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
近年來,隨著二胎政策支持,臨床妊娠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導致剖宮產率也明顯增多。剖宮產屬于產科重要手術,能夠解決妊娠高血綜合征(妊高癥)、難產以及巨大兒等問題,對于產婦妊娠結局具有積極作用。但因產婦具有特殊生理變化特點,術中對于選擇合理麻醉劑量、藥物以及方式尤其慎重,既要保證母體無痛感知,又要確保母嬰安全。目前,常見的麻醉方法有腰麻、硬膜外麻醉等,不同麻醉方法其療效有所不同。據相關數據顯示,針對剖宮產術采取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安全性高,藥效起效快,可有效提高鎮痛效果,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癥狀,對于改善產后預后具有重要作用[1]。所以,本次研究將針對剖宮產術中產婦采取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的效果予以分析,望為臨床提供有效參考依據,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5 月~2020 年5 月在本院進行剖宮產手術的36 例產婦,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18 例。對照組年齡20~40 歲,平均年齡(32.15±4.06)歲;孕周最短36 周,最長39 周,平均孕周(37.12±0.63)周;研究組年齡20~39 歲,平均年齡(32.09±4.04)歲;孕周最短36 周,最長38 周,平均孕周(37.08±0.61)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無麻醉禁忌證;②產婦、家屬知曉情況,主動簽署同意書;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前置胎盤產婦;②伴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③產婦伴有重要器官損傷。
1.2 方法 對照組單獨采取硬膜外麻醉,指導產婦保持左側臥位姿勢,于L2~3椎間隙穿刺,放入硬膜外導管,先對產婦注入約5 ml 左右1%利多卡因(黑龍江哈爾濱醫大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390),若達到麻醉平面后再注入5 ml 的2%鹽酸利多卡因和10 ml 左右甲磺酸羅哌卡因(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621)。研究組產婦則采取硬膜外+腰麻聯合麻醉,硬膜外麻醉用法和劑量與對照組一致;腰麻于產婦L3~4椎間隙予以穿刺,若腦脊液滴出后,將1.2 ml 左右0.75%布比卡因(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840)注入產婦蛛網膜下腔,合理控制注入時間,約為15 s左右。腰麻結束后硬膜外置管,觀察麻醉平面,若產婦腰麻不全,可再給予硬膜外注射5 ml 左右甲磺酸羅哌卡因。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產婦麻醉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滿意度。麻醉效果包括麻醉起效時間、麻醉恢復時間、麻醉藥物用量、術中出血量和感覺阻滯評分,感覺阻滯評分總分為5 分,1 分:溫覺消失;2 分:痛覺消失;3 分:觸覺消失;4 分:深度覺消失;5 分:本體覺消失。不良反應包括寒戰、惡心嘔吐和低血壓。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共發放38 份問卷,回收38 份,回收率為100%,分為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分值≥90 分;一般滿意:分值為60~89分;不滿意:分值≤59 分。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麻醉效果對比 研究組麻醉起效時間為(5.8±2.1)min、麻醉恢復時間為(61.5±17.8)min、麻醉藥物用量為(19.1±7.8)ml、術中出血量為(128.7±21.6)ml、感覺阻滯評分為(1.2±0.5) 分,均優于對照組的(8.1±2.5)min、(96.8±18.5)min、(41.8±8.5)ml、(162.7±24.7)ml、(4.5±0.1)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2.989、5.834、8.348、4.396、27.458,P<0.05)。
2.2 兩組產婦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中發生惡心嘔吐2 例、低血壓1 例、寒戰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22%;研究組中發生1 例惡心嘔吐,無寒戰和低血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56%。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56%低于對照組的2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312,P=0.012<0.05)。
