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媛
(重慶護理職業學院,重慶 402760)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進步,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醫護人員、醫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的積累,更要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基礎護理學是高職院校護理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主要內容包括護理學的發展、護士素養及行為規范、護理程序、護理法律法規、基礎護理技術等內容,有利于提高護生的臨床護理技能。
在基礎護理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創新,將教學內容與新的教學手段相結合,融入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讓學生在課程創新的前提下學習護患溝通技巧,學習與患者建立和諧、平等、信任、互相尊重的良好關系。要注重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引導學生學好理論知識,提高技能水平、專業素養、應急能力。
基礎護理學教學中,教師應融入職業情感教育,向學生介紹南丁格爾的事跡并播放相關視頻,還有南丁格爾獎獲得者的優秀事跡,讓學生熱愛護理事業,尊重病人,關愛病人。
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熟練掌握急救知識,以便在緊急時刻能夠搶救病人。在學習心肺復蘇這一內容時,要先講述理論知識,再講述心跳呼吸驟停的實例以及心肺復蘇的操作技能。在救治呼吸心跳驟停的病人時,黃金4分鐘極其重要,能為病人爭取搶救時間。
在進行教學實例分析時,可以播放某護理專業大學生對老人進行心肺復蘇的視頻。在車站候車時,該同學挺身而出救治老人,為老人爭取了搶救時間。這樣的優秀事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師是基礎護理學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影響因素,教師的專業素養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素養,教師要提高個人專業水平,用個人素養和能力感染學生。教師要改進教學方式,轉變教學理念,與微課、翻轉課堂等授課模式進行結合。
傳統的基礎護理學授課內容注重知識目標及技能目標,忽略了其他內容的教學,在情感教學上的內容較少。教師要優化課程教學目標,強化教案改革,擴展知識面。
教師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及實訓技術的授課,更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有效將身邊病例、倫理故事及醫患糾紛等內容引進課堂,讓學生加強對有關內容的思考和分析。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護患關系,掌握護理原則,積累經驗。
要將道德素養、職業素養、人文素養等內容滲透到基礎護理學課程改革中,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教學,還要積極創設情境,與案例教學法相結合,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情境,在實踐中分析角色和情境,用理論指導實踐,思考和驗證所學知識的可行性。理論知識及實訓技術只有在不斷理解、記憶及實踐過程中才能轉化為個人能力。
實訓在基礎護理學中占據重要地位,要將實訓課程與教學改革相結合,將護理素養納入實訓課程的考核過程中,讓學生意識到實訓操作的重要性,提高表達能力、溝通能力、隨機應變的能力。
實訓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自身評估、環境評估、操作物品評估,加強與患者或家屬的溝通,對有關技術或措施做好解釋工作,在操作前獲取患者及家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