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琴 包思彤 朱麗杰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日益融合互通,“全媒體”的概念被廣泛使用,它體現了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全方位融合,覆蓋面廣,受眾傳播面全。在全媒體發展普及環境下,新媒體成為高校大學生接收信息的重要載體。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傳播力、凝聚力和引領力的重要課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并把“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作為一條重要實現路徑。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這里思想活躍,人才匯聚,文化交融,各種觀念相互碰撞。在全媒體傳播語境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全面提升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力勢在必行。
在信息高速流動的移動網絡時代,傳統的播報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信息消費需求。新媒體的網絡互動,豐富的傳播形態、多樣的傳播方式,滿足了人們信息消費需求,提高了傳播水平。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也順應時代拓寬了渠道,使傳播變得更加靈活多樣、豐富多彩。也正是因為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形式的多樣性,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斷豐富。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師借助新媒體構建“翻轉課堂”;利用新媒體平臺海量圖文并茂信息布置授課所需材料,有效提高思政課堂的教學質量;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錄制課程,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教育教學。
互聯網時代,網站、微博、微信和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信息的交互實現了更多、更快、更好的方式。高校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了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有助于教育者準確掌握學生實際的思想狀態,及時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宣傳;教師也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收集梳理學生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有效融入課堂教學,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同時豐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其更接地氣,更吸引學生,更為學生所接受。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更有效地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創新互動模式、滿足學生對教育的需求、增強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是主導者。教師在教育實施過程中,具有傳播教育資源信息的優勢,相對于學生而言更有思想、更講政治、更懂理論,因此更具有權威性和話語權。在全媒體語境下,網絡空間的開放性,使得多元價值信息、各種社會思潮涌現,信息傳播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對傳統主流媒體造成了巨大沖擊。生活在新時代的大學生,網絡貫穿于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僅憑智能手機即可實時獲得海量信息。網絡互動成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與大學生之間聯系的主要模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作為高校意識形態主導力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依然存在現代教學技術設備更新滯后、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陳舊、教師教學能力水平偏低等問題,致使大學生對思政課堂學習興趣不高,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抵觸情緒,削弱了思政教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必然影響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日趨增強。在全媒體傳播語境下,不良社會思潮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構成一定影響,尤其是對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的大學生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亂。例如,“歷史虛無主義”顛覆人們對歷史的認識,詆毀、丑化英雄人物,矮化中華文明、抬高西方文明影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極端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影響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團結有愛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的形成。新時代,互聯網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領域,各類媒體網絡平臺快速涌現,媒體傳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媒體成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一些錯誤思想容易以新媒體網絡形式發酵傳播,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階段,不能準確的利用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去辨別媒體信息真偽,更不能深入分析信息背后反映的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缺乏對錯誤的言論及信息的辨別能力。全球化時代,全媒體語境下,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沖擊著價值觀念尚未完全確立的大學生,在大學生群體中散布利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潮,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正確認知,給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開展帶來了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我們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意識形態工作尤為重要。要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政治立場和價值觀念的基礎上,牢牢掌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并充分發揮其引領力、影響力。
1.放下姿態,摒棄陳舊觀念,樹立新媒體理念。在思政課堂教育中,改變枯燥說教為主、單向輸出的觀念,樹立主動學習新媒體知識,掌握新媒體技能,融入到新媒體時代,運用新媒體及時掌握學生思想狀態,多多參與學生思想互動交流,從而真正實現思政教育的話語權的掌握。
2.轉變語態,正面發聲,積極開展理論宣講。針對學生關注關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具有說服力的理論闡釋。充分發揮高校理論高地優勢,把黨的理論思想以師生理論宣講的形式轉變為生動,易于傳播的大眾話語,探索傳統話語和時代話語融合,組織教師深入基層、積極開展宣講,服務師生群眾,在為人民服務中提升政治覺悟。利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并以喜聞樂見的文風語言傳遞黨的理論,提升大學生對于黨的理論和思想的接受度認可度;組織開展志愿服務講黨課、學理論文化沙龍和理論社團讀書分享等系列活動,引導大學生提高理論水平和形成正確價值觀。
意識形態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門整體合力的發揮,才能提升工作質量和水平。
1.加強組織領導,提供工作保障。由學校黨委相關部門牽頭,協同校二級單位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對責任進行分解、落實到班子成員和具體責任人,將意識形態工作納入到學校的工作要點和重要議事日程,與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全面提升對意識形態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強化意識形態工作責任。
2.完善校園網絡監督管理機制,加強網絡輿情監控。高校要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網絡輿情監督體系。充分發揮思政工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協調、統籌以及創設新媒體平臺的能力,整理和建設各種各樣的傳統平臺與新媒體平臺;整合和掌控學院信息平臺以及學生自媒體平臺,實時把握這些新媒體平臺的發展情況,防止大學生受到網絡上不良輿論的影響和利用;加強網絡輿情監控,主動捍衛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促進高校學生網絡自媒體良性穩定發展。
高校應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在意識形態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基礎上,多方位推進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形成綜合效能,循序漸進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觀念,從提高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效能。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和校園文明建設等活動,潛移默化地引領大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理解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內涵,深刻理解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意義,深刻體會青年一代的歷史使命等。將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做實、做細、做精。
為了推進網絡思政工作的開展,要搭建宣傳交流的平臺和橋梁,拓寬高校的宣傳和服務領域,要充分利用新媒體來引領大學生自覺維護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權威性和主導性。
1.要組建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宣講工作隊伍。以隊伍建設作為內驅動力,推動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例如,利用公眾號宣傳優秀教師和學生,形成“成就宣傳”“典型宣傳”的方式,把教書育人的領域延伸到網上,把立德樹人的任務擴展至網絡空間;公眾平臺設立多個欄目,利用新媒體進一步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不斷增強大學生線上線下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加強和改進高校的網絡思想宣傳工作;利用新媒體開展資源整合,引領大學生自覺維護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主導權和積極性。
2.教育者要提高新媒體運用能力,增強自身綜合素質。新媒體時代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動掌握微信、抖音、微博、智慧樹、雨課堂等新媒體技術與手段,并能熟練運用。不斷加強對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育方式的探索,有效運用新媒體把握學生意識形態趨勢,引導學生思想發展,不斷完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提高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推動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