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梳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成的邏輯思路,全面把握其豐富的理論內涵,有助于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強化具有生態向度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中國及世界的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的三重影響下生成;具有豐富理論內涵,包括以“生命共同體”為基礎的生態自然觀、以“兩山論”為核心的生態價值觀、以“文明興衰”為要義的生態歷史觀;在實踐中對于推進綠色發展和循環發展的道路探索、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制度保障、“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構建的全球共治均具有重大價值。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成邏輯;理論內涵;實踐向度
中圖分類號:D64;X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7-0015-03
習近平以馬克思的生態思想為理論基礎,吸收歷史實踐經驗,在新時代背景下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著眼促進人與自然和解,推動綠色發展,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重大創新,闡明了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根本關系,指明了馬克思指出的實現人與自身的最終和解的方向。其主要內容包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生態自然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新經濟發展觀;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新系統觀;環境就是民生,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新民生政績觀等。它不僅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精神動力,也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及建設美麗宜居地球家園的行動指南,有其自身獨特的生成邏輯、理論內涵與實踐向度。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成邏輯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成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關注生態問題,在闡述自然觀、實踐觀和分析資本主義制度時,涉及許多關于環境問題的論述,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45自然與人類是一個整體,密不可分。無論人類的能動性多么強大,都不能完全脫離于對大自然的依賴。舉例來說,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空氣、陽光、水等都是直接來源于自然的。自然棉麻的本質是植物生成的纖維素,我們日常所穿的棉麻衣物都是間接來源于植物、來源于自然的。“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1]42如果沒有自然界,生命無法維系,社會無法發展,文明無法延續。人類必須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才能生存。
2.人與自然通過勞動的橋梁物質交換
“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節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2]如果人類總是在沒有限度、沒有止境地不斷索取,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欲望,而忽視保護自然的話,那么一定會損壞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想與自然和諧共生,只有通過和諧的物質資料交換。
3.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影響著人與自然的和諧
社會生產力雖然在工業革命的作用下得到了質的飛躍,但是工業革命與此同時也使人類的生產環境惡化,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發生改變。工業化的負面影響——工業垃圾等將很大的壓力帶給了人們所居住生活的環境空間。為此需要對我們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現完全的變革,這樣才能遏制一味追逐利潤而引起的過度生產。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就必須消滅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成的歷史邏輯
中國生態文明體系建設是一個從無到有,并且一直在不斷創新和完善的歷史過程。在生態文明制度內容上,從粗略的概念到詳細的操作和法規的加強,是符合歷史條件和實踐需要的,是與時俱進的。
1.市場機制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經濟實體往往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而將環境污染的成本轉移給社會,因為生態環境具有明顯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如果將生態環境保護視為沒有經濟活動參與的公益事業,而只由政府來執行和承擔,則會很容易導致政府失靈,例如政府不適當的干預和延遲的政策效果等問題。因此,充分調動市場參與者的環境保護積極性,遵守客觀經濟規律,是建設生態文明體系所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2.目標責任制是落實生態文明制度的根本保障
國家明確各領域環境治理與環境保護的具體目標和量化指標,加強對環境治理績效和建設生態文明目標的評估評價,對具有約束力的指標考核結果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強調終身追責,細化環境責任的追究形式和方法,形成“制度利劍”,迅速改善和解決了曾經存在的一些長期未解決的問題。
3.公眾參與是生態文明制度科學化的必要條件
國際公認的環境法準則就有公眾參與,促進世界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一直都有公眾和各種非政府組織。公眾參與可以有效地表達各個實體的環境利益,在減少環境政策實施過程中的抵制和阻力并提高環境制度的實施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環境政策的科學性和民主程度。
4.國際借鑒是完善我國生態文明制度的外生動力
工業文明引起的最早的環境問題的受害者就是西方發達國家,它們也是最早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覺醒者,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依靠的就是在長期的工業化進程中形成的嚴密的環境法律制度體系。我國注重借鑒國際經驗解決環境問題,例如提出“中國21世紀議程”等。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成的現實邏輯
雖然黨和國家一直都很重視生態環境問題,但是我國的生態環境目前還面臨著一些問題。
第一,資源約束趨緊。我國作為人口大國,資源總量雖然比較豐富,但人均資源卻總是難以領先甚至還會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生態系統退化。過去粗放式的發展把我國的一些耕地、林地轉變為建設用地,對生態系統的破壞非常大。其直接表現包括: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棲息地被破壞、林地覆蓋率不高等。
第三,環境民生問題。關系民生的環境問題首推大氣污染,主要表現為廢氣排放,仍有一些煙囪經常排放濃濃的黑煙、有害氣體,秋冬之時一些地區霧霾揮之不去。其次是水污染,工業生產、居民生活等產生的污水亂排亂放等導致水體污染,一些地方污染情況較為嚴重。
面對以上這些問題和嚴峻形勢,我們要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對待自然。“美麗中國”這個詞是在十八大上首次提出的概念。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又要以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前提。在過去,自然向來是人認識、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對象;而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目標之一就是建設美麗中國,人民群眾已經認識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生態文明思想和對生態環境的需求方面有了質的提升。人們生態文明思想的升華,從不懂環境保護到現在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渴望和向往,與生態文明思想建設有著極大的關系。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內涵
