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綠容
【摘要】小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題。如何幫助學生攻克這一難題?筆者認為,對學生定位要準確,指導思想應有正能量,要重視閱讀積累,要重視生活體驗等,從這幾方面入手開展指導,就能提高學生作文能力。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策略
有的教師總是抱怨:“現在的小學生作文水平太低,寫一句完整的句子都不會,更不要說寫作文,寫的文章根本無法改評。”其實,是教師不了解小學作文教學的特點,也不了解小學生學習作文寫作的特點,才會出現這些抱怨。新形勢下的課程教學要求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理念,讓很多學校和教師對教學產生了新的認識。然而,在我們看到種種新形象、新特點的同時,仍然在作文教學中存在著種種誤區。在此,列舉出以下幾方面應注意的問題,以作教學探究。
一、對學生定位要正確
(一)制定適當的習作目標,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作文教學的總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暢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日常的表達方式寫作。”在第三學段(5—6年級)也只提到“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達”。然而,在實際的小學作文教學中常常存在著教師為了培養學生寫出滿意、優秀的作文而刻意提高作文習作目標,加強作文訓練的難度。不可否認,的確存在著對語言的運用有著天賦的學生,他們會用準確的語言、漂亮的句子組織出出色的文章,可是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本身就對寫作存在畏懼情緒,如果再要求他們寫出高標準、嚴要求的文章,就一定會讓他們更加畏懼寫作文。本來還能順利完成一篇簡單的、樸實的、文句通順的作文,現在卻為了迎合高標準而絞盡腦汁搜集名詞好句而弄得文不通、句不順。長期下來,小學生失去了對寫作的興趣和信心,作文就成了大難題。
作為教師,要從學生的客觀實際出發制定學生能夠接受的目標,避免“揠苗助長”。在作文教學中實行循序漸進的目標推進方式,同時照顧到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制定出有彈性習作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寫作。在評價時,也要采用不同層次的評價標準,使學生都能得到鼓勵,不斷地得到進步 。
例如,在對學生有了基本了解的前提下,在布置作文題目時,不要規定硬性的目標,可以以建議的形式提出,讓學生盡可能地發揮,而不是強制規定應達到何種水平。在批改時,對有進步的學生一定要加以贊揚和鼓勵,以使其更有信心和激情;對表現退步的學生則要鞭策,暗示其可以做得更好,希望下次看到優秀的表現等。當然,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心血,一邊關注學生的發展,一邊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與水平。
(二)照顧小學生實際,不要過分強調語言句式的使用
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小學生,剛系統接觸方塊漢字,語言表達尚存在欠缺,在文字敘述上則更是會出現許多在成年人看來不成規矩、不合邏輯的句子。有的教師面對學生松散、跳躍的表達會無情地指出其不合“規矩”的句式,并逐一加以校正,看著滿紙的紅色字跡,學生會覺得自己做得很不好,久而久之,在努力改正的表面下,也許會形成一顆缺乏自信,失去孩童特有的天真。
例如,一位學生寫到:“下課后,我約我的朋友小敏來我家玩。在半路上,我們遇上了大雨,下車時,天還下著雨。我們只有兩把傘,一把很小的傘……”其句與句之間的跳躍感是較明顯的,如果改為“下課后,我約我的朋友小敏來我家玩。我們坐公共汽車回家,半路上,下起了大雨,我們有兩把傘,一把大傘,一把很小的傘……”敘述是清楚了很多,但也失去了不少孩子氣的可愛,更重要的是學生對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失去了一定的自信。
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特點限制,對童真的語言和句子不苛求其符合成年人的閱讀及寫作標準。換一種角度,換一種眼光去欣賞孩子純凈的內心的表達。對于實在不成句子,不通順的表達要耐心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白表達的方法。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學生自然不會永遠停留在幼稚、簡單的表達層面上。
二、指導思想應恰當
(一)教給學生寫作基本常識,讓學生明白作文不過是一種用文字抒發內心情感的方式
在作文教學中,學生寫的句子不通順,想寫的事情不知道該如何寫,寫出來的事情表達不清楚,讓人看了又不明白等現象很常見。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能盡快寫出好的作文,想到了讓學生背誦一些優秀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作為范文。讓學生在以后的作文中“依葫蘆畫瓢”,這種方法很奏效。有的學生能夠通過范文明白寫作的技巧,有的學生則能按部就班和依著范文進行寫作,這些結果,實質上都起到了束縛學生思維的負面作用,會使得學生思維模式化。小學生是性格未完全定型的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也在發展與形成之中。在此階段如果用定式僵化了學生的思維,那么,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多向思維能力的形成將受到影響,對學生個性化培養的目的將難以達成。
