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莉
(陽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陽泉 045000)
DOI:10.13963/j.cnki.hhuxb.2021.02.013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從中可以看到古人對于祭祀的重視。甲骨文中記錄祭祀和軍事的內容也是非常多的。遠古先民食肉不易,所以在求神和祭祀祖先時自然要選擇得來不易的肉食,這種用來祭祀的肉食被稱作“犧牲”。
犧,《說文解字·牛部》:“犧,宗廟之牲也。”鄭箋云:“犧,純毛也。”
牲,《說文解字·牛部》:“牲,體完全。”段注“色純曰犧,體完曰牲。”由此可知用來祭祀的“犧牲”必須是純色體全的動物。《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爾雅·釋畜》中提到了古代先民通過馴化繁殖的六種用來食用的動物,分別是馬、牛、羊、彘、狗、雞,合稱為“六畜”。古人以牛、羊、豕為“三牲”。祭祀時,三牲齊全叫太牢,只有羊、豕叫少牢。
牢,《說文解字·牛部》:“牢,閑養牛馬圈也。”《周禮·地官》:“充人掌繫祭祀之牲牷,祀五帝,則繫于牢。”古人為了方便祭祀,要提前將祭祀的牲畜圈養起來。
牛最為珍貴,一般只有貴族階級吃得起。牛,《說文解字·牛部》:“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之形。凡牛之屬皆從牛。”《說文解字》中牛是象形字。
牛本身體型大,脾氣也倔強,比較難以馴化。《說文解字·牛部》:“牴,觸也。從牛,氐聲。”段注:“角部曰。觸、抵也。亦作抵觸。”《說文解字·牛部》:“?,牛很不從引也。從牛從臤,臤亦聲。”從這兩個字就可以看出牛的執拗,不順從的本性。我們現在也用“犟”“牛”形容人的壞脾氣。
我國古代是農耕社會,人們需要借助畜力來耕種莊稼,牛成為了重要的耕種牲畜,特別是通過人們馴化后。馴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在《莊子·秋水》中提到的:“落(絡)馬首,穿牛鼻,是謂人為。”即是通過穿牛鼻,以方便人們牽引牛進行耕種;二是通過閹割術,使其喪失生殖能力,更為溫順,聽從人們的使喚,同時還能催肥,獲取更好的肉質。《說文解字》中“犗”“犍”兩個字就反映了這一情況。
犗,《說文解字·牛部》:“犗,騬牛也。從牛害聲。”段注:“謂今之騸馬。”
犍,《說文解字·牛部》:“犍,犗牛也。從牛建聲。”通過古人的馴化,牛變得溫順、聽話,更好地為人們飼養和使用。《說文解字·牛部》:“?,牛柔謹也。從牛夒聲。”就反映了牛溫順、聽話的性格。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獸部》也解釋到:“牛在畜屬土,在卦屬坤。土緩而和,其性溫也。”[1]
《說文解字·牛部》:“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之形。凡牛之屬皆從牛。”《說文解字》中牛是象形字。段注“牛,事也。理也。事也者:謂能事其事也,牛任耕;理也者:謂其文理可分析也。”《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從段注中可以看出,牛有兩個特點:一是“理”即溫順;二是“事”即任勞任怨地耕種。
正是由于牛的溫順、任勞任怨的品質,再加上牛是農耕社會的主要畜力,從統治階級到下層百姓對牛都十分愛護和珍惜。《禮記·王制》就曾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犬豕。”國家法律也有嚴禁屠牛的規定,如《淮南子·說山》中就提到:“王法禁殺牛,犯禁殺之者誅。”
羊肉是古代人們普遍食用的肉食。羊,《說文解字·羊部》:“羊,祥也。從,象頭角足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舉也。凡羊之屬皆從羊。”《說文解字》中羊也是象形字。
《說文解字·羊部》:“羊,祥也。”說明羊本身就有吉祥之意。《說文解字》中解釋道:“羊在六畜主給膳也。”說明在“六畜”中羊是古人食用的肉類主要來源,這從很多表美食類的字,都從羊部也可以看出,如:“羔”“羹”“羞”等等。
《說文解字·示部》:“祥,福也。從示羊聲。”段注“祥,福也。凡統言則災亦謂之祥。析言則善者謂之祥。”從羊的“祥”,亦指吉祥的意思。
羊在遠古是伏羲氏的圖騰,伏羲氏頭上頂著的就是羊,代表中國的太陽神。他與人頭蛇身的女媧結合,共同繁衍人類,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美,《說文解字·羊部》:“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無〖注〗臣鉉等曰:羊大則美,故從大。”段注“美,甘也。甘部曰。美也。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引伸之凡好皆謂之美。從羊大。羊大則肥美。羊在六畜主給膳也。”本義指羊肉味美,并且古人認為越是大的羊味道越鮮美。甲骨文的“美”寫作“”是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形頭上戴著羊角似的裝飾物來美化自己,這是古人認為的“美”的狀態。所以羊不僅帶給人們鮮美的肉食,還給人們帶來了美的狀態。
