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孫 偉,尤建祥,孫 卓
(盤錦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盤錦 124000)
“六教合一”的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實踐,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同時,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實施方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1]《遼寧省職業教育改革方案》以及《遼寧省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文件精神,緊緊圍繞關于“四個著力”“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和《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要求,依據《中國制造2025遼寧行動綱要》和《遼寧省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工程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抓住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的戰略機遇,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抓手,全面推動遼寧省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近年來,盤錦市著力打造“空間轉型、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機制體制轉型”四個轉型的總體發展格局,確立了能源裝備制造、石化及精細化工等六大重點接續替代產業。在遼寧省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和盤錦市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發展新背景下,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質復合型裝備制造類專業的技術人才做重要支撐,保障產業的建設與發展[2]。
智能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普遍存在著教學要素對接企業生產“不系統、不緊密、不及時”的問題,致使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系統性不夠,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轉型升級崗位實際需要脫節[3];教學實施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不緊密,致使人才培養質量與企業崗位新需求脫節;教學內容滯后于行業技術發展,致使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與行業技術新發展脫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培養高技術技能型創新人才也是高等職業院校加強學校內涵建設的必然要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必要途徑。近年來,隨著教育深化改革以及教學條件不斷完善,我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進入實施階段,但從目前來看,政府、企業、職業學校、學生四者關系協調還不夠充分[4],在產教融合深入開展過程中,經常出現“企業冷,學校熱”的矛盾,同時很多配套政策也不完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體制不能完全兼顧企業的主體地位和權益,沒有在學校追求的社會利益和企業追求的經濟利益之間建立長效有機對接[5],校企合作的現有辦學模式對企業的吸引力不大、校企合作動力不足等問題亟待解決。在深度產教融合背景下,專業群依托《遼寧省高水平特色專業群項目》《遼寧省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和《中德(盤錦)雙元改革城市試點項目》,借鑒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高職智能制造專業群“六教合一”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實踐研究。
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實踐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解放思想為先導,堅持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服務地方為使命,堅持質量提升為目標。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借鑒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工作,著力打造集教學、科研、技術積累、生產、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校企雙主體”產教融合多功能共享型實訓基地,構建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命運共同體,最終達到實現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
以裝備制造業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為導向,構建“生產與教學相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實施路徑,應用實施“雙主體、一紐帶、德技并修、五對接、六合一”的產教融合新理念,打造“一德三能、校企互聘”的教學團隊、“線上線下、四維統一”的教學資源、“教學科研、產服一體”的教學基地、“真實項目、情境導向”的教學方法、“學生主體、做學合一”的教學過程、“精益求精、求實創新”的教風學風,形成教學要素通過實踐項目有機融為一體的“六教合一”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教學要素與生產不系統,要素之間缺乏黏合劑不能同頻共振;教學過程與生產不緊密,培養的人才不能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教學評價與生產不及時,教學內容不能隨動企業轉型升級”等問題,本成果通過創新產教融合路徑的實施,遴選典型企業,選擇典型生產制造過程,建設典型實訓基地,應用典型案例,編寫典型教材,設計典型教案,共建典型研發中心,構建“六教合一”人才培養模式予以解決[6]。
第一,構建“一德三能,校企互聘”的教師團隊。與遼河油田華聯集團、遼河油田晨宇集團、遼寧中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訂單人才培養,聘用企業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為學生授課、指導實踐,校內專業教師參與企業的科研項目,解決企業生產技術難題,通過互聘共享師資團隊,校企共同設計了以工業4.0智能制造生產線作為典型產品的多項目多任務課程模塊,組建生產、研發、教學一體化團隊。
第二,開發“線上線下、四維統一”的教學資源。圍繞企業典型生產案例,設計項目化的典型教案、工作頁等教學資料,對接企業的崗位基礎能力、核心能力、擴展提升能力開發課程線上教學資源,開發《電氣控制與PLC應用技術》等系列專業群校企合作典型教材。
第三,共建“教學科研、產服一體”的教學基地。共建校企雙主體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即跨企業培訓中心、企業內校企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機械工業職業技能508鑒定站、西門子(中國)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實訓中心、盤錦市教育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將現代企業管理思維與信息化教學手段及方法運用于人才培養過程中。
第四,實施“真實項目、情景導向”的教學方法[7]。根據產教融合合作企業生產過程,形成以情景為導向的項目式教學設計方案,在真實生產環境中分模塊分階段多層次開展實訓教學和識崗實習、適崗實習、輪崗實習以及頂崗實習。
第五,融入“精益求精、求實創新”的教風學風。將企業文化、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等元素融入到專業教學中。從教師到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具備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第一,跨企業培訓中心實施項目化教學。團隊教師通過西門子(中國)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實訓中心和盤錦市教育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圍繞產教融合企業的生產制造過程開展教學研究,并將研究設計的項目實施在學生學習與訓練過程中,學生分功能模塊完成專業技能訓練,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工業4.0智能制造生產過程。
第二,企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展生產實踐教學。在教學中分階段安排校內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到企業進行工學交替實踐學習,學生可以通過崗位實踐完成對企業生產流程、生產工藝技術等方面從認識到實踐的不斷提升,同時彌補完善專業理論知識,學生學習效率和職業素養明顯提升。
第三,校企共同研發科研攻關項目。教師聯合遼河油田華聯集團等校企合作單位及企業工程師,圍繞盤錦地區裝備制造企業開展社會服務,面向企業員工開展社會培訓服務、生產技術服務、設備技術改造等,并將服務課題項目轉化為校內教學項目,擴展學生專業技術技能。
第一,重構行動領域課程體系。按照訂單班人才培養要求,以典型工作過程為主線,融入企業文化和工匠精神,將企業新技術、新工藝引入課程,以超星學習通網絡平臺為手段建設線上教學資源,重構“線上線下、四維統一”行動領域課程體系,校企共同制定課程標準,重組課程教學內容,重新設計人才培養方案。
第二,搭建五橫五縱一平臺評價診斷體系。專兼職教學團隊、學生共同制定教與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教學內容是否符合企業生產需要,教學方法是否體現情境引導的項目化教學,教學過程是否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效果是否滿足項目實施的能力與素質要求,實現教學與生產及時對接[8]。
在實踐過程中與遼河油田華聯集團、遼寧中藍電子、遼河油田晨宇集團等公司開展了人才訂單培養合作,根據產業和企業需求,校企共同制定隨動企業技術改造與更新的教學內容,按照“企業典型工作任務→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培訓模塊”的建設思路,以崗位職業標準和崗位能力要求為指導,以企業典型工作過程為主線,融入企業文化和工匠精神,將新技術、新工藝引入課程,構建“實訓場所與工作環境統一、學習情境與工作情境統一、項目要求與工作任務統一、訓練規程與工作流程統一”的“線上線下、四維統一”行動領域課程體系。通過創新實踐提出了“雙主體、一紐帶、德技并修、五對接、六合一”的產教融合新理念;提出了“典型工作任務→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培訓模塊”的課程體系重構新方法;提出了“教學科研一體化、生產服務一體化”校企雙主體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新模式及反哺教學新路徑;提出了“一德三能、校企互聘”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模式;提出了“五橫五縱一平臺”的科學評價診斷體系;提出了“雙主體、共培養、同發展”三位一體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體制機制,不斷深化質量內涵,實現教育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形成了“六教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六教合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的實施過程中,深化了育人機制改革,更好地開展了服務和適應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提升了學生就業質量,發揮了職業院校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源保障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書育人工作中,還要不斷結合國家發展戰略,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結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求真務實,開拓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