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廣岳
(黃河水利委員會山東黃河河務局經濟發展管理局,山東 濟南 250011)
黃河水利風景區是以河道景觀和黃河工程為主體的水利風景區。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各景區在數量規模、內涵品質和社會影響上呈不斷提升的良好態勢,目前,黃河水利委員會有22家水利風景區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其中自然河湖型景區有19家,水庫型2家,水土保持型1家。2003年,濟南百里黃河水利風景區通過水利部評審。截至2020年底,山東黃河河務局共有9家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黃河水利風景區在保證工程正常安全運行的前提下,將堤防工程、治河歷史、壩工展示等人文景觀巧妙融合,對維護黃河生態、傳播黃河文化、弘揚黃河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
山東河務局抓住地方政府調結構、轉方式及實施“攜河發展”戰略機遇期,積極對接地方,實現與地方政府共贏共享。自2018年以來,濟南百里黃河水利風景區維修養護費正式列入市財政預算,濟南市每年撥款400萬元,用于景區環境、基礎設施維護和綠化美化;利津縣政府向利津黃河水利風景區投資800余萬元,建設了管理房、衛生間和道路,每年還出資20萬元引進物業公司對景區的衛生、綠植進行管理維護。另外,利津縣政府投資1.2億元在黃河堤防工程上建設了東外環路,德州市政府投資2900萬元維修45km的臨黃堤和北展堤,使黃河水利風景區的景區交通更加暢通。
菏澤黃河河務局收集包括《高村合龍碑》在內的十幾通與黃河有關的古碑及治黃名人的書法篆刻石碑,在東明黃河河務局高村管理段建設了古碑亭長廊。1956年、1981年和2019年分別建成的3座打漁張涵閘并行排列,河水穿越其中,形成“三閘并立齊飛潮”的自然景觀。德州黃河河務局在南坦險工設立石碑,確定了“老殘觀凌處”及“黃河咽喉”觀景地標。鄒平黃河河務局在景區建設了梯子壩黃河文化主題公園,園內建有鄒平黃河文化展廳以及“治河三策”碑、治河名人園等。東阿黃河河務局對遺存的黃河灘活柳壩進行修繕加固,最大限度保護好這一僅存的生物防洪工程“活化石”。所有這一切都使人們在游覽黃河自然風光的同時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濟南百里黃河風景區、德州黃河水利風景區、淄博黃河水利風景區和濱州黃河風景區等都建有規模不同的水文化、水科技展室。德州黃河河務局展出了水利前輩們使用過的防汛器具,還詳細介紹了“紅心一號”吸泥船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的過程;鄒平黃河河務局則在景區建設了黃河河工技術雕塑、古代道石壩工程模型,這一切都充分發揮了景區水科技、水文化宣傳教育陣地的功能。
建設水利風景區的目的就在于水利工程的安全維護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具有明顯的公益性,但目前風景區的建設與管理尚未列入國家財政預算,導致建設資金缺乏,影響到景區的建設和規劃的推進實施。如菏澤黃河水利風景區碑亭長廊因年久失修而被風雨損毀,據測算,其修復費用約需15萬元左右,但因無相應預算資金而被擱置。
部分單位對黃河水利風景區重視不夠。早期掛牌的少數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批準前積極建設,各種設施配套完善,申報成功后,由于各種原因而疏于管理。另外,由于認識不到位或受經濟條件所限,部分單位對風景區重視不夠,工作思路不寬,辦法不多,“等、靠、要”思想嚴重,景區發展緩慢,與兄弟單位差距逐漸拉大。
當初在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時,許多單位對景區規劃認識不到位,制定的規劃僅是為了滿足申報要求。這種倉促制定的規劃缺乏應有的調研和論證,很多流于形式,缺乏專業性和可操作性,對今后景區發展起不到指導作用,不利于景區的長遠發展。
9家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都位于山東黃河600多km的黃河兩岸,均屬自然河湖型水利風景區,都是依托黃河沿岸的水利工程、水域、綠植等而建,水利工程建設時重工程輕美感,相似度很高,總體給人以單調、缺乏特色之感。
總體上,黃河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都沒有納入水利工程建設總體規劃,在已建水利工程的基礎上再規劃建設風景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景觀建設發展空間,導致水利工程與水利風景區建設相脫節,整體效果大打折扣。
在景區申報階段,申報材料中雖然都有相應的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但絕大多數景區的管理機構和人員是臨時性的,景區管理人員大多由水利工程管理人員轉崗而來。水利風景區的日常維護與水利工程管理一體化,分工不明,難免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長此以往,景區的日常管理以及今后景區品質的提升都將受到影響。
目前,9家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基本上都是開放管理,大多數景區沒有專職管理機構,管理人員少,景區安全設施不健全,臨河處安全警示標識牌較少,隨著游客流量增加,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另外,近年來自駕游、野外燒烤興旺,對堤頂道路、生態林木及工程面貌的破壞較為嚴重,景區內有些景觀和基礎設施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
