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雯雯 湯子為
摘要:中國古代“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以及“眾生平等”的佛家思想。這些思想與當前社會弘揚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理想的契合性,對于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危機具有重要價值:對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參考,對轉變生產生活模式提供了借鑒,對于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古代生態智慧;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價值理念
中圖分類號:B21;X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7-0096-03
黨在十九大報告深入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內容,并將其與民主政治、和諧社會、市場經濟與先進文化并列,確定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就目前而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緊迫性,如果環境問題惡化不僅嚴重影響人民生活,還會降低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利于“中國夢”的實現。讀史可以明智,早在幾千年前,道家、儒家與佛家就針對生態環境內容進行了分析,并形成了多種理論,這對于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值得關注。
一、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源遠流長。由于在歷史上較長的時間內中國社會一直處于農業文明階段,人們的力量微弱,對自然界的依附性較強,這使得人們非常關注大自然的萬物生長、生命變化等自然現象。儒家從自身觀點出發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理解與闡述,試圖由此來掌握大自然的規律并且為我所用。
儒家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們提倡“生生不已”的生態哲學思想,試圖探索出人類生命延續,同時萬物生生不息、無窮無盡的辦法。通過對儒家的著作進行研讀,可以發現其中有很多展現“天人合一”思想的內容:例如《論語》中記載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道運行、四季更替、萬物生長是永不改變的自然規律,天道哪里用得著說呢?它就存在于四季更替、萬物生長的過程里。孔子在此處連用兩句“天何言哉”,強調天地宇宙中的自然規律是不可改變的,是一種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四季的交替、萬物的生長都要遵循天道的規律,人只是這茫茫宇宙中非常渺小的一部分,人道必須遵循天道,才能延續生命從而“生生不息”。在《論語·述而》中,有“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思想;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要求在生活、生產中遵循生物的生長規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同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也體現在生態倫理思想中,孟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提出“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孔子也以實現“仁”作為衡量“天人合一”的重要標準,在《禮記·祭義》中有“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等觀點,體現了生態智慧中“尊重生命,仁愛萬物”的基本思想。
可以說,儒家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要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在人與自然生成論與德性論的基礎上,追求人與自然在本源上的一致性。儒家主張為了真正地實現“天人合一”,就要保持仁義德行,尊重自然,珍愛生命[1]。
(二)“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
“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其本意是“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自然而然”的。道家認為萬物與人類一樣都是為道所化生、都是平等的,因而它們與人類具有相同的價值尊嚴,雙方并無貴賤高低之分。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意思是自然界雖然包羅萬象、紛繁復雜,但都是由陰陽二氣互相交沖、互相激蕩、互相交和,從而均衡成一種和諧的狀態而成,陰陽是統一于事物內的兩個方面,彼此和合而成為一個統一的和諧體。生態系統也是一樣,如果任何一個物種發生變化,都會帶來連鎖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從而危害生態平衡。因此,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張人們按照“道”的原則尊重自然界的規律和準則,實行無為而治。
道家將“道”作為核心思想,認為“道”是創造萬物的本源,在《道德經·第四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描述。老子從生態的整體性出發,描述了天、地、人乃至自然萬物的關系,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大地上生存,受大地的承載之恩,就要遵守大地生長的規則,而大地又受天的覆蓋,大地萬物生長作息的規律是根據自然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自然氣候又遵循宇宙間的法則——“道”來運行,而宇宙間的“道”,則是自然萬物本來的樣子。老子用一氣貫通的手法,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認為天地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作為自然界的一員,人與萬物有著共同的本源——天。人與萬物既然有著共同的本源,也就要共同遵循天道的規律,從而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態體系。
莊子在老子“道法自然”的基礎上,提出了“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認為天地與我們共存,萬物與我們都是一個本體。人在天地之間生活,因此不能與天地萬物割裂開來,要遵守自然的“大道”,如果任由人類的欲望發展、為所欲為,破壞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則,那就只能是自取滅亡。應“不開人之天,而開天之天”,即不能夠按照人的欲望去辦事情,而應按照天道的規律去行動。莊子同時對人類的行為提出了要求,認為人類應該明確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所以人類不能妄自尊大,而應該樹立天地萬物一體的整體觀,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應該“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追求自然和諧,與成群鳥獸比鄰而居,看草木生長,看云卷云舒,從而真正達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總體而言,道家的思想強調道生成萬物,人因循自然而生,道雖然無處不在而又自然而然,在“道”的思想下,萬事萬物都是因“道”而存在,所以人必須遵照尊重萬物的本來面目,不能強加干涉。
(三)“眾生平等”的佛家思想
“眾生平等”體現了佛家對生態問題的認識。佛家將“緣起性空”觀念作為自己對待宇宙與世界起源的看法,因為世間萬物都是因緣而生,所以必然會經歷“因緣具足則生,因緣散盡則滅”的過程,所以世間萬物在“生與滅”的本質上是相同的,無高低之分;而事物本身具有因緣關系,彼此之間又是相互依賴的,為“法界一體”[2]。為了闡釋這一觀點,佛家提出了很多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話語,包括“普度眾生”“澤被草木”,將人維護萬物生存的權力看作是上天賦予的責任,應該主動迎合,并將其作為一種自覺行為。在《摩訶僧祗律》中,佛陀肯定了種植花草樹木的功德,認為對草木的修剪要配合植物生長;對于植物新長出來的嫩芽不應該傷害它,而是要等到嫩芽長到枝繁葉茂的情況下再做適當修剪即可,人不應該做出傷害山林的行為。由此可見,佛家認為花草樹木與人一樣,具有佛性,所以在侍弄花草樹木時,應該尊重其發展規律,不能隨意破壞。