2.3 兩組產婦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產婦中7 例滿意、5 例一般滿意、6 例不滿意,滿意度為66.67%;研究組產婦中11 例滿意、6 例一般滿意、1 例不滿意,滿意度為94.44%。研究組滿意度94.44%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33,P=0.035<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滿意度對比(n,%)
剖宮產術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其療效和術后恢復情況以及麻醉方式具有密切聯系,麻醉方法對于改善術后預后具有關鍵性作用,若選擇合理、安全的麻醉方式既能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減輕產婦疼痛,又能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率,確保母嬰安全[2]。因產婦妊娠分娩時屬于特殊階段,采取快速、安全的麻醉方法,減少麻醉劑量是保證產婦安全的首要條件,而常見的麻醉方法有硬膜外麻醉、腰麻等方法,因麻醉方法不同,其麻醉效果也有所差異。因此,針對剖宮產術產婦選擇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顯得尤其重要。
在剖宮產術中因胎兒快速娩出要以產婦合理麻醉為主,使麻醉效果盡快達到預期效果,以緩解產婦疼痛,確保母嬰安全。尤其是針對橫切口產婦,疼痛劇烈,若不采取有效的麻醉易引起嚴重并發癥,對胎兒和母產婦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硬膜外麻醉在臨床上使用較廣,操作相對簡單,但藥效起效慢、阻滯不完全率相對較高,且術后易引起不良反應,利用硬膜外穿刺針,將鹽酸利多卡因等麻醉藥物注入硬膜外腔,以起到阻滯麻醉的效果,讓脊神經根、支配區域保持暫時麻醉狀態,以提高麻醉療效。但根據大量研究文獻[3]顯示,單獨采取硬膜外麻醉療效一般,藥物使用劑量較多,需大量靜脈鎮痛藥物緩解產婦疼痛,無法完全阻滯產婦盆腔神經叢,且分娩過程中因內臟牽拉等情況,也會導致麻醉失效或者麻醉不完全等問題,難以控制術中出血量,導致產后不良反應率較多,對母嬰安全造成一定影響。再加之,硬膜外麻醉組織平面在T8~L4間,難以完全阻滯盆腔神經,約25%左右產婦麻醉失敗,對于后期手術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剖宮產術中逐漸將腰麻和硬膜外麻醉聯合應用。腰麻具有藥物劑量小以及療效確切等特點,但單獨使用也具有一定副作用,可控性相對較差,易導致產婦血流動力學變化,從而引起胎盤灌注量明顯下降,引起術后胎兒呼吸窘迫等不良反應癥狀,對母嬰安全造成影響。而將兩種方法聯合應用,注藥5 min 后立即手術,麻醉效果最優,能夠有效彌補單獨硬膜外麻醉藥物劑量過多、藥效起效慢等問題,從而減少產婦疼痛感,降低術中出血量,確保手術安全性,降低醫療糾紛,提高產婦滿意度,改善后期生活質量[4]。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在椎管內注射力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藥物,能夠阻斷感覺神經、運動神經纖維以及交感神經,藥物起效速度較快,可在短期內完善阻滯,鎮痛效果、肌松療效相對滿意,同時,還能降低麻醉藥物使用劑量,延長麻醉時間,避免因麻醉導致的血流動力學變化過大以及麻醉不良反應等癥狀,減少對胎兒和產婦造成影響[5]。此外,聯合麻醉因使用藥物劑量較少,能夠減少藥物損傷產婦運動神經功能,使術后產婦清醒時間加快,麻醉平面可控性相對較高,可防止盆腔臟器牽拉痛,避免因疼痛引起的應激反應。并且,聯合麻醉可控性較強,能夠調整注藥速度,有效控制阻滯平面高低,局部麻醉用較少,避免局部麻醉藥物引起中毒風險。但在使用時需注意,若患者聯合麻醉后出現低血壓情況,需立即使用麻黃堿,以有效降低疾病風險。本次研究中,對照組單獨硬膜外麻醉,研究組硬膜外+腰麻聯合麻醉,結果顯示,研究組麻醉起效時間、麻醉恢復時間、麻醉藥物用量、術中出血量、感覺阻滯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56%低于對照組的2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312,P=0.012<0.05)。研究組滿意度94.44%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33,P=0.035<0.05)。由此可知,硬膜外+腰麻聯合麻醉能夠發揮各自優勢,既能起到肌肉松弛以及鎮痛的效果,又能緩解產婦疼痛,減輕應激反應,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癥狀,從而有效避免醫療糾紛,提高滿意度,可作為有效的麻醉措施在臨床應用。
綜上所述,對剖宮產術產婦采取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具有較高安全性和推廣性,不僅能減少麻醉藥物使用劑量,縮短麻醉起效和恢復時間,又能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率,提高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