由于缺少宣傳,大多數黃河水利風景區在社會上影響力不大,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不高。
黃河水利風景區目前沒有直接可利用的資金和可以參考的政策,必須采取多種渠道融資。一是上下協力,積極推動水利風景區規劃設計納入防汛項目建設規劃和景區段防洪工程維修養護定額,為景區的正常維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二是強化與當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協調與配合,爭取地方政府資金投入。黃河水利風景區改善了生態環境,當地百姓也享受到文化黃河、生態黃河帶來的諸多益處,當地政府有義務拿出資金用于風景區的建設與管理。三是充分調動、整合社會各界力量,爭取社會資金聯合開發風景區。
景區區域面積廣、線路長、管理難度大,要建立健全管理機構和編制,理順管理體系,明確主體責任,提高管理效率;加強黃河水利風景區管理人員專業技能和素質的培訓。每年定期選派省市縣(區)局景區管理人員參加水利部和黃委等單位組織的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培訓班;加強景區之間的交流學習,互看互學,互比互鑒,取長補短,共謀共進。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和交流,提高景區人員的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要做好黃河水利風景區歷史文物、歷史風貌、文化遺存的保護工作,既為延續黃河歷史文脈,也為山東黃河生態景觀線文化興旅之路奠定基礎。黃河水利風景區是宣傳黃河水利的重要窗口,可在景區附近建設水科技館或博物館,注重把黃河水利工程要素、科普知識、建設成就、水利工程作用和黃河水利人的奉獻精神以各種形式向社會推廣,講好黃河故事,讓社會了解黃河,認識黃河,宣傳黃河,擴大黃河水利風景區的社會影響力。另外,還可通過電視、網絡等手段,與旅游、園林部門及社會團體加強交流與合作,向社會公開征集黃河水利風景區標志、組織開展大型體育賽事等節慶活動,提高黃河水利風景區的知名度。
一些黃河水利風景區存在非法建設倉儲、農家樂和其他違章建筑等四亂現象。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加強水政執法外,可創新黃河水利風景區建設與河長制相結合的體制機制,將黃河水利風景區納入河長制管理體系,加強流域風景區監督檢查與考核,為黃河水利風景區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景區基礎建設要有前瞻性、突出特色與品質,為發展黃河旅游打好基礎,黃河水利風景區同質性強,為改變這一現狀,在景區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時,就要做好與景區管理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工作,做好頂層設計,有意識地將當地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工程設計之中,將當地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和內涵展現出來,形成功能相同的水利工程在景區或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同時,在水利工程建設階段就應考慮游人觀光、休閑等人性化需求,預留出景區發展空間。
黃河水利風景區的建設應堅持規劃先行。要認真組織具有一定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開展景區規劃編制工作。要立足于景區特有的生態資源、工程資源和文化資源,找準自身優勢,明確發展定位,精心策劃,科學提出風景區建設總體布局和重點任務,進一步挖掘景區資源,合理配置新景觀,并與當地旅游規劃相協調。總之,通過科學制定和實施,一張藍圖繪到底,逐步提升風景區的檔次。
加強景區精細化、規范化管理,確保景區安全生產無事故。景區內主要工程為防洪工程,隨著游人的增多,安全問題突出。要提高安全生產意識,各重要景點除設有游客須知警示說明外,還要布置防護欄等防護裝置,及時進行景點工程設施的維修養護,消除各種安全隱患;堅持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安全大檢查,及時排查、整改各類安全生產隱患,堅決杜絕任何安全事故的發生。
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總體要求,尤其是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更為水利風景區建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黃河各級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理順景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拓寬景區發展思路,融合各方力量,加強景區水工程、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提升景區文化科普內涵和智能管理水平,推動水利風景區建設管理提質增效,為當地百姓提供優質水利產品,滿足新時代人民對“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需要,為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及幸福河湖建設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