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作為人成長與發展的起點,是影響學生身心是否健康的首要因素。在影響學習效果的各種因素中,其中注意力與學生的學習聯系最為緊密,它是考察學生思考問題深度和廣度的重要指標。通過案例研究發現,學生的注意力水平與家庭氛圍緊密相關。在家庭場域中,學習氛圍的“暗中能量波”“顯化的能量波”和“核心能量波”,以及家長特質、相處模式,影響著學生注意的內容和程度,進而決定了學生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由此得出結論:在穩定而民主的家庭氛圍中,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事情上;在高沖突和專制的家庭氛圍中,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起伏,難以集中在自己身上,阻礙了學生專注度的培養和發展。
關鍵詞:家庭氛圍;注意力;學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7-0087-03
家庭教育一直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認知、思維、情感、意志、行為習慣以及心理狀況等的養成和優化具有決定性作用。眾所周知,當學生處于小學階段時,這是一個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漸掌握大量豐富而系統的知識的過程。面對龐大的知識體系,學生的注意力品質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其對學生的思維品質、聽課效果、知識掌握、學業成績等方面具有較高的關聯性。可以說,在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注意力是一項基本而必要的能力和素養。因此,若想提高學業成績,學生首先要改善個人的注意力。家庭作為首要的生活與學習場所,學生的注意力是如何受到影響的?注意力的生成和發展機制是怎樣的過程?本文通過訪談和觀察的方式,對一名小學生及其家長進行調研,了解該學生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分析并論述哪些微觀因素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品質。
一、注意力與家庭氛圍
注意是認知主體內在的心理活動對特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是一種有意識的調節的過程[1]。注意力是人的一種極其復雜的認知過程。詹姆斯(James)認為注意力是被人的內在的一種資源牽制著。例如當人面對許多同時出現的刺激物時或者是頭腦中閃現的想法時,只能選擇一個。在做出選擇的過程中,其本質上包含兩個部分:聚焦與專注。聚焦是指認知主體在各種刺激物面前,可以迅速選擇讓主體產生興趣的刺激,或者必須選擇做出其他反應的刺激;專注是指面對眾多刺激的時候,認知主體必須主動調動自我意志或者認知資源,集中注意力以接收相關的信息[2]。因此,注意力是認知主體對外界資源和內在的心智活動進行分配的過程,即主體主動排除一些刺激,選擇一些自我需要的刺激,并集中注意力及時地對此做出反應的一種能力。判斷一個人注意的品質,主要是從其穩定性與緊張性、廣度與深度、轉移與分配、持久性等進行判斷。
家庭氛圍是通過在場的人物及其關系呈現出來的,其主要表現為家庭成員的人格特質以及相互之間的相處模式。多數家長的教育觀念具有一定的普遍特征,比較注重孩子的品德與智能,希望孩子品學兼優,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寄予厚望[3]。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都懷有著這樣那樣的期待,但是不同的父母具體的教養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有的家長是溺愛型的,對孩子有求必應;有的家長是權威型的,一切以家長的意見為主;有的是民主型的,尊重孩子個人的想法,因材施教。不同類型的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不同,這是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最直接的因素[4]。同時,家長的批評和指責主要在權威型的家庭當中,現有的研究已表明,這很容易對孩子的學習和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5]。因此,親子關系與家庭氛圍對兒童的人格和心理有重要的影響,是造成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重要因素,極大地影響著兒童的學習與生活[6]。但是,與學生學習相關的因素不僅包括學生的智商以及努力程度,更為重要的是注意力這一細微的影響因素。
關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側重于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以及親子關系與學習氛圍等微觀因素。大多數的研究者探討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健康發展、道德品質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并致力于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但是,從微觀層面去探討影響學生學習效果因素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與此緊密相關的注意力,它是如何在家庭氛圍中受到影響的?為了拓寬對影響學生學習因素的認識,不僅局限于學生努力程度等外在指標,盡可能地從根本上發現問題,以更好地解決問題,本研究在家庭場域中,選擇注意力這一內在指標,探討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如何受到能量波影響的過程。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某市某小學二年級的一位學生,以及該學生的兩位家長。該學生的學習水平位于班級的中等偏下水平,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有固定的經濟收入,家庭成員還有一個三歲的男孩。
