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笑歡
科學的發現與創造需要大膽的猜想,猜想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一些科學課中不難發現,有些教師怕學生猜想無依據,偏離課堂內容,超出了自己的把控范圍,往往省略猜想這個環節,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新能力。那么,怎樣正確引導學生敢于猜想呢?
一、營造民主氛圍,點燃猜想火苗
在科學課堂中教師應該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如何營造這種氛圍讓學生敢于猜想呢?首先,教師要始終保持學生為主體理念,從備課開始,做到備教材、備教參,更重要是備學生。那么,備學生時要充分考慮到探究中如何設計猜想:哪個環節設猜想更適合、如何引導猜想,學生可能的猜想、怎樣點撥等等,這樣教師上課就能胸有成竹,可有效引導學生敢于合理猜想,激發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能力、更激活了課堂。再次,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回答,沒有諷刺與急躁,只有信任的目光、鼓勵的言語、微笑的面孔。這樣,學生更自信、更大膽地各抒己見,敢于說出不同猜想。最后,教師要注意多讓不同的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還可采用自己說、同桌說、小組說、課堂上說等等。讓學生敢于猜想的激情像火焰一樣在不同學生的心里燃起,又像種子一樣在不同學生的腦海里生根、發芽、生長。
二、展開聯想翅膀,激發猜想線索
巴甫洛夫曾說過:“一切教學都是各種聯想的形成?!痹诮虒W中,我們要以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善于觀察為抓手,幫助學生細心捕捉與問題有關的蛛絲馬跡,科學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激發思維展開聯想的翅膀。如,《泥石流》一課,學生對泥石流的了解,大多是通過電視或其它渠道獲得,“泥石流的發生與什么有關呢?”這一問題,學生往往是不知從哪里入手。教學中,筆者先設計生活情境導入:星期六,四個小朋友正在討論去哪里游玩,琪琪提議去登山。發現問題:彬彬建議:“還是別去了,最近連續暴雨,我想容易發生泥石流。”任務驅動提出問題:“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的發生與什么有關呢?”接著,筆者給學生觀看有關泥石流的視頻,讓他們說說在視頻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然后引導他們通過看到的、聽到的事實進行聯想。學生觀察到泥石流所在地的地形與土壤的情況,進而聯想到:怎樣預防和識別前兆呢?如果不幸遇到泥石流該如何向哪個方向跑相對安全?通過以上的猜想觸發了聯想的翅膀進而引導學生投入到科學探究中。
三、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猜想樂趣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活動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茖W的猜想是激發學生不斷探究、驗證、歸納的動力。如,《產生泡泡的秘密》一課的主要目的是知道小蘇打與白醋混合會產生氣泡,能利用簡單的方法對產生的氣體進行檢驗,體驗實驗的樂趣。教師在設計教學前先出示小蘇打和白醋這兩種物質,不急告訴學生是什么,而是先讓學生猜想這兩種物質是什么?為什么這樣想?這時學生通過用眼睛觀察、鼻子聞、用手摸,描述了物質的特點、狀態和同伴交流、討論,進一步驗證的猜測后,再呈現任務單一: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會發生了哪些變化?明確實驗步驟后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實驗探究,通過實驗觀察,學生發現了小蘇打變化:逐漸消失;白醋變化:液面翻騰;其它變化:產生了大量泡泡。實驗結束后,教師不忘讓學生繼續探究猜疑,問:猜想里面還有什么?與同伴交流。整個教學流程,教師在進行小蘇打和白醋的實驗前不忘對實驗材料的猜想、實驗結果的猜想、實驗結果后殘留物質的猜想等促進學生不斷探索、驗證、歸納,讓學生享受猜想中探究的樂趣。
四、突破空間壁壘,拓寬猜想廣度
科學猜想不應只是局限在實驗中、教室里,而應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突破猜想空間的壁壘。例如,在教學《楓樹與竹子》時,筆者嘗試從“封閉的課堂模式”轉向“開放的課堂模式”,讓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里觀察植物。在本節課里師生可以一起學習,共同探討如何到校園里觀察植物,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又如,教學《校園里的螞蟻》一課,對于螞蟻喜歡吃什么食物,在探究的課堂上是無法完成的,為了讓科學探究不因課堂鈴聲的結束而結束,要讓學生把科學探究的激情帶到課后,利用課余時間繼續試驗與探究。這時教師可在學習了螞蟻長什么樣后,問:你猜螞蟻喜歡吃什么食物呢?請同學們回家后抓幾只大螞蟻,每天投喂不同的食物,如,蘋果、菜葉、糖果、餅干……通過觀察螞蟻一天吃多少、剩多少,來分析螞蟻喜歡吃什么,并做詳細的觀察記錄。這種讓學生課后邊觀察、邊記錄、邊驗證猜想的做法,利用猜想長久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突破課堂的空間壁壘,拓寬了學生猜想的廣度,同時也增長了學生的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