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實體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發展逐步深化,實體經濟與金融的互動關系必然會引發新的變化,亟須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引導金融回歸本源,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
一言以蔽之,金融不是實體經濟的附屬,而是同實體經濟共生共榮。這是研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前提與基礎。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當前對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社會上還普遍存在兩個誤區。一是認為金融業發展應該超越實體經濟,過分強調金融業的虛擬作用;二是認為應該完全發展實體經濟,忽視金融業發展。事實上,金融的虛擬作用是相對實體經濟而言,其來源于實體經濟,并和實體經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從時間發展序列來看,金融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和階段之后才出現的產物。金融是從馬克思的虛擬資本概念中衍生出來的,虛擬資本的產生正是基于實體經濟的需要。可以說,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就不會產生金融。
另一方面,金融業發展對于實體經濟而言是一把“雙刃劍”。適度發展金融業會給實體經濟發展帶來正向的促進作用。因此,實踐中不能將實體經濟發展的困境完全歸咎于金融業,新時期發展實體經濟也不意味著要盲目制約金融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金融業發展要適度,否則有可能會給實體經濟發展帶來阻礙甚至災難。2008年爆發的世界金融危機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因此,只有做大做強實體經濟,規范發展金融業,不顧此失彼,兩者協調發展,才能促進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從金融和虛擬經濟的發展歷程以及運行主體來看,二者的確有相同之處,并且還存在著難以割舍的關系。因此長期以來,部分研究都將金融等同于虛擬經濟,甚至與實體經濟對立。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期,一旦金融發展步伐與經濟發展不一致,金融業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實際上,無論是從金融創造的價值上看,還是從行使的職能上看,金融都不同于虛擬經濟,金融業具有實體和虛擬雙重屬性。從金融的起源來看,其產生是為了滿足實物生產的資金需求,沒有資金,生產就不能進行,因此金融是內生于實體經濟生產配置資金的需要。從金融的作用看,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的業務運行都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是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保障。因此,不能簡單地把金融等同于虛擬經濟。
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仍普遍存在結構失衡、資金空轉、炒錢成風等現象,使得金融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趨勢愈加明顯,反而抑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1.融資結構不合理。從融資結構看,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稍顯滯后。當前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大部分都是通過金融機構間接融資,銀行系統在整個融資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這就導致企業資金需求嚴重依賴于銀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優質企業上市融資的積極性。另外,在間接融資市場體系中,傳統四大行占據主導地位,地方性的金融機構數量少、規模小,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創新的內生動力,造成了金融市場發展不均衡,降低了金融資源分配和使用的效率。因 此,直接融資比重偏低、間接融資占比過大的融資結構模式,容易導致風險高度集聚在銀行,使其受外部環境影響更為敏感,極易成為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源頭。
2.供給結構失衡。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僅有供給數量不足的問題,也有供給結構失衡的問題。在我國,長期以來,銀行貸款很多都流向金融證券領域,沒有真正地應用到實體經濟,導致一些小微企業由于金融供給不足而融資困難,苦于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而影響自身發展。這是由于金融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缺乏專門服務于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造成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使一些迫切需要資金的小微企業找不到資金,而大量社會資金又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渠道。
3.社會信用環境差。實體經濟中存在眾多小微企業,這些企業的特點是規模小、財務不規范和抵質押物品不足。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其發放貸款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而且在獲取企業經營狀況、貸款運用和審批、貸后監管等方面需要付出更大成本。因此,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給這類實體經濟企業時,只能以高利率來彌補,這就導致融資成本的上升。反過來,由于約束這些小微企業的信用體系和制度尚不完善,能否正常還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自身的道德約束和實際經營狀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社會信用環境天然具有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4.金融市場規范化程度不夠。由于資本的逐利本性,導致大量資金流入金融證券等領域,出現影子銀行、資金空轉、非標資產等眾多生態。同時,長期以來較為寬松的貨幣環境還使得資本市場出現大類資產輪動現象,資產價格泡沫在股市、債市等不同市場出現。近年來,各網貸公司頻頻出現“爆雷”現象,甚至如蛋殼等一些大企業也身陷網貸困境。此外,金融市場在深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制約因素,除了將金融與實體經濟割裂開來的主觀因素,也有金融業自身發展滯后的客觀因素,還有金融監管的行政干預等人為因素。
新時代金融應該如何服務實體經濟,從根本上來看,就是要抓住新的機遇和挑戰,必須走活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盤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鼓勵科技創新,培育新興產業。遵循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密切追蹤最新科技發展趨勢,著重關注綠色、智能等領域,選擇市場潛力大、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產業,通過政策扶持或者招商引資重點培養,實現由“制造”向“創造”的轉變。同時,結合各地各企業實際,利用自身優勢,發揮自身現有基礎和條件,避免一哄而起、資源投入過度分散的情況發生。在此基礎上,中小微企業或農戶要“抱團”發展,發揮比較優勢,建立合作互助基金;或者由產業化龍頭企業牽頭,以此獲取金融部門的資金支持。
2.暢通信息渠道,增加有效供應。鼓勵引導企業通過債券等方式融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貨幣創造過程。尤其是那些實力雄厚、有發展潛力的優質大企業,可引導其通過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可以有效降低間接融資占比,也能為小微企業騰挪融資空間。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必然會有金融創新,須慎防金融業過度創新,不然很容易把原生產品本身的風險放大,當風險累積到一定程度,會給經濟帶來金融隱患甚至系統性金融風險。
3.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服務,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以產品和服務多方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創新大數據產品,要從供給側發力滿足融資要求。在整體經濟低速運行的形勢下,中小實體企業運營舉步維艱,金融機構要大力支持以創新為驅動、開展新舊動能轉換等的行業,可對那些發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企業簡化審批流程、開設專營服務網點等,以實際行動予以支持。在提供金融服務時,還可采用多樣化投資方式,通過一系列普惠金融服務,多方位、多層面地激發實體經濟的發展潛能,形成資金鏈、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深度融合的新型服務模式。
4.優化體系,疏通傳導渠道。一方面,增大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實現結構完善、多層次、廣覆蓋的金融服務體系,堅持市場化理念,以構建適應當地實際情況的產業結構為目標,以綠色高效的發展理念為指導,引導中小金融機構深入基層,服務當地中小企業。另一方面,構建中小銀 行資本補充長效機制,擴大金融業準入門檻,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體系,充實中小銀行服務能力,提升金融體系活力,進一步疏通金融資本向實體經濟流動的傳導渠道,有效引導中小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