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錦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西安 710300)
課程思政不是專業課程與思政理論的簡單相加,而是以本課程的知識內容和理論體系為基礎,對包含在其中的思想政治元素進行深入探索和挖掘,并通過教師巧妙的設計,將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有機融合。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以下簡稱職業規劃課程)開設的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讓大學生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內容、相關理論,對個人的性格、興趣、能力等形成較客觀、全面的自我認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健康的擇業觀(包括擇業、就業以及創業),并盡早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科學規劃。課程思政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主陣地上將思想政治理論貫穿于教學設計中,通過對本課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讓思想政治教育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對學生產生作用,實現立德樹人的任務[1],在選擇職業時不要局限于狹隘的利益主義圈子把關注點集中于愛好與虛榮上,青年擇業時要考慮怎么才能為人類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務[2]。職業規劃課程與課程思政二者在大學課程體系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基礎,課程思政是保證,二者同為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在教育主體、教育目標、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和教育功能等方面存在著高度融合性。
主體合一性。從主體上看,高校輔導員是二者開展教學的主體。輔導員一般具有良好的政治覺悟、文化素養、道德品質,而職業規劃課程師資隊伍基本建成,且多由輔導員兼任。二者主體的合一性對兩個課程體系的開展均具有優勢。
目標一致性。從目標上看,二者都是將“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課程思政的目標是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規劃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己,用職業規劃知識和理論幫助其提前構建職業發展路徑,二者在目標上都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進而將人的發展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相結合。
方法相似性。二者在方法上都強調理論與實踐、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的結合。開展思想教育堅持的原則有二,一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二是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3]。高校開展職業規劃課程需要在理論教育、案例示范、實踐鍛煉中逐漸向大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引導與滲透,并且職業規劃課程設置是以提升求職成功率為著眼點。
內容互通性。二者都需要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課程思政主要包含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道德觀、法制觀教育等五個方面內容 。職業規劃課程聚焦育人價值的本源,幫助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將職業道德和責任的養成置于重要地位。
功能互補性。二者在功能上具有宏觀與微觀互補性。課程思政是一種“宏觀”教育,通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科學、理性的思維習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職業規劃課程是一種“微觀”教育,通過提升個體的自我感知和對職場的認知,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生價值。
20世紀90年代,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相關理論傳入我國,理論“本土化”改造程度還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西方社會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相關理論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并在西方價值理論體系中不斷發展和改良的,其過分強調個人主義。②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西方理論的“水土不服”。
高校職業規劃課程普遍存在“兼職”情況,即由一線輔導員或學生處、就業服務中心教師組成,由于教師流動性強且事務繁瑣,其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進修課程理論知識,導致教師自身理論素養不足。此外,這些教師大部分不是思想政治專業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經驗不足,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不強,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將職業規劃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效融合。
對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存在兩個難點,一是課程思政的成績不能單純用分數衡量,理論部分可以以筆試方式考核,而實踐部分則需要形成一個長期的、連續性的評價過程;二是課程思政的講授內容不能簡單以理論知識為主,更多的重點是“德育”,應教會學生如何“成人”和“做人”。
課程思政的開展應該是“春風化雨”式的,不能生搬硬套地將課程思政強加到職業規劃課程中。首先,強化特色,加強課程思政的滲透力。高校可根據當地的文化資源和歷史優勢,結合本校的發展特色以及當地名人、知名校友的家國情懷事跡等為特色內容,進行教學大綱的設計,將這些內容與課程模塊、教學目標等相結合,讓特色課程思政成為教學過程的必須環節。其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職業規劃課程和課程思政都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可以按照教學大綱和課程安排完成大多數學生的職業規劃課程,少數學生則需要“因材施教”地開展個案的分析和研究。最后,根據不同年級學生開設有針對性的職業規劃課程。大一新生從職業啟蒙教育開始入手;大三學生開展職業定位教育和擇業教育,優化并鞏固大學生已經基本形成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大四學生開展求職實戰技巧課程,提升其求職成功率。
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全面評價,可采取三種考核方式:一是傳統的筆試考試,考核理論教學內容;二是采用論文形式,考核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思考;三是將社會實踐效果和評價(如實習、志愿者活動等)列入考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教學內容。
規范機構設置并實現培訓常態化。整合師資力量,成立專門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研室,明確隸屬關系,定期組織教學交流分享會,研討教學方案,深挖思政元素。組織教師進修培訓,形成教師能力提升計劃方案,并細化階段培訓目標和考核標準。
將課程思政切實有效地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分工協作聯動機制。學校在制定教學大綱和設計課程體系時,要重視特色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對課程的滲透,根據師資力量逐漸建設一支課程思政的專業隊伍。教師在講授職業規劃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同時,也要重塑課程思政的育人觀,不斷拓展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切實發揮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新時代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