(二)研究方法
為深入掌握學生注意力的發展水平,本研究采用訪談法和觀察法,了解該學生家庭場域的特征以及心理動態,觀察父母的相處模式、親子關系等,探索注意力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三)研究問題
通過訪談和觀察的方式,深入觀察和了解該學生家長的氣質類型和相處方式,并獲知家長與學生之間的相處模式,探究學生的注意力水平與上述行為表現所形成的家庭氛圍的關系。在該家庭場域中,進一步剖析學生的注意力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以及與其學習能力是什么樣的關系。
三、研究發現
通過研究發現,該學生的注意力水平與家庭氛圍緊密相關。本文將從家長的言行舉止、相處模式等所形成的家庭氛圍來分析該學生注意力的發展和變化,探究其注意力在家庭場域中是如何受到影響的。
(一)學習氛圍的“暗中能量波”
學習氛圍是指個體所在的場域所形成的能量,是由處該場域中的人與物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影響學生關注內容和程度的外在的客觀因素。此處的學習氛圍主要是指研究對象做家庭作業時,他所在的家庭場域所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當學生在做家庭作業的時候,學生組織加工信息的能力會因其注意的內容和程度而發生變化,而注意的內容和程度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作業輔導,卻在學生能夠聽到他們講話的范圍內說話,此時,家長講話的內容和態度同樣會影響到學生對學習的專注程度。這種影響注意力的方式被稱為“暗中能量波”,即學生與學習場域中的其他人或事情在暗中建立起了一種聯系。
學生:“其實爸爸媽媽說什么我都能聽到,他們說話的聲音很大,有的時候也會有爭吵。而且我有的時候還挺好奇他們在說什么的,因為我不希望他們吵架,有的時候寫寫作業就光聽他們說話了,這都好多次了,我都習慣了。”
家長:“我們考慮過孩子學習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安靜的環境,但是我們以為他在自己的房間里是聽不到的,而且他在寫作業,我們覺得他應該是在聚精會神地學習,沒有想到他能不能聽到。”
可見,當外在環境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安靜的學習氛圍時,學生的注意力將會受到影響。也就是注意力會隨環境的變化而有所起伏,學生會受到涌動的“暗中能量波”的影響。一方面,從內容和主動程度上來看,如果說話內容是學生感興趣的,便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由此看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是主動接受外界信息的,從學習效果來看,則是干擾了學生對學習內容和信息的處理與加工。另一方面,從被動接受來看,當學生意識到自己走神時,為了讓自己關注學習,還需努力克服外在的干擾以扭轉自己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無疑需要付出雙倍或者更多的努力以排除外在環境的嘈雜,才能將注意力放在學習上,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消耗。
(二)學習氛圍的“顯化的能量波”
在輔導作業的過程中,有的時候家長對孩子不會做題的態度反應極其不友好,缺乏耐心的指引。大多數情況下家長認為孩子不應該不會,如果孩子做錯了,第一反應是進行嚴格的批評。在學生眼中,父母不耐煩的說話語氣讓他感到害怕、不安與惶恐。這種影響的方式稱之為“顯化的能量波”,即學生與學習場域中的其他人或事情建立起了一種直接的關系。
學生:“他們批評我的時候,我很害怕,越害怕越緊張就做不出題來,每次做題的時候很擔心做錯,腦子里全是他們批評我的樣子,擔心他們會不會因為我笨而不喜歡我了,會不會只喜歡弟弟不要我了。”
家長:“孩子做錯題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是指責他,有的時候話說得確實很重,沒有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但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只想著讓他把題做出來。”
當家長在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如果表現出不耐煩、嫌棄的態度,那學生的注意力已經不在作業上,而是在父母的態度上,因為此時已引起學生內在的自我保護機制。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受到較為明顯的人或事情的影響。譬如當父母說出更為言重的話時:“你是不是笨”“你還不如╳╳”,諸如此類的話將嚴重打擊學生的自尊心,降低學生的自我價值感。長期以往,不僅類似的學習場域會喚起學生痛苦的回憶,即時刻擔心著父母會不會不喜歡自己了。同樣,他內心會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深深的恐懼感和焦慮感。每當學生面對難題的時候,內心對無法戰勝苦難的恐懼其實不僅來自于題目本身,而是將之前的痛苦體驗帶到了當下的情境中,用已經形成的條件反射來面對眼前的苦難。毫無疑問,在缺乏鼓勵和自信心的情況下,學生將沒有勇氣邁出內心當中高高的門檻,被厚厚的城墻堵在里面。
