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城市規劃原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是城鄉規劃專業中一門非常重要的主修科目,更為城鄉規劃學科與建筑專業搭建了一所溝通的橋梁。當下,城市化進程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而愈發加速,整個國內市場都對優秀的相關專業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如何不斷提升教學效果變成了各個院校需要迫切解決的重要問題。
雖然《城市規劃原理》課程在實踐中不斷取得進步,教學質量也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日益提高,但同時也暴露了許多需要注意的問題和矛盾,接下來我將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目前來說,在高校中最為普遍使用的是第四版的《城市規劃原理》,這本書的內容十分全面,涵蓋了許多重要的專業內容,一般需要用較長課時才能將其徹底吸收理解。除此之外,理論上來說這門課程更適合于二年級開課以保證學生有充分學習時間,然而,此門課程被計劃于三年級上學期開課,但對于三年學年制的高職院校來說,三年級是畢業班,許多學生因輾轉于學校與實習公司之間而經常耽誤課程,導致缺課率高。且其開課時長在專業學生中僅有48 課時,非城鄉規劃專業則更少,只有32 課時。毫無疑問,這短短的時間是完全不足以學好學透這門比較有難度和深度的課程的,課程內容也因此大幅度縮減。這種做法直接導致了學生不能完全學會這門課程,教學效果也大不如預期。
城市規劃專業旨在培養未來能夠進行設計規劃的高素質人才,學生的整體設計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但由于教學方式相對陳舊,仍然停留于書面知識的輸出,內容比較枯燥無味,缺乏實操性,因而往往會使學生感到厭煩,產生一種只要掌握課本知識就萬事大吉的錯誤心理,對《城市規劃原理》課程的學習有了錯誤的認知。沒有意識到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學好這門專業,也導致了學生對這門課程缺乏應有的重視度。
根據調查顯示,《城市規劃原理》的課程仍以單一的課堂講授為主,學生難以走出教室進行探索發現。老師依舊采用相對陳舊的方式將過大的信息量直接灌輸給學生,這種傳統的教學內容往往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往往導致了一種老師在講臺上講老師的內容、學生在講臺下做自己的事情的現象,學生與老師之間缺乏知識和思想的溝通交流。學生由于只知道機械式的接受課堂上所謂的重點內容,因此缺少了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更有甚至產生了厭惡這門課程的情緒。
事實上,城市規劃這一門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面是非常廣的,其概念范圍跟隨社會的變遷或是變寬,或是縮窄。這就要求投身于教育事業的我們需要不斷革除陳舊的觀念,接受更新鮮的事物,與時俱進。
此外,身處時代變革的浪潮之中,不論是何職業,我們都應當走在行業的最前端,跟隨社會發展潮流,做時代的弄潮兒。隨著城市建設越來越快,各種相關的最新理論研究也不斷更迭出現,這些最新的行業動態都需要我們牢牢掌握理解,并做到主動應用。更不因將目光只局限于國內環境,而應當瞻高望遠,具有國際視野,與國外的新思想新理論有所交流碰撞,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掌握時代脈搏,不斷為這門學科融入新意識,實現學科的健康發展。此外,響應習近平主席學習傳統文化的號召,城市規劃也可以向古代建筑取經,吸收其精華,去除其糟粕,為現代城市建設注入更深的意蘊。
第一,教師應當積極主動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與學生展開互動,注重引導學生們走出課堂,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除了學好課本上的知識以外,更應該時刻關注行業最新動態,學習城市規劃最前沿的理論成果。第二,應在原有枯燥的教學內容基礎上,引入更加生動形象的案例加以解釋,補充一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題,借用現代科技手段使課堂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在真正愛上這門課程的基礎上,扎實掌握學習內容,具備更寬闊的知識面、建立起更全面的知識系統,順應市場發展的需要。
國家相關政策要求:高職教育應當“工學結合”,《城市規劃原理》課程的理論課數量:實踐課數量應達到1:2 的比例要求,與理論課相比較而言,實踐課能讓學生更輕松的掌握專業知識,更加透徹的理解課程目標。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實際課程比重根本沒有達到這個數字,如果老師不能夠合理權衡實踐課與理論課的重要性,那么學生將很難做到在實踐中理解消化相關的課程內容,也就很難成長為真正有用的人才。更值得著重說明的是,實踐課不能成為簡單的形式課,只有讓課程真正的變抽象為具象,才能更加切實的提高學生各方面的專業素養。
綜合以上所說,《城市規劃原理》課程是學生應重點學習、熟練掌握的一門基礎性學科,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行業動態,更為夯實城鄉建設的基礎技能奠定牢固的基石,教師應加快課程改革,變被動為主動,積極轉變教學模式,革除陳舊思想觀念,合理計劃實踐課比重,為整個城市規劃行業源源不斷的輸送高質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