對于學生在寫作上存在的困難,教師不要急于求成。在教給學生寫作基本常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作文不過是一種文字抒發內心情感的方式。寫人要讓讀者如見其人,寫事要讓讀者如親身經歷,抒情則要讓讀者與自己達成共鳴……當然這并非一朝一夕能達到的,要耐心給予指引和輔導。從低年級的寫話到高年級的寫人、敘事、抒情等作文,學生需要一步一步形成寫作的能力。教師要遵循學生學習的規律,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給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空間,讓學生的作文充滿生氣。
(二)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感受,適當地安排寫作任務
在一些教師思想中,學生的作文是“勤能補拙”,只有多寫多練,才能讓學生知道該如何寫作,才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故此每次安排的作文題目和內容要求都缺乏新意,總是老面孔,每種作文都反復寫上好幾次。事實上,他們忽略了“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的道理。單調、頻繁的作文練習只能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對作文產生逆反心理。這樣的機械寫作非但不能達到效果,反而讓學生對寫作失去興趣。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感受,適當地安排寫作任務,在安排作文前應明確本次作文達到的訓練目的,適當地、精煉地選擇作文訓練內容,讓學生有效地獲得作文方面的進步。在擬作文題目時也要注意符合小學生的情感和興趣,讓學生領悟到寫作的要求。這樣的作文訓練一方面能使學生對作文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則能夠保證作文水平的提高,使學生在作文方面獲得可持續性的發展。
三、要重視閱讀積累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廣泛的閱讀不但能讓學生汲取豐富的知識營養,了解更廣闊的生活天地,形成良好的語言能力,而且能在潛移默化中完善學生的人格,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閱讀書籍,特別是閱讀經典著作,無論對于一個人的成長,還是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閱讀可以說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學生只有在閱讀中不斷吸取文字的精華和情感的陶冶,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展現靈氣。教師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遞進地安排閱讀內容,由簡到繁,從通俗到高雅,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享受文學的熏陶,提高寫作能力,也完善人格。此外,教師還要和家長做好溝通,在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下,共同為學生的寫作而努力。
四、要重視生活體驗
在文學藝術界,流行最廣的一句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在小學生作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忽略了這一點。學生的作文也和藝術創作一樣,要以生活為根基,為源頭。教師往往都只重視學校課堂教學中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忽略了生活這個大課堂,學生作文離開生活是經不起推敲和考驗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體驗生活,細心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教會學生選擇新穎的視覺觀察、感悟、品味生活,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情緒、感受。開辟校外資源,豐富學生體驗,盡可能地讓學生多接觸自然,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有目的的活動,獲得經驗,對生活有深刻的認識。
如,陽春三月,可以帶學生踏青尋春。看花、沐春風、放風箏;雙休日,可以組織學生義務打掃,拜訪英模參觀工廠,社區聯歡;炎炎夏日,可以帶學生們赤足走泥路,去游泳池戲水,去小河邊捉魚;寒暑假,可以動員家長帶學生外出旅游……講述他們一個個迥異的人生閱歷。人人蘊藏著一座知識寶庫。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記憶會慢慢淡忘。但總有一天,會有一種巨大的力量將之喚醒,從他們智慧而敏感的心間盈溢而出,成為他們筆下那動人的生活寫真。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應該根據自身環境等條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采取適合自己學校的活動方式,不拘形式,只要能對學生的生活體驗有幫助的,都可以采用。也要和家長做好溝通,在家庭生活中應時時注意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悟意識,潛移默化培養小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鄭雯雯.中小學作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J].語文學刊,2014(9).
[2]宋汪洋.關于中小學作文教學如何走出困境[J].廣西教育B(中教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