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燁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00)
“要大力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1]。這一論述闡明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根本任務,為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為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道路、新舉措。通過分析勞動教育的內涵,針對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勞動觀念淡薄、意識淡化等問題,提出了構建勞動育人的有效途徑,旨在為提升我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途徑、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及多樣性。
馬克思認為人從自然界分化出來演化成自然人,進而成為社會人的進程中,勞動發揮決定性作用[2]。從其論述中可知是勞動創造了人,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提供了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勞動思想的歷史借鑒和時代價值[3]。開展勞動教育工作可以幫助大學生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真正意義,明白勞動不分高低貴賤,從而培養大學生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樂于奉獻的勞動精神,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價值彰顯。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時代的人才培養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所謂為學先做人,對于大學教育,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美育、體育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勞動教育與其他各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因素及組成部分,有助于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開展。通過參加勞動活動進行實踐鍛煉,磨煉意志,促進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勞動價值觀,幫助學生領會立德樹人的新內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積蓄后備力量。
大學不只是增長知識、豐富學識、科學研究的場所,同樣是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進行全面發展的有利平臺。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到一線體驗勞動鍛煉,有助于大學生提前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增加社會經驗。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勞動者,既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還應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及動手能力,具備專業技能,掌握豐富的社會經驗。社會經驗的獲取往往是在志愿服務、基層崗位、企事業單位等實踐工作中不斷鍛煉、不斷沉淀的結果。因此,大學生只有走向社會體驗現實生活中的勞動鍛煉,體會勞動過程中的樂趣和意義,才能獲得自身感知,加深對社會的認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等新興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也隨之改變。很多機械化、重復化的工作被智能化機器所代替,雖然解放了人類勞動力,但同樣也衍生出享樂主義、勞動觀念與意識淡薄等問題。高校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視知識傳授,忽視或者弱化勞動教育、實踐技能培訓的現象,很多大學生不會勞動、不愛勞動、不尊重勞動成果等問題日益凸顯。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普遍存在懶惰、拖延等問題。大學生目前正處在價值觀念的塑造期,容易被網上的不良言論影響,進而產生崇尚安逸、過于追求財富的錯誤想法。當前高校以“00”后學生為主,這一代的學生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多數孩子是獨生子,生活條件較為優越,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我意識強、不善協作、勞動觀念淡漠、勞動能力欠缺等問題。此外,攀比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較為普遍,容易導致大學生養成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等不良消費觀念,進而產生鋪張浪費的錯誤想法。這些問題的產生深刻反映出高校在勞動教育方面的弱化,高校大學生勞動觀念的淡薄。因此,應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不斷夯實大學中的勞動教育工作,擺正大學生的思想認識、道德觀念,更好地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應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注重問題導向,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積極建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勞動育人體系,不斷探索勞動育人的新道路、新方法,不斷挖掘勞動育人的新形式、新格局,突出專業課教師及輔導員在勞動教育方面的育人成效,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育人意義,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加強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間的協調與融合。
分層、分類開展勞動教育,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因材施教、因類施策推動勞動育人工作。針對低年級大學生,推進入學適應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將勞動的價值觀念、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融入到開學第一課中,引導學生在大學初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以社團、學生會等學生組織為抓手,積極構建志愿服務團隊,將勞動教育與志愿服務有機融合,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以學生宿舍為主陣地,開展勞動示范工程,以打掃文明宿舍為著力點,將勞動教育貫穿學生學習、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積極開展“價值觀教育+勞動教育”主題班會或主題團日活動,在班會或活動中體會勞動與個人價值的聯系,讓學生做到理論認同、行動自覺,努力成為勞動教育的踐行者,勞動教育的傳播者,勞動教育的示范者,引導廣大學生扎實學習,扎根基層勞動,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針對高年級,推進勞動教育與專業課相結合,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將所學專業知識轉化成勞動成果,將專業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以工科學生為例,結合課程設計、金工實習、畢業設計、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等形式,多措并舉開展勞動教育內容。以社會實踐為抓手,鼓勵高年級學生積極投身志愿服務、支教、企業實習等活動,親身體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和獲得感,進而養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以科技創新為依托,將勞動活動融入其中,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將科研思維應用到勞動中,從勞動內容中尋找科研思路,進而反推學生科研進步。推動勞動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通過勞動教育+創新創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幫助學生端正就業動機,明確就業方向,促進學生自主擇業和就業,引導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勞動去收獲財富,真正做到勞有所得,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和理想追求。
強化頂層設計,積極構建勞動教育實施方案,打造“勞動+X”的育人體系,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重點任務,系統謀劃,統籌推進,狠抓落實,精準設定目標、精心設計方案、精細組織形式,建章立制,出臺細致具體的激勵機制和獎懲措施,確保勞動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中抓實抓牢,提高勞動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性。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師生共同勞動的思想意識和文明修養,完善勞動教育制度,建立師生勞動教育長效機制,加強師生對新時代勞動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全體師生理論認同、行動支持,營造勞動育人的良好氛圍。建立勞動育人共享平臺,創建勞動文化育人基地,打造高校勞動文化品牌,以生為本、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建立勞動文化產品工作室,設計一系列勞動育人的文化產品,包括實體產品、音頻、視頻等,借助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臺,擴大宣傳渠道,積極傳播勞動文化、弘揚勞動精神,將校園勞動典型故事講給全體師生,通過各種方式大力表彰和宣傳學校勞動模范,在高校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借助互聯網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內容。針對疫情防控的特殊性,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勞動教育方式。線上主要借助信息技術,深入挖掘各高校勞動模范、先進人物典型事跡,舉辦線上報告會、交流會,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加強各地高校間的溝通交流和互動配合,相互分享勞動教育經驗,宣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勞動精神。線下則結合學校實際,多渠道開展勞動教育內容:一是與當地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合作,開展勞動活動,依托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走進基層、走進社會,在體驗勞動、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二是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技能相結合,將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做實驗、實習和實訓等內容與勞動教育的內容有機結合并滲透其中,幫助學生夯實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三是結合創新創業教育,搭建創業平臺,利用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提升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水平。四是依靠勞動月、勞動周、勞動日等關鍵時間節點組織相關活動,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勞動的意義,開展與勞動主題相關的征文、演講、朗誦、勞動技能競賽等多樣化的課外活動,不斷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切實提高思政教育的多樣性。
勞動教育不僅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抓手,同樣是高等院校加強學生思政教育的著力點,輔導員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直接責任人,身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線,要嚴守育人初心、牢記教育使命,要在自己所帶學生群體中積極弘揚勞動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緊迫性,培養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鼓勵學生扎根基層、勤于鍛煉,為我國培育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