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
物聯網這一概念已經問世,便得到了世界范圍內大批研究者的關注。歐美等發達國家更是將物聯網作為其未來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從理論層面上而言,物聯網可視為互聯網技術應用下的一次服務領域升級,其通過射頻識別、定位等技術的體系化應用,實現對信息條件支撐下的物品智能化識別、定位、追蹤和監控技術[1]。近年來,在信息技術的強勢驅動下,物聯網由理論設計走向了實質性的探索階段,整體而言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階段。立于全球物聯網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對我國物聯網建設中的問題進行梳理,并找對發展對策,對于提升我國物聯網建設水平,推進物聯網建設進程有著積極的意義。
物聯網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提出,是在其所謂的“智慧地球”下推出了一種服務架構。經歷了近10年的發展,美國物聯網技術能力及其安全水平已達到了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基本構建了物聯網的全產業鏈條。僅隨美國之后,歐盟國家也在物聯網上開始發力,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合作等方式,加速推進其物聯網建設進程。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對物聯網這一概念的引入相對較晚,但在良好的產業政策及核心技術突破等有利條件的推動下,我國物聯網建設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趕超之勢。在2012年起,我國物聯網產業增速穩定在2%左右,處于全球發展的前端。相關資料預估,2020年我國物聯網產業的規模有望達到1.5萬億,將成為全球物聯網發展最具活力、最有潛力的市場[2]。
飛速發展的物聯網規模背后,相對于歐美等國家,我國物聯網的發展中部分問題未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在規劃、技術及應用層面還是暴露出一定的問題。首先就規劃層面而言,我國物聯網的規劃整體性不強。產業園區、產業聯盟等多元化發展路徑,使中國的物聯網進行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但缺乏頂層的設計及核心部門的統籌規劃,導致重復性投入、重復性研究的問題較為突出,導致在整個的產業布局上現實出資源浪費等問題相對較為突出。其次就技術層面而言,在物理網的發展中,我國技術水平雖處在一個高階階層,但對于其中的一些關鍵技術卻有待進入步地轉化和突破,需盡快掌握核心技術,推動產業鏈條的完善。若這一情況未能得到改善,極有可能步我國“芯片之傷”的后塵。再次,就應用層面而言,當前對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仍聚焦在“小、精、尖”領域,缺乏規模化、工業化的能力,導致工業企業等對于物聯網發展的積極性不高[3]。
中國物聯物要想打破當前各自為政的局面,需要在頂層設計上下大功夫。個人認為,國家應從上至下做好物聯物發展的整體戰略,有步驟、有目標、有層次地推動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培育。這樣物聯物產業的發展才能夠在目標、時間、技術、市場的協同推進下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如我國在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中,可設置國家級的物聯網發展課題,通過優勢資源的整合和融入開創物聯網建設的優勢項目和示范項目,這將讓中國物聯物的發展看到曙光的同時,積累下發展的經驗。同時,在這一進程當中,也需要逐步地實現對企業的合理應到,避免企業物聯網的技術研發和項目應用偏離既定的軌道。除此之外,國家也從充分地發揮在技術研發上的導向力,通過鼓勵科研院所、高校開展物聯網技術、人才的進一步培育,為中國物聯物的發展留好產學研一體的高端人才。這些策略的綜合實施,將能夠有效地盤活中國物聯物發展的內涵動力,驅動中國物聯物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物聯網的發展不是僅憑技術的發展就能夠實現,從某種意義上將物聯網是一個技術與應用的綜合體,其需要全產業鏈條的協同,才能夠顯現出技術發展的效力。因此,在物聯網的發展當中,要將產業鏈條的完善作為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物聯網的開發端要從市場應用需求的層面出發,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初步建立起穩定的物聯網發展的商業模式。在物聯網的應用端,企業要充分地肯定這一技術發展所開啟的全新模式,通過技術的引入、流程的再造去迎合這個時代。同時,在這一進程當中,企業也應為資金、人才的持續性投入做好規劃,實現技術驅動下發展的提速。
物聯網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方興未艾,但物聯物將開啟一個新的技術應用時代,這已成為一個共識。中國物聯物的發展相對繁榮背后,一些隱性問題匿于其中,規劃、技術及應用的不足,需要通過多元策略的實施予以補足,以推進全產業鏈條的協同發展。在這一過程當中,可以通過深化頂層設計、延展技術運用的方式來實現對物聯網技術及產業的強力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