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英 山東青島市平度市鳳臺街道經管統計審計服務中心
在法治社會建立的過程中,做好農村財務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證集體資金得到正常的使用。只有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農村政策開展農村財務管理,才能夠使集體資金的使用更加的公開,更加的透明,才能夠防正貪污腐敗事件的發生。這也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然的發展之路、
通過換屆經濟責任審計發現,有的村干部對集體家底不清楚,漠不關心,合同管理混亂,在農村財務委托代管體制下,村干部由于缺乏責任心或者不懂財務管理等原因,不能及時組織開展財產清查和清查后的賬務調整,而作為農村財務委托代管部門又不能代替村級接進行財產清查,導致有賬無物和有物無賬的賬實不符問題普遍存在。有的村干部不作為,集體資產承包租賃費長期拖欠得不到解決。有的村主要負責人無視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違反村級事務民主管管理程序,獨斷專行,搞一言堂和家天下,擅自簽訂、變更合同,擅自出租發包集體房屋土地。有的干部甚至將集體資產資源資金視為己有長期無償占用牟取私利。有的村集體資產資源出售發包出租、建設項目招投標,不按規定公開辦理,或者搞假公開和暗箱操作,村民意見很大,有的還引起村民大規模上訪和村莊混亂。
在集體債權管理上,有的村干部特別是村級財會人員不懂業務、沒有集體觀念,或者新官不理舊賬,對集體債權漠不關心,或者一肚子糊涂賬,管理無從談起。有的村對應收款的變更不能及時提供資料、進行賬務處理,有的村對承包費、租賃費等債權,沒有及時進行備查登記或者納入會計賬內記賬,影響了監督管理。
這與村級財會人員更換頻繁、素質較低有關。財會和資產資源管理工作要求經管人員保持相對穩定,但是,每逢村“兩委”換屆,村莊負責財會和資產資源管理工作的文書、出納也跟著換屆。同時,村級財會和資產資源管理工作人員不懂業務,甚至基本的文化素質度不具備。有的村,在安排財會人員時,不是從工作考慮,而是完全憑個人好惡、憑感情親疏確定。一些業務素質較低、根本不具備擔任會計工作的人,被選拔到會計崗位上來,給村級事務管理帶來很大困擾和障礙。
村干部尤其是財會人員要建立并做好集體收入備查登記,對集體各項收入要及時收繳,并及時上交農村財務“雙代管”辦公室。村級收款收據統一印制領取,指定村級財會人員專人保管使用,收取款項時,由票據專管人員開具收款收據,村級報賬員簽字蓋章并收款后,將收據聯交交款人,并及時將款項和收據記賬聯送達農村財務“雙代管”辦公室入賬。杜絕公款私存、借支挪用甚至貪污侵占。現金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嚴禁坐收坐支。
村級財會人員要按照會計法規定,切實行使會計監督權力,對不符合審批制度規定的財務事項和收支,應當退回,提出要求補充、更正。對違反規定不納入村集體統一會計核算的財務收支,應當制止和糾正。對違反國家統一的財政、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的財務收支,不予辦理。
權力的過于集中會導致權力難以約束,對于我國村級財務管理中頻發的違規現象必須建立健全權力管理制度,優化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形成對權力的有效約束。首先,要明確權力。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等管理者不能擔任財務管理方面的工作,村里有關財務決策必須提交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大會進行投票決定,在處理發放補貼、調整土地劃分標準、處置集體資產等與村里經濟利益切實相關的問題時,必須杜絕一人拍板決定的現象。其次,要明確責任。對于村級干部的權力范圍、職責權限等內容,村干部必須制定相應的規范并公示,讓管理干部和村民都能夠明確每個崗位和管理人員的責任,例如財務出納人員要負責資金的收入、辦理支出結算。所收資金及時繳入村級資金專戶,做到票款同步。
村“兩委”換屆后的班子建設和工作交接,是村級財務管理的重要環節。部分村莊文書或報賬員崗位分工難以及時完成,民主理財小組不能按時選出,影響了財務管理工作正常運轉,影響了及時報賬記賬和財務公開,需要加大措施按規定選舉產生,并辦理交接。人員分工到位的村,要抓緊組織工作崗位發生變動的人員,向相應崗位新任職人員移交現金、財務賬目、各類表格、財產物資、辦公設施和合同、會議記錄、各種證件檔案等有關資料和物品。
村級集體財產是屬于全體村民的,因此村民有權利了解財務管理的具體內容和數據,必須做好村級財務收支公開工作。首先要保證制度公開,對于財務工作管理的制度規范、工作流程必須進行公示,保證村民能夠按照規章制度發現工作中的問題。其次公開的內容必須翔實明確,與村民利益相關的財務報表內容均要公示,并且必須采用簡潔易懂的方式,不能用過于專業的內容來掩蓋報表的真實性。最后,要保證公開時間及時。對于村級財務報表要分季度在村級公開欄上張榜公示,對一些救災救濟款、五保低保資金、扶貧資金也要在公開欄上公示,而且要保證公示時間,接受廣大村民的監督,堅決做到村級財務陽光透明。
科學合理地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工作可以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農村基層管理組織要提升農村財務管理人員財務管理規范意識,積極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監督機制,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人員的工作認識,促進農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