臟供血,靜脈滴注丹參多酚酸鹽可降低糖尿病腎病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腎血管內皮功能[9-12]。
骨化三醇為治療糖尿病腎病的常用藥,為維生素D3活性代謝產物,可促進細胞鈣磷離心吸收,緩解炎性反應,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醇(RAAS),抑制炎性細胞,降低細胞外基質沉積,延緩纖維化。骨化三醇可抑制炎性因子,抑制巨噬細胞聚集,降低腎間質炎癥,阻斷腎膠原纖維合成,同時可促進胰島素受體合成,產生良好的降糖作用,延緩腎功能惡化。骨化三醇抑制腎素表達、合成,對RAAS 激活產生抑制作用,改善氧化應激[10,13-15]。
本研究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5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FBG(6.09±1.45)mmol/L、2 h PG(6.92±1.36)mmol/L、HbA1c(6.01±1.24)%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7.42±1.73)mmol/L、(8.96±1.74)mmol/L、(7.42±1.76)%,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Scr(83.46±10.25)μmol/L、BUN(6.45±0.94)mmol/L、ALB(0.35±0.08)mg/ml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88.71±12.45)μmol/L、(7.52±1.07)mmol/L、(0.87±0.16)mg/m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復方黃芪湯加減聯合骨化三醇治療糖尿病腎病,能夠降低血糖,改善腎功能,值得推廣應用,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研究時間較短,臨床有待于進一步加大樣本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