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偉,李曉玉,劉雯雯
(鄭州大學 力學與安全工程學院,鄭州 450001)
結構力學是力學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工程力學專業的課程教學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課程的主要任務集中在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上,進一步講述了構件內力分布的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力學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結構力學的傳統教學中,教學知識點多,教學難度大,課時在不同程度上被壓縮,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需對結構力學課程的教學環節進行改革,提升教學質量。
工程力學專業的學生有一部分是高考調劑過來的,對專業的認同性不高,對課程產生了畏難情緒。結構力學課程一般安排在大三學年,但大三學年專業課較多,學習任務繁重,課程本身難度偏大,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
目前,結構力學還是以手算為主,教學內容上主要是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匱乏,容易使學生陷入題海戰術,忽略了對力學基本原理的掌握,很難與實際工程結合起來。
采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可將結構力學中的概念、原理直觀表現出來,手機上使用雨課堂或學習通便可對課程進行管理,這些資源的合理利用可以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踴躍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各高校也采用各種平臺來開展網絡課堂教育,促進了結構力學課程的線上平臺建設,但也增加了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手機進行娛樂的可能性,增加了學生的不可控性,而且在線課堂看不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很難達到線下教學中的互動效果。
目前,結構力學的評價考核多以閉卷考試的形式來開展,期末考試試卷多采用經典題型來對學生進行考核和打分,導致學生對結構力學基本原理的理解過于膚淺。
工程力學專業的學生應注重力學思維的培養。力學具有數學與工程的雙重屬性,可以將工程問題簡化為數學問題,還可以將數學轉換為工程,用來指導工程實踐。結構力學主要講解桿系結構,這些結構在工程中普遍存在,主要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應介紹結構中相關的力學理論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并將工程問題轉化為力學模型。
結構力學傳統的教學方式基本都是以教材和板書為主要載體,但這種形式能夠承載的信息量有限,再加上縮減學時的現狀,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隨著多媒體教學方法的開展,抽象的教學內容可以生動展示出來,但過多依賴多媒體教學可能會造成上課易懂,下課不會的情況。在課程教學中,需同時兼顧兩種教學方式,基于不同的教學內容,可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質量。
演示實驗法:實驗教學是工科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相對于其他力學比較成熟的實驗室而言,結構力學實驗室還比較缺乏。應增加課堂演示實驗,作為課堂教學的良好補充。部分演示實驗可采用PPT動畫演示和數值模擬試驗演示,這些形式便于實施。
工程案例法:一些學生缺乏相關的依托專業背景,對工程實際的認識不夠深入,應多利用結構力學的相關知識來解釋力學現象,比如以石拱橋為例,鼓勵學生用力學原理對拱橋的優劣勢進行分析和解釋。
實踐教學法:傳統的結構力學課堂一般多進行關于計算題的解答,并強調解答中的技巧性,但學生往往忽略了這種計算解答與實際工程的關系。在教學中,可以適量增加關于結構模型設計的內容,加深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例如,在講解結構的內力計算時,可以利用硬紙板或竹片作為材料來制作不同類型的橋梁,通過結構力學計算其受力,通過載重試驗對比不同類型橋梁的承載能力。
互聯網教學法:在教學方式上,網絡教育平臺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課上教學內容可以提前上傳到互聯網教學平臺上,學生可以提前預習。上課結束后,可將討論交流的重點內容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上,以便學生及時進行復習和鞏固。教師還可以錄制一些附加視頻供學生學習,提高課程的深度和廣度。
結構力學傳統的考核方式主要依據教材,容易出現重成績輕過程的問題,即使增加平時成績的占比,但也僅以課后習題作業和課堂考勤為基礎,不能反映出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綜合能力。結構力學課程需引入過程考核機制,在傳統考核的基礎上注重過程考核,更好地評價學生在學習中的綜合能力。要擴大平時成績的來源,如結構模型設計、隨堂測驗、課程大作業等。可將學有余力且對結構力學感興趣的學生組成小組,以結構力學設計大賽為依托,加強結構力學基本原理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鼓勵學生用力學思維進行結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