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寅慧 上海理工大學MPAcc研究生
RJ公司2003年在上海成立,注冊資本500萬元人民幣,總投資達5000多萬元。近年來,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并注冊了不少國際商標品牌。
公司現有員工近30人,6項商標注冊權,32項專利以及16項著作權,合作伙伴包括沃爾沃、康明斯、艾默生等知名企業。公司旗下產品包括各種液壓附件、精密聯軸器、冷卻器等。2019年利潤達344萬元。
RJ公司的組織架構較為簡單,總經理管理全公司所有的部門。每個部門的職員少工作事項多,為了統一日常的管理,公司選擇購買ERP線上管理系統。行政部針對管理系統,組織過員工培訓,但是收效甚微。員工對于本職工作以外的各項記錄較為排斥,認為日常的考勤和工作記錄以外的內容是額外的負擔,比如建立合同應是銷售部門的職責,記錄考核指標完成情況本應是行政部門的職責。這直接導致了整個管理系統運行效率低下,管理工作中常常出錯。
資金管理是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RJ公司資金管理水平相對落后。最明顯的就是預算流于形式,未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制合理的預算方案。大多都是超預算實施,資金濫用或挪用現象比較嚴重,對超出預算的部分并未作出約束。資金來源主要依賴于投資者投資或者是國家補貼,沒有對外借款,籌資形式單一。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RJ公司針對研發費用的管理與同類型的大型公司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RJ公司沒有對外披露的義務,只對投資者和債權人負責。在內部的財務系統中,存在財務信息前后不一致且相差較大、信息重復修改、信息滯后、信息失真等較大問題。企業現有的自我評價對于揭示公司管理中的重要缺陷有限,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的方式、范圍、程序和頻率與企業實際情況符合不太相符,自我評價的力度弱。
和很多小公司一樣,管理者對于各部門職責的分工不夠明細,對于處于部門交叉范圍內的事項秉持鼓勵原則,誰有空誰就做,誰方便誰就做,在員工的印象里沒有這項本職工作,有時反而會因為一時疏忽,做了吃力不討好的事,長此以往,部門間自然會相互推諉扯皮,整體效率低下。
RJ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依賴于前期借鑒的同等經營規模的公司的制度。公司變更為高新技術企業后,由于缺乏專業的財務管理人員,相關的管理制度并未得到及時的改進與更新。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必然是占費用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RJ公司現有的內部控制制度針對研發費用的專項管理不夠。雖然相較于其他的幾項費用來說,研發費用的相關制度較為全面細致,但是和同類型的大型公司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RJ公司缺乏獨立的內部審計機制,參與內部審計的人員風險管理意識淡薄。究其原因,主要是RJ公司過于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擔心將更多地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一些風險較低的管理業務中,會拉低整體的年度收益率。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缺乏制度保障,風險應對能力弱還體現在企業相關制度不完善,內部審計人員與風險管理人員分工模糊,對風險管理的人是無法實現全局性、系統性的把握,面臨風險時,企業很可能不能及時規避和解決風險。
RJ公司要根據自己的特點,設計合適的組織機構,完善企業各部門的職能。首先,行政部要發揮建設作用,積極加強員工職能培訓,強化權責意識,將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個體而非部門,明確分離不相容的職務;其次,通過定期的員工輪崗制度,在各部門中間要逐步形成相互制約與監督的機制,能簡單、高效的執行內部控制活動;最后,在公司層面,要強化各部門的分工意識,通過為員工提供專業化訓練和職業技能培訓等方式,強調各部門的重要性,不要過度依賴于讓各部門發揮主觀能動性。
加強資金預算管理,必須要構建好完整流暢的預算控制體系。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首先,變更零基預算為增量預算,確保企業資金流通順暢,提高流通速度和使用效率;其次,管理層需要從之前的預算方案選擇中吸取教訓,將出現的新的風險因素納入考慮范圍;最后,針對預算方案執行的情況,將其作為考核部門績效的一個指標,不只將預算流于形式。
對于研發費用的專項管理:首先,抓住公司正在進行的研發重點項目和產品,定期組織內部人員進行研發費用的專項審計,包括研發人員的工資,研發用的固定資產的折舊等方面;其次,針對研發人員的工資支出,不再計入應付職工薪酬科目,而是列在研發費用項下的子科目當中,與其他部門的人員工資分開核算;再次,提前將部分資金劃入研發費用賬戶,以對抗研發技術產品化、產業化過程中風險帶來的負收益;最后,改進研發費用的審批制度。原來的研發費用直接由財務部門劃撥,加強內部控制后,研發費用應先由研發部門主管報備總經理審批,審批過后與財務部門經理溝通劃撥。
政府監督的工作不能掃射每一個死角,企業不應只注重政府監督或是其他外部監督,更重要的是做好內部監督。RJ公司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機制,拓寬企業內部控制范圍。管理層應當率先踐行改進措施,保障自上而下的貫徹。依靠已經建立的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從管理層開始不斷強化內部控制意識。應該建立相應的動態評價指標體系,選用相應的數學模型,以應對外部變化帶來的風險,保證企業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