二、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參考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重點內容,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當代生態文明建設遵循的原則。我國古代思想中,有很多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這些內容對于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參考價值。以“天人合一”思想為例,該思想的生態整體觀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個部分,人的出現是天道輪回的結果,這一點與世間萬物是一致的,人不能盲目的破壞環境,而是要努力保護環境,這樣體現“天道”。由此可見,在我國的古代生態思想中,其生態整體觀點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相處,不論是佛家的“眾生平等”,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都沒有將人放在凌駕于自然界以上的位置,這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一個正確且合理的視角。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要樹立整體的生態觀點,要充分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生長變化規律,從人與自然的整體性出發,剖析人與自然在“天道”“人道”之間的相關性,并以此為基礎尋找人與自然共存的新路徑[3]。例如自工業革命開展以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愈演愈烈,但是實踐證明,現代社會發展與保護環境不會發生沖突,嚴格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并能夠有效避免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發生,例如充分使用清潔能源、減少廢氣污染物排放等,這些都能起到保護環境的效果,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
同時,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自然萬物不僅僅是人類生存的“環境”,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食物、資源均來源于自然,只有做到保護自然,堅持“天人合一”,才能更好地維護人類的切實利益,最終獲取自然界的回報。所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該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是平等的主體關系,這樣才能滿足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對于推動社會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對轉變生產生活模式提供借鑒
古代思想中蘊含著大量的生態文明思想,這些思想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其中部分思想與現代文明社會的研究成果不謀而合,彰顯出古代先賢的博大智慧。我國古代社會以農耕文明為主,自然條件往往是決定農業生產水平的重要因素,為了能夠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下獲得更多的產出,古代先賢希望通過“天人合一”等思想,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平等的新社會,轉變人們過度向自然索取的錯誤行為,最終才能實現社會的長遠發展。正如佛家所倡導的“眾生平等”,就強調人要尊重自然,這種理念對于當前社會也具有借鑒價值。
同時,在我國古代生態思想中,很多思想與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是相通的,但是更傾向于從“說教”的角度入手,不斷深化環境保護的內涵[4]。正如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深入揭示了人與萬物生長的規律,人在物質享受的同時,應該珍惜自然資源,以自然生長規律為核心,盡量通過各種方法來保護自然環境,做到合理有序的開發,避免當前社會生產生活中存在的濫砍濫伐現象,這樣才能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從目前的社會生態形式來看,自然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嚴重污染以及生態系統的退化,以人類的不合理生產生活之間存在關系。所以根據“道法自然”“眾生平等”等思想影響,人類要樹立“永續利用”的生態觀念,無論是生產還是生活模式,都應該尊重自然的生產規律,摒棄傳統過度追求物質生活的態度。有研究指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但是為了能夠迎合現代人無止境的需求,很多人會采用破壞自然環境的方法,例如為了能夠實現農作物增產而忽視了植物本身生長規律,盲目使用農藥化肥,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且生產出來的農作物自身質量得不到保障。所以,應遵循“道法自然”等觀念,適當控制人的過度需求;而人與自然共存在“道”中,人向自然的索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個“索取”要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這樣才能滿足當代生態文明建設要求。
同時,我們還要倡導“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無論是生產還是生活,都要體現“適度”,減少貪得無厭,正如《老子·第四十六章》中提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痹谏a與生活中應該盡量做到少私寡欲、知足常樂,合理開發有限的自然資源,適當開發資源,感恩自然給予的饋贈,這樣才能使人產生敬畏之心,進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5]。
(三)對于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古代思想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尊重生命”是古代生態智慧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仁愛之心對待萬物”的思想已經被群眾所熟知,如佛家的“普度眾生”、儒家的“天人合一”等。在面對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教育中,依托古代生態智慧,能夠取得良好的宣教效果。因此,在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我們要將“仁愛萬物”的生態理論觀滲透給廣大群眾,將生態倫理觀念與傳統生態倫理觀念結合在一起,尊重生命。首先,在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教育中,需要將道德關懷從人擴展到自然界,努力構建人與自然萬物的道德共同體,而這個道德共同體的本源就是人與自然的統一,建立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規范,將這種生態倫理思想體現在實處,樹立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思想,體現“眾生平等”“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次,需要踐行萬物平等的價值觀。通過前文對古代生態文明的研究,發現我國傳統思想中有大量彰顯“萬物平等”的內容,雖然人與萬物在“類”上存在區別,但是兩者之間的關系式平等的,正如“眾生平等”思想中,強調人要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并關注每個生命體的價值,要求人要保護、尊重生命,彰顯每個生命體所具有的特殊價值。
三、結語
當代社會,生態危機問題已經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我國古代生態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為我國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當代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進程中,我們需要深入了解“道法自然”“眾生平等”“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環境,從而實現空氣常新、綠水長流、藍天常在。
參考文獻:
[1]李博,黃敏佳.鄉村振興中傳統生態智慧的傳承與發展[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
[2]施由明.論江西古代的農業生態智慧[J].鄱陽湖學刊,2019(4).
[3]陳靖怡.論中國古代生態智慧的現代轉換[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6).
[4]倪銘英.中國古代儒家蘊含的生態智慧探析[J].漢字文化,2019(8).
[5]李景奇.城市生態復興與生態智慧——天人合一哲學思想與生態實踐智慧[J].城市建筑,2018(33).
作者簡介:左雯雯(1996—),女,漢族,湖南衡陽人,單位為湖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湯子為(1993—),男,漢族,湖南株洲人,單位為湖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中國古代生態智慧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編號:CX20190851)的有關成果