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在給學生授課時,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運用知識,注重方法。使學生明白學會學習是最終的目的。因此,我們對學生授課時,要更加注重教會學生學習的要領。讓學生從“要我學,要我問,要我答”轉變為“我要學,我要問,我要答”。
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去想問題,去提出問題,往往會在課上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提問,一方面是要考慮到本身的教學進度,另一方面是想通過這種方法來提升講堂的活躍度,使學生多參與課堂。不過這樣有可能會造成一些弊端,可能會使一些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盲目地對學生進行提問。提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只是把學生當成是回答問題的機器,學生的能動性被抑制。所以,對于出現這樣的狀況,教師要注重發揮促進作用,改變傳統的做法,注重教學方法。教給學生正確的質疑方法,讓學生科學地去質疑,主動地在課堂上提問。
一、鼓勵學生進行猜測,從多方面質疑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多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即多用激勵性話語。這是因為小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是十分在意的,教師的一個贊美和鼓勵,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質疑能力的培養中,對于勇于提出猜測的學生,教師要對其行為進行鼓勵,表揚他會想問題,在不斷的激勵中調動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教師對于學生的猜測也要多加引導,不能使學生信口開河,胡亂猜測。因此,這就需要發揮教師的輔助性,讓學生從多方面質疑。可以從新舊知識聯系中質疑;也可以從解法進行質疑,比如說一題多解,看問題角度不同解決方式也不同;也可以從結果方面提出質疑,說出自己的想法。
二、通過課題進行聯想,建立新課題與舊課題的聯系
聯想是學生具有發散思維的前提,通過聯想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涌流智慧的源泉,在學習知識之前學生首先接觸到的就是課題。因此,在新課的教授過程中,教師要去引導學生聯想自己學過的知識,并把新舊知識搭橋。讓學生對新課題進行一個聯想,對新知識能動地去進行質疑。
例如,在教學小學六年級下冊《圓錐的認識》時,教師先復習之前學習過的立體圖形圓柱,再讓學生去觀察圓錐,然后問學生,你發現這兩個立體圖形有什么聯系呢?你想學習圓錐的什么知識?學生的質疑很自然地就開始了,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制作一個圓柱跟圓錐,讓學生觀察兩立體圖形的特點,下一步再讓學生聯系兩個立體圖形自己去歸納圓錐的特點。學生對比實物,對圓錐的形狀是否可由圓柱得到方面進行質疑,還可以從兩者是否有共同特性方面質疑,達到教學的效果。
三、結合學習目標質疑
在學生學習新課前,教師要給予學生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的目標中自我學習,提出質疑。
例如,教學六年級《梯形的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先給出學習目標:(1)理會梯形面積公式的整個推導過程;(2)熟悉梯形的面積公式;(3)學會用梯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在自主學習之后,學生提出:“梯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呢?” “梯形的面積公式是根據什么推導出來的?”“為什么把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能不能將梯形變為其他圖形并用變形后的圖形來對梯形面積公式進行推導?”對于以上所提出的問題都是建立在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上的。
四、根據例題的旁注進行質疑
在數學教材中,有些例子是直接說明的,或在例題左右標出開導性的“思考”,讓學生質疑。
例如,在五年級《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這一課時的教學中,例題右邊的“思考”:“對于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的算式應該有什么的順序計算?”教師在讓學生自學時,提醒學生側重去 “思考”,在質疑中去聯系新舊知識點:1.你覺得整數四則混合運算要按什么順序?2.如果是整數換成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會不會變呢?3.對比整數與小數的四則運算順序,其中的聯系是什么,區別又是什么?這樣,學生不僅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學習,而且還會自主思考。
五、在教授概念的過程進行質疑
在《可能性》的教學中,筆者的教學設計是準備一個抽獎箱,在箱子里放進三個相同的白色小球,分別在白球上面寫了本子、鉛筆、橡皮擦。筆者請三個學生上來進行抽獎,抽到白色小球的學生將獲得小球上面寫的對應獎品。
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可能、不可能、一定來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所以在抽獎之前,筆者先問學生:第一個同學會抽到什么。讓學生對這種可能性有一種質疑,并回答可能是本子、鉛筆、橡皮擦其中一種,隨著第一個學生抽到本子,再繼續設疑激起學生質疑并描述下一個學生可能抽到的是鉛筆、橡皮擦,不可能是本子。隨著第二個學生抽到的是鉛筆,在第三個學生抽獎時留個懸念提問下一個學生會抽到什么,讓學生通過思考描述一定是橡皮擦。通過一步步的實踐,引導學生對結果的質疑,使學生明白什么是可能發生的,什么是不可能發生的,什么是一定發生的,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清晰概念,對結論也順其自然了。
六、結語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一步步學會如何質疑。但由于受到一些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例如,由低年級剛進入中年級的學生,可能各方面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思維還不夠活躍,不能或者很難形成相應的質疑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控制這些可能出現的狀況,把握好質疑的度。一方面,我們在課堂上要把握好時間,在進行完整的授課之后要留有時間給學生思考,并有目的地讓學生提出質疑。另一方面,我們培養的對象應該是全體的學生,不能以成績作為指標對學生進行提問,對于積極質疑的學生給予肯定,對于平時不善言語的學生也要多加鼓勵,勇于提出質疑。最后還要對學生的質疑有一定的評價,讓學生正確地提出質疑,使學生的質疑能力要有一定的新高度,但也要盡量控制在所學的知識點之內。
總而言之,在數學課上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可以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高度,并且可以鍛煉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不斷提升自主思考質疑的能力。對于小學生數學質疑能力的培養,不僅依賴于教師與學生的雙向活動,也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配合。良好的校風對學生質疑能力的提升作用明顯,在鼓勵學生進行學習上的質疑的同時,我們也要把這種質疑精神融入學生的生活當中,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此外,也可以向家長提出質疑,讓家長也參與到學生質疑能力教育當中,促使小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反思,開拓自己思路,最終達到提升綜合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