羨,《說文解字·羊部》:“羨,貪欲也。從?,從羑省。”段注“貪欲也。毛傳云。無是貪羨。此羨之本義也。”《廣韻》:“羨,貪慕也。”其義由看到鮮美羊肉而流口水的樣子引申出一般的對事物或人的羨慕之義。《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
羑,《說文解字·羊部》:“羑,進善也。從羊久聲。”段注“羑,進善也。進當作道。道善、導以善也。”其義與誘導從善引申為動詞:誘導、引誘、誘惑等。《尚書·康王之誥》:“惟周文武,誕受羑若,克恤西土。”
善,《康熙字典》:“〔古文〕譱,音蟺。【說文】吉也。【玉篇】大也。【廣韻】良也,佳也。”本義為好,美好,后引申為善良。《尚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徐仲舒先生:“蓋人以羊為美味,故善有吉美之義。”[2]
從以上這些字可以看出羊部字有美善之義,從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美善,推而廣之到一切事物的美善。
《詩經·召南·羔羊》序曰:“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德如羔羊也。”孔穎達疏曰:“《宗伯》注云:羔取其群而不失其類。”《春秋繁露》:“羔飲之其母必跪,類知禮者。”《鄭氏婚禮謁文贊》:“羊群而不黨,跪乳有敬。”[3]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認為羊具有孝順、明禮的品德。《后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獬豸、神羊是古人心中公平和正義的象征。而《說文解字》中的“義”字也說明了這一點。
義,《說文解字·羊部》:“己之威儀也。從我羊。”段注:“己之威義也。義各本作儀。今正。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
儀,《說文解字·人部》:“度也。從人義聲。”段注:“儀,度也。度、法制也。毛傳曰。儀、善也。”“義”字含有形符“羊”,故蘊含仁義、明禮等美好意象。[4]《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遠古先民最早依靠游牧狩獵來維持生活,豬比起牛、羊,由于飼養成本高,其價值更大,直到人們開始農耕定居生活,豬的飼養才成為普遍。豕,《說文解字·豕部》:“豕,彘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說文解字》中“豕”,亦是象形字。
商代豬被人認為是貴重、吉祥的禮物。2003年山東大辛莊就出土了一片商代有字卜甲,卜辭的主要內容講的是用豬祭祀去世的母親以求趨避災禍。[5]《山海經·海內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趾。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可見遠古時期對人容貌的描寫也是以豕為上。[6]豬是較早被人們從猛獸馴養為家畜的一種動物。野豬勇猛好戰,古代有“一豬二熊三老虎”的說法,可見勇猛之處。所以“豕”意象經常出現在戰爭中,表示人們希望在戰爭中像豕一樣勇猛、堅強。而豕的這種品質意味著戰爭的勝利,所以有吉祥之義。
李時珍《本草綱目》:“坎為豕,水畜而性趨下喜穢土。”《易經·說卦》:“坎為豕。”《詩經·小雅·漸漸》:“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毛詩傳》:“犬喜雪,馬喜風,豕喜雨,故天將久雨,則豕進涉水波。”豕象征水,是云雨之神。人們用豕做祭品,來祈求風調雨順。所以豕象征著豐收,象征著財富。
家,《說文解字·宀部》:“家,居也。從宀,豭省聲。”段注:“家,凥也。凥各本作居。今正。凥、處也。處、止也。”古代人們為了方便,就直接利用房屋底下的空間養豬,既便于看管,也便于喂養,這種建筑叫做“干欄建筑”,人們的殘羹剩飯正好成了它們的美餐,等養大了,它們又成人們碗中的美餐。[7]甲骨文中家寫作“”“”,也可以看出,古人以家中多養豬為好,代表家里富裕,有財富。
家,《說文解字·宀部》:“家,居也。從宀,豭省聲。”
豭,《說文解字·豕部》:“豭,牡豕也。從豕,叚聲。”即“豭”是母豬的意思。而豕象征地母,具有繁殖的能力。它們生長能力強,繁殖快。豕既象征了貪欲,也象征生殖。豕屬水,水為陰,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左傳·定公十四年》:“野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
通過對古代祭祀“犧牲”的探析,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人們在祭祀時通過虔誠的準備祭祀物品,向神靈和祖先祈求著所有的美好心愿,也透露出從古至今中國人對于物質富足、精神高尚的審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