在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思考的基礎之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超越性、時代性、引領性的理念構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脈搏息息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保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做了頂層設計。
(一)以“生命共同體”為基礎的生態自然觀
自然界是十分復雜的,存在多種不可或缺的元素,共同構成有機生命體。“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要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3]173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出發,考慮到整體性和聯系性所提出的理論。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使用“生命”的概念,在生態自然的視域中,形象地闡釋了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本體的存在特征。物質是在永不停息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而不是機械的、靜止的,它是自然界的本質。自然界孕育了具有不同生命形態的萬物,包括山水林田湖草和人類。另一方面,運用“共同體”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闡釋了物質的普遍聯系性,并反映了自然生態中部分與整體的辯證統一性,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尊重、順應、保護自然。
(二)以“兩山論”為核心的生態價值觀
“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3]171“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這既闡明了生態治理過程中的思維演變,又論述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系。
生態系統不僅是自然、生態財富,還表現為社會、經濟財富,它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矛盾,我們絕不能破壞環境,相反,必須把生態保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在從前的時候,人們犧牲了綠水青山來發展經濟以及提高生產力,極少情況下會去關注到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問題;而在現如今,我們已經可以通過實踐理解認識到,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不可能獨立,是同步的,應當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我們要像對待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樣去珍愛自然,真正認識到實現幸福生活的前提條件是自然生態的美好,維護生態正義和公平,全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以“文明興衰”為要義的生態歷史觀
自然生態環境往往與社會的變遷、文明的興衰等因素存在著極其深刻的內在聯系。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明在良好生態環境下起源發展。后來這些燦爛文明之所以隕落,消逝于歷史長河中,可以看到是因為沃野變為荒漠、青山成為禿嶺,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3]167習近平總書記對自然生態與社會歷史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了深刻剖析,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提出了以“文明興衰”為要義的生態歷史觀,揭示了古往今來自然生態環境對文明興衰的影響。人類與生命共同體中的一些其他生命體相比,是最具有影響自然的能力的,能夠盡享“山水林田湖草”等其他生命共同體成員所貢獻出的生態紅利,無疑是站在生態系統最頂端的成員。物質與能量的轉化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滋養著所有生命。如果人類將自然作為征服與侵略的對象,不能正確認識與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文明也將隨著最后一棵樹的倒下而終結。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向度
除了豐富的理論內涵之外,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性的生態保護舉措,包括道路探索、制度保障、全球共治,必將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一)道路探索:綠色發展、循環發展
大自然是生命之母,當人類善待大自然時,它會饋贈人類;當人類損害大自然時,就會傷害到人類自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生命共同體”理論后,整個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理解明顯提高,在全社會范圍內重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參與者與行動者。一方面,為了促進綠色發展模式的形成,必須促進建立三條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另一方面,有必要促進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提高人民群眾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
綠色發展理念旨在建立一個反映自然生態系統和規律的健康系統,并在自然、社會、經濟與人類生存與發展之間建立良好和諧關系。消費方式正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而變化,“非綠色”的消費方式所占比重之中更昂貴的奢侈消費方式的逐漸增加,已經造成了自然資源污染和浪費。我們應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逐步形成綠色生活方式,走出一條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道路。
(二)制度保障: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通過建立健全的司法制度,讓人民學法、懂法、遵法、守法,并為生態文明建設盡應有的義務,保障其有序健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3]174必須實行最嚴格的法治,堅決嚴肅懲治破壞生態的行為,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法律體系,堅持全民對生態環境的共同治理。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這不僅是逐步解決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的過程,這也是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過程,通過法治來參與管理生態環境,并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三)全球共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呼吁,在全球“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重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4]。在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上,無論人們的國籍、信仰如何,所有人類都是命運與共的,人類只有攜起手來,才能治理生態環境問題,實現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選: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2016年版.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65.
[5]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劉芙彤(2000—),女,滿族,吉林長春人,單位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