面對著已經建立起依賴關系的家長,孩子現有的能力無法支持他實現完全獨立的生活。在強大的父母面前,只能慢慢地為了自我保全而形成討好型人格,這對于學生自尊心的養成是極為不利的。可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將大打折扣,每當進入類似的場景中,只是擔驚受怕,無法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難以沉浸在學習中,而且深受一種他無法察覺的恐懼感的折磨。
(三)家長特質及其相處模式
家長雙方的相處模式是整個家庭氛圍的主導因素,是貫穿整個家庭場域當中的核心力量,不論是“暗中能量波”還是“顯化的能量波”,家長相處模式的好與壞將會影響孩子對整個家庭是否充滿溫暖和安心的感知和體驗。如果生活在相對平和而溫馨的家庭中,那么孩子的內心中會有安全感。相反,如果是處在高風險和高沖突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則會因為內心的恐懼感而過度關注外在環境是否安全。
學生:“每當爸爸媽媽吵架的時候,我都很害怕,擔心他們不要我了,因為他們會因為我的學習吵架,所以我很擔心他們因為我而分開。”
家長:“兩個人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往往意見不和,然后我們就在爭辯,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當家長在對學生進行作業輔導時,如果雙方意見不和而產生激烈的沖突和矛盾時,則會讓學生一直處于不安的情感體驗中,學生的注意力也會漸漸地發展為環境導向型,也就是過度關注外界環境的安全性而無法集中在學習上。此外,父母交流的語氣和態度會在無形中對孩子產生影響,如果雙方的爭吵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暗示,即父母是因為自己而爭吵的,這只會加重孩子內心的負擔,背負不屬于他們的責任范圍內的事情。孩子會基于當下不安的情境作出判斷,會想父母是否會分開,是否不愛我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已經耗費了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注意力已不在作業上了。更為糟糕的是,如果家長還會對孩子說都怨你,你怎么不能好好學習……可想而知,這樣的歸因方式只會讓學生產生認知偏差,造成自尊心低下。那以后在類似的情境中,則會產生一種自動化的反應,即首先歸因于自己的錯誤,久而久之,學生只會將自己圈在小小的舒適圈里,不敢去探索新事物和苦難的事物。面對父母時,心理會有一種愧疚和不安的心態,始終擔驚受怕,分散出大部分的精力來關注外在環境是否安全,觀察細節來判斷父母的關系是否和諧。
四、總結
當學生處在家庭氛圍中時,家長的脾氣秉性、相處模式以及與孩子的關系,將會在家庭這個場域中形成一種能量波,學生主動或被動地接收能量,其關注的內容以及集中的程度也在發生著變化。所有外在影響因素的共同本質在于整個家庭氛圍所傳達的安全系數是高還是低,如果是穩定的、民主的、開放的家庭,則會讓孩子安心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如果是高沖突、高風險的家庭,則會讓孩子過度關注外界以確保自己是否是安全的。因此,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說,關鍵在于注意的品質,而家庭氛圍當中涌動的情感則是影響注意力最為關鍵的因素。父母關系的和諧程度會對內心敏感而細膩的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作為父母要始終保持終身學習的姿態,提高自我認知水平,敢于突破過去陳舊的思想觀念,用科學的知識重新塑造自己的觀念。不僅如此,社會整體環境和氛圍要提高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學校可以帶領家長學習科學的教育方式,社區可以根據當地情況定期召開家長教育學習班,逐漸形成一體化的家長學習體系,從而以溫和的方式養育自己的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和學習能力,讓孩子擁有一個充滿希望的人生。
參考文獻:
[1]陰國恩,沈德立.中國兒童注意的發展[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5).
[2]張靈聰.小學生注意穩定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1996(4).
[3]李百珍,關穎.家長教育觀念研究[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
[4]王銓,趙俊杰.提高家長教育素質的嘗試[J].中小學管理,2003(11).
[5]劉金花.上海市中學生父母的教養態度及與臺灣父母教養態度的比較[J].心理科學,1991(1).
[6]俞國良.學習不良兒童的家庭心理環境、父母教養方式及其與社會性發展的關系[J].心理科學,1999(5).
作者簡介:姜俊霞(1996—),女,漢族,山東煙臺人,單位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為德育理論、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