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瑤
帕金森病是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同時也是原發性退行性疾病,在疾病嚴重時使患者的自理能力及活動能力受限,導致生活質量受到影響。該病患者的臨床特點表現為肌強直、靜止性震顫等運動癥狀與感覺障礙、精神障礙、睡眠行為異常等非運動癥狀[1]。目前,帕金森病患者均使用西藥如左旋多巴等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其用藥時間愈長患者的不良反應也日漸加重。為此,本文選取本院2017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0 例肝腎不足型帕金森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中藥自擬補腎調肝止顫湯對該病患者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0 例肝腎不足型帕金森病患者,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患者女14 例,男16 例;平均年齡(60.42±9.41)歲。觀察組患者女13 例,男17 例;平均年齡(61.32±8.9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2]:符合中醫肝腎不足證與西醫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照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及療效判定標準,西醫診斷參照帕金病森診斷指南中的診斷標準,患者年齡40~80 歲;帕金森病分級(Hoehn-Yahr)≤3 級;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者合并腎、肝、心及造血系統的疾病、惡性腫瘤,或患有精神障礙、重癥感染患者、體質過敏者;不能完成試驗或不予配合的患者;帕金森綜合征、帕金森疊加綜合征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計量、味道、性狀相同的安慰劑溶液,成分為麥芽精,與治療相關性不大。對照組口服美多芭進行治療,藥物中含有左旋多巴200 mg,按照病情實際情況進行藥物增減。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補腎調肝止顫湯治療,補腎調肝止顫湯組方:熟地黃、何首烏、甘草、白芍、當歸、龜甲、柴胡各10 g,鉤藤、雞血藤、天麻各15 g,加入清水500 ml 浸泡30 min,之后進行水煎,取汁100 ml,之后再加水300 ml,煎至100 ml,兩煎混合后早晚各服1 次,服用時加至半溫,1 劑/d。兩組患者治療療程為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中平均每日左旋多巴藥物攝入量、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效果根據帕金森病評定量表評分進行判定,帕金森病評定量表評分總分較治療前減少100%時為治愈;帕金森病評定量表評分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時為顯效;帕金森病評定量表評分較治療前減少20%~49%時為有效;帕金森病評定量表評分較治療前減少1%~19%時則為無效[3]。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中平均每日左旋多巴藥物攝入量對比 觀察組治療中平均每日左旋多巴藥物攝入量為(404.30±64.40)mg,少于對照組的(479.20±60.90)m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285,P=0.0000<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隨著我國老齡化逐步加重,帕金森病發病人數也逐年遞增,成為我國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的一類疾病,由此也對帕金森病治療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醫認為,帕金森病并發的原因在于氧化反應應激,使得氧自由基對紋狀體多巴胺能神經元造成破壞,進而腦組織鐵離子負荷超載,特異性損害腦組織,同時過量興奮性氨基酸毒性損害了神經細胞,誘使其逐漸凋亡,從而使得帕金森病主要病變位置(蒼白球、紋狀體、腦黑質等)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神經元發生變形,這一多巴胺含量隨之減少,同時與這一多巴胺有拮抗作用的乙酰膽堿系統功能亢進,導致機體出現肌強直、運動障礙、靜止性震顫等臨床癥狀[4,5]。
現階段臨床上左旋多巴為治療帕金森病最有效的藥物,但是隨著藥物使用時間的遞加不良反應也隨之出現,包含劑末現象、開關現象等。而采用手術治療時,外科手術多使用腦深部高頻電刺激進行治療,術后需要長期口服西藥,對于肝腎損傷嚴重,且對患者運動癥狀和改善僅限于一段時間內,對于非運動癥狀則無明顯改善效果,甚至具有病情惡化加快的現象發生,因此需要一種能夠緩解帕金森病患者運動癥狀的治療方式,同時能夠進行非運動癥狀的治療,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且療效持久且持續[6]。
針對帕金森病的治療,我國中醫也加入了此病的研究中。中醫認為,帕金森病為顫拘病、顫證范圍內,是本虛標實之癥,元氣虛衰、肝腎不足,水不涵木導致肝風內動,是為本虛;痰瘀氣阻,與肝風并發,促生內邪是為標實。老年患者身體孱弱,肝腎陰虛,陰血、陰精空耗而無補益所致。因此在證治準繩一書中明確:壯年者少見顫振,中年后而有之,老年中最多[7]。久病必然會使五臟壓力過大,五臟的真陰也因此虧損,髓海未得到應有的溫養,從而使腦竅痹阻,神機失用,從而導致癡呆健忘、四肢協調之能失控,痰、瘀、風、火諸邪借此而生,兼有虛實,最終致使病情加重、無可逆轉。結合中西醫對該病進行分析,腦細胞凋亡、線粒體活性降低、代謝酶缺陷均能作為虛證,氧自由基神經遞質紊亂、累積增多、鐵離子超負荷、免疫炎性反應等均能作為內生之邪,這與西醫帕金森病發病的機制相同[8]。
在本次研究中,運用自擬補腎調肝止顫湯對肝腎不足帕金森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中平均每日左旋多巴藥物攝入量為(404.30±64.40)mg,少于對照組的(479.20±60.90)m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285,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帕金森病在中醫中的病原還在于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應用止顫湯治療效果顯著,原因在于該方具有補益氣血、調和肝腎的作用:何首烏滋陰補腎、養肝補血;熟地黃補腎氣,以此幫助肝臟化生精血;龜甲能夠滋補肝腎,又可散化內熱、降肝陽、息內風、安神志的效果;白芍可調肝氣、養肝陰,能夠平肝陽,與當歸、熟地黃共用,能夠滋而不膩、補而不滯,養血且能活血,以此調和營血等。方中之藥各有其用,能夠很好的改善帕金森病的相關癥狀,這與有關研究所得結論相同[9]。
綜上所述,使用自擬補腎調肝止顫湯對肝腎不足型帕金森病患者進行治療,其臨床療效顯著,不僅能夠